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語文課結束時,珍姐說了一件讓我們崩潰的事情。她說她要去學習,到28日才回來。安靜的教室頓時喧嘩了起來。大家都在底下抗議著……我們十分不舍,認為任何老師的課都無法代替珍姐上的課……珍姐,您就放心地去學習吧,我們一定乖乖地等您回來上課的。嗚,你快快回來吧。
這是容縣中學的學生小凌所寫的一篇日記。日記里所提到的“珍姐”正是記者要采訪的對象——特級教師韋錦珍。從小凌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她發自內心地喜愛著“珍姐”和“珍姐”所上的課。能夠得到學生如此的擁護,韋老師是怎樣做到的呢?記者欲一探究竟。
在韋老師眼中,語文應該是學生最感興趣、最容易學習、最生動有趣的科目,語文學習應該是充滿快樂的。她說:“我在教學上的最高目標就是讓每一個學生都喜歡我的語文課!”
怎樣才能使學生對語文課堂保持長久的興趣呢?韋老師認為首先必須要讓學生“能學懂,能做到”,無論是課堂教學設計還是學生活動都應該以此為準則。學生的整體能力水平是韋老師設置教學目標的主要依據,如果某個教學目標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經過努力也難以學懂、做到的,韋老師就會果斷地舍棄。而語文課堂應該是人人都可以參與的,因此,學生的可參與率成為了韋老師設計教學內容的又一重要依據。韋老師還很貼心地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喜好來設計課堂教學方法和策略,她透露:“活潑開朗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多讀、多討論;喜歡深思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多默寫、多書寫;理解能力不強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反復朗讀課本……”
韋老師有一招語文教學“殺手锏”,那就是“身體力行”。這天,韋老師的班上正舉行一場優秀作文評選。這次評選很有意思,所有的參選者都是匿名的,全班同學將為自己喜歡的作文投票,以票數的多少決出優秀作文。孩子們興奮異常,當優秀作文作者名單公布出來的時候,他們更是大吃一驚,因為“韋錦珍”赫然在列!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來,韋老師發現近期學生們似乎陷入了學習低潮,他們上課變得沉默寡言,更別說表現自己了。她偶然發現學校印刷廠旁的桃花先于其他花兒開放了,她靈機一動,決定用“桃花善爭春”做點文章。于是,她帶著全班學生去賞桃花、寫桃花,還要舉行一場優秀作文評比。在學生寫作文的時候,韋老師沒有閑著,她也以桃花為題寫了一篇作文,請人幫忙抄寫后,把文章混進了參評作文當中。謎底揭開,學生們非常驚喜。韋老師又向大家闡述了她作文立意的觸發點——同學們上課不踴躍發言、不愿意表現自己,這與桃花的“善于爭春”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接著,她要求學生們繼續觀察春天的美景,尋找立意觸發點,再寫一篇關于春天的文章,最后她還調皮地跟學生說:“老師還要繼續和你們比賽哦。”韋老師此舉,不但向學生傳授了寫作技藝,還引導學生走出了學習低潮,更為自己贏得了學生的青睞,真可謂一舉數得。
正因為“身體力行”策略的屢試不爽,韋老師更加堅定地實施這種教學策略。要學生喜歡閱讀,韋老師必定首先閱讀,還不時和他們交流閱讀心得;要學生喜歡寫日記、寫文章,韋老師絕對不會“只說不做”,而且還主動和學生分享自己的日記和文章;要學生練出一手好字,韋老師就和他們一起練……也許正因為如此,學生對韋老師所說的話信服,對韋老師所做的事佩服。她用自己的行動,為學生樹立起了學習的榜樣。
韋老師非常重視日記,把它稱為“最關注生命發展的作業”。她認為:“學生日記是生活的記錄,是情感宣泄的方式,是知識內化的辦法,是寫作素材的積淀,是溝通心靈的渠道。”她經常把寫日記作為當天的語文作業布置學生完成,而且對日記的內容和形式完全沒有束縛。于是,日記本成了學生天馬行空的舞臺,小說、散文、詩歌、書信、寓言、童話……只要腦中所想到的,都可以寫;喜、怒、哀、樂、悲、恐、驚……只要是心中所感受到的,都可以寫。學生的每一篇日記,韋老師都會仔細閱讀,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日記本上寫評語。這些評語不但鼓舞了學生,也感動了家長。學生小區的家長看了女兒的日記本后,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給韋老師發送了短信:“韋老師,你贊區××的字寫得好,她很高興,很喜歡你。謝謝!作文還少些文采、色彩、味道……要下功夫。請多指導。”
日記還是韋老師與學生交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渠道之一。曾經有一個女生,她不幸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成績也不理想,因此特別自卑,對生活也失去了希望。在她的日記當中,韋老師敏感地察覺到她產生了輕生的念頭。于是,韋老師一方面找她談心,一方面在日記本中鼓勵她、開導她。看著韋老師將自己的優點在日記本中一一列出,這個女生漸漸地打消了輕生的念頭,開始將注意力轉到學習上,特別是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年過去了,她離開了學校,但是她依然念念不忘她的韋老師。
韋老師是一個非常感性的人,她對學生充滿感情,對自己所教授的科目充滿感情,注重情感是她的課堂的重要特征。她關注生命,關注學生,努力讓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正因為她時時、處處為學生著想,所以贏得了學生的心;正因為她熱愛自己的工作,樂于與學生分享學習語文的快樂,孩子們喜歡上了她的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