韋錦珍老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了極富個性的課堂教學風格:在設計上講究自然流暢,渾然一體;在內容上關注生命,關注學生的發展;在學生學習方式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連課后作業也是讓學生自主地選擇,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這一特點;在理念上,有大語文的課程觀。《南京大屠殺》是一堂基于語文課程標準的閱讀課,韋老師的課堂教學風格在該課的教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一、教學設計自然流暢,渾然一體
從系統科學的觀點來看,語文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由教師、學生、課程、教學手段等要素協調統一構成的動態過程。這就要求各要素之間,特別是各教學環節之間符合閱讀認知的規律,銜接自然,以期達到在學生完成教師所設計的閱讀活動的同時,教學目標也水到渠成地達成。《南京大屠殺》的教學設計分為三大塊:課前廣泛瀏覽,課堂指向閱讀,課外延伸感悟,這個整體設計符合人們的閱讀規律。該教學設計最見功力的地方是每個教學環節環環相扣,結構嚴謹科學。該文是一篇短小的報告文學,因此在選材上對典型性的要求就更高,教師安排學生在課前先瀏覽大量的南京大屠殺的相關資料,再閱讀課文,學生就很自然地明白了選材典型性這個特點。課堂閱讀和課外延伸活動設計,符合“認知一理解—評價一積累—運用”的閱讀能級層次過程。這些閱讀過程中的環節,顛倒一個,課堂教學設計就會顯得突兀,顯得不自然。
二、教學內容的設計關注生命,關注學生的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在第四學段(7—9年級)的閱讀目標中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可見,語文教學活動是和情感緊密相連的。審美的情感使生命變得豐富,使生命變得高貴。發展學生的情感,就是發展學生的生命。該課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最好教材,這一點每一位老師都會注意到。但韋老師還善于從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角度去開拓學生的視野,這就使文章的審美更帶有廣泛性和普遍性,在呼喚敬畏生命的當代社會,更具有現實意義。在整個教學過程設計中,韋老師也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能力水平出發,所設計的教學活動盡量讓絕大部分學生經過努力能夠完成,這也是關注學生發展的一個重要體現。在課外延伸環節中,所設計的活動是課堂教學的拓展,不管是自由選擇活動內容,還是每一項活動內容本身,也都體現了對學生個體的尊重,對學生情感的重視。
三、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該課的教學設計除了開頭“拓展背景”這一環節主要由老師講解之外,其他的活動基本都是由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去完成,這充分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的理念。
四、擴展背景知識,加深對話語意義的理解
語用學研究表明,語境對話語意義的理解具有很強的導向性和預測性,因此,擴展背景知識有利于對話語的理解。韋老師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日本侵略者進行南京大屠殺的滅絕人性以及作者溫書林在1987年寫作文章的目的,特意設計了課堂開始時的背景拓展步驟。這也是實施《語文課程標準》關于課程資源開發建議的一個例子。在最后的課外延伸步驟中,是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語文學習資源的一個導向性的環節。
(作者為玉林師范學院中文系語文教學論教授,玉林市課程改革專家組副組長,玉林市“21世紀園丁工程”B類對象專家組成員、語文組導師)
(責編 雷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