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習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語文學科是最容易學習的,語文課是最生動有趣的,這才應該是語文學科的本來面目。可是,我們曾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不自覺地讓學生的語文學習失去了它本來的面目。如何還原語文學科的本來面目,讓語文學習成為學生一段精彩的生命律動,這是課程改革中語文老師應該努力的方向。學生的語文學習應該始終伴隨著情感,情感越強烈,學習就越有效,生命就得以發展,得以升華。語文學習的歷程就是一段生命的歷程。
一、課堂語文是生命的律動
(一)閱讀是生命的對話
閱讀教學中的對話實際上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心靈共鳴和響應,是一段生命的對話,這種對話是“優秀教學的一種本質性標識(克林伯格語)”。中學生的語文課堂閱讀和一般的閱讀的最大區別在于閱讀是在一個集體(班級)中、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的。思維的激發更頻繁、思想的碰撞更激烈,閱讀活動就更具有生命力。
朱白清的《春》是語文教材中的傳統篇目,絕大多數教師往往還是按照教學參考書的提示,力圖通過閱讀課文,讓每一個學生都喜歡或者更喜歡春天。這樣的閱讀是缺少了個性化的閱讀,沒有學生心靈的感悟,是沒有生命力的閱讀。可有一位老師卻做了這樣的處理:在重點引導學生品味了課文優美的語言,感受了作者喜愛春天、贊美春天的情感后,與學生對話:
師:你喜歡春天嗎?為什么?
生1:喜歡。因為,春天天氣溫暖,百花齊放。
生2:不喜歡。因為春天整天下著牛毛細雨,我上學時得穿雨衣,道路又泥濘,挺不方便的。
生3:我也不喜歡。因為春天時冷時熱,稍不留意就感冒。
師:春天有這么多的不好,為什么朱自清先生筆下的春天卻這么美好呢?
生1:因為他熱愛生活,所以他熱愛春天。
生4:因為他總是看到春天中美的東西。
師:那你是否獲得啟發:如何看待我們的生活呢?
生5:我們也要熱愛生活。
生6:要多看到我們生活中美的東西。
師:那我們又應該如何看待自己呢?
生7:熱愛自己。(笑聲)
師:好!
生8:要善于發現自己的美。
師:能聯系你的生活實際說說嗎?
生9:家人老說我不長個兒,可能長不高了,我很苦惱。現在想想,長不高又有啥關系?我比很多同學健康,體育成績又好,學習成績還在班級前茅呢。鄧小平爺爺不也成為世界巨人了嗎?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產生了心靈的共鳴和響應,師生在創造,課堂在生成,生命在升華。
(二)綜合性學習是生命的舞蹈
《語文課程標準》與舊大綱相比,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新課程中的口語交際活動就其涉及的知識面和能力訓練的要求看,也可以看作是綜合性學習。綜合性學習由于“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因此,它的課堂應該更生動活潑、更富有生命力,是一段生命的舞蹈。
一位老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蘇教版綜合實踐活動《模擬科技新聞發布會》時是這樣操作的:課前,先讓學生小組合作搜集科技新聞,對所搜集到的科技新聞加以篩選、整理,每組形成一份科技新聞報告(報告內容包括科技新聞內容以及小組人員對該科技信息開發利用的設想),然后每個小組推選出一位新聞發布人。課堂上,新聞發布人在講臺上發布完該組的新聞內容后,接受臺下“記者”的提問,并機智地回答。實在回答不出來的,可以向本小組成員求助,甚至可以向其他小組成員求助。課堂上,氣氛很活躍,思維在碰撞,智慧在閃光。最后,老師讓學生自己布置作業。學生A說:“我準備寫一篇日記,把今天的課堂記錄下來。”學生B說:“我準備寫一篇想象作文。”學生c說:“我們組準備把設想的模型制造出來。”
整堂課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用智慧舞出生命的精彩。讓學生自己布置作業,是一個大膽的創新,也是對學生生命運動的解放。
(三)作文是生命的歌唱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因此,學生的作文就應該是用心靈去盡情歌唱,唱出生命的原生態,唱出生命升華的高亢。
作文應該唱出生命的原生態。我們提倡學生熱情地擁抱生命,真誠地展示內心世界,真實地表達自己生命的足跡以及對生活的情感,這樣,學生才“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教師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求學生寫日記或隨筆。學生的日記或隨筆是最鮮活的原生態作文,是學生內心世界最真實的展示,每一篇日記或隨筆就是一段生命的獨白、心靈的呼喚。作文很多時候是個性化作文,它反映得更多的是學生個體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是在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盡管有時不免有片面之處,但畢竟是他們真實的思想,是他們內心世界的真實反映,是彌足珍貴的。日記、隨筆的內容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可以記敘心路歷程,可以漫游情感世界,可以反思人生失誤,可以飛揚青春夢想,可以溝通親情、友情、師生情……總之,學生以自我為圓心,以自我生活及所關聯的人和事為半徑,畫一個圓,這個圓中,有學生最真摯的情感,最純真的思想,最銳利的目光……
第二,作文的題目應該盡量接近學生自身的生活經歷和生活環境,讓他們寫作文時“有米下鍋”。比如,語文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作文訓練的內容是“為自己熟悉的人寫一篇傳記”,這道題目學生就比較難找到材料,即使寫自己身邊的親人或同學、老師,也要進行采訪,搜集資料。有一位老師把訓練內容換成了“寫一篇自傳”,學生不但馬上興趣大增,而且也覺得在選材上左右逢源,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涌現在他們的筆端。
第三,訓練內容要靈活多變,努力接通學生作文的活水源頭。比如,語文版七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寫作題目是《我將這樣度過寒假》,某校的某個班當時由于某種原因沒有做這個訓練,而在寒假結束后,語文老師把題目變換成《我是這樣度過寒假的》和《寒假樂事》等,讓學生作文。學生剮剮度過了豐富多彩的寒假,鞭炮聲猶在耳邊,壓歲錢仍揣衣兜,笑容還掛臉上。他們信手拈來假期生活的一個個片段,寫成了一篇篇洋溢著濃濃中國年味的作文,寒假時的足跡和種種生活感受躍然紙上。
作文更應唱出生命升華的高亢。學生的作文不僅應該真實地描述他們原生態的生命軌跡,更應該展現他們成長歷程中一個個生命升華的精彩瞬間,那是作文的高歌,是用生命唱出的精彩樂章。“今天發生了一件對我來說意義重大的事情,雖然那件事在別人眼里顯得那么微不足道。那一天,上語文課,老師讓同學們讀自己的作文。聽到讀作文,我頓時覺得自己沒有希望,因為我的寫作水平不高。不料,我正想著,老師卻說:‘下一位同學是劉鋼。’頓時,全班同學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我身上。我只覺得腦中‘轟’的一響,但還是很快鎮定下來,迎著同學的目光,我站起身向講臺走去。我走到講臺,開始讀自己的作文,雖然有些緊張,但也沒出丑。讀完后,同學們給我熱烈的掌聲以示鼓勵。這一件事,打開了我心靈的另一扇大門。”這是一個內向、語文成績平平的男生的作文《那一節課我終生難忘》中的一段。顯然,他說的“這一件事,打開了我心靈的另一扇大門”是說他獲得了作文的自信。從此,他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作文還多次發表在校刊上。
二、課外語文是生命的積累
新課程下,教材已經不只局限于教科書,而是指與教科書有關的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教材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點的匯集,除了事實性知識或原理性知識以外,還包括能力體系、思考方式、倫理道德、信念,等等。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恰當地利用課堂教學資源外,創造性地開發課外學習資源、培養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習慣也非常重要。
(一)創造性地開發課外學習資源
創造性地把課外資源變成課堂資源,是新課程教材觀對老師的要求,也使語文課堂接通了活水源頭,因而變得生機盎然,學生也學得興致勃勃。
如“超級女生”電視節目在學生中很受歡迎。某校的一位語文老師在一節語文課上用多媒體播放了超級女生總決賽的場面以及明星演唱的MTV,學生們欣喜若狂,邊看邊唱邊鼓掌,氣氛幾乎達到白熱化。課后,老師把當周的作文訓練換成了自由作文:以超級女生為話題,自擬題目,進行作文。學生們情至深處,一蹴而就,或記敘,或描摹,或評論,或抒情,酣暢淋漓,光題目就有各不相同的幾十道。后來,這位老師還針對這個問題,舉行了一次主題班會課——《我看追星》,課后又讓學生寫一篇相關的作文,或記敘課堂,或發表見解,或寫出感想。這是很成功的作文指導和訓練。明星的演唱、學生對明星的崇拜、學生對追星的思考就是很好的教材,也是很好的人文課程資源。學生的寫作訓練有了很好的生活素材,情感得到了宣泄,人生追求得到了甄別,生命有了新的積淀。
(二)養成終身受益的學習習慣
“知識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這個特點,語文學科比任何一個學科都明顯,因此,教師應該讓學生自覺養成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習慣。養成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習慣,不但對語文的學習有促進作用,而且對其他科的學習,乃至學生的一生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特別是在終身學習的時代,學生自覺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人生,培養習慣就是涵養人生。
可培養學生養成以下習慣:看電視,注意學習廣告語言的生動簡練,但又要注意糾正亂用的成語;到街上玩,隨時留心街道和商店的錯別字;聽別人發言,要注意是否簡明、連貫、得體,是否有病句;聽到某句名言警句,不忘去想想深刻含義、出自何種經典;去旅游觀光,在贊嘆大自然杰作的同時,不忘在心中遣詞造句,描繪其景觀的壯麗;知道汶川地震,不忘寫一段悼念的文字;看奧運會,不忘隨時記下激動人心的一幕幕……總之。時時處處留心,學習資源常新,生命感悟常青。
關注人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教學活動都必須以學生為中心,作為最具有人文性的語文學科應該是最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生命發展的學科。有人說,文學即人學,語文學科在很大程度上也應該是人學,應該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學習,通過各種語文活動,培養自己的語文素養,完善生命,升華生命。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