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目前我國現行的國家課程設置中,涉及科技創新教育的內容不多,還不能完全使學生有效地產生問題,進入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意識、習慣和能力。我們總結了幾年來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經驗,認為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主動體驗,探索發現。強調發現并獲得知識的過程,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很有促進作用。于是產生了這樣的想法,是否能將當前我校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成果。整合于科技教育活動當中。探索我校開展科技教育活動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二、課題實施的過程與方法
(一)課題實施的內容
本子課題開發的校本課程內容主要有科技小發明知識,開展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以“生物與環保”為主題的科技實踐活動方案的撰寫等三大部分。
研究表明,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思維和認知常常更加敏銳,更加接近自然,更加接近真實,且往往具有獨到的見解。只要教師稍加鼓勵引導,他們將會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和堅強的意志參與探究活動。
(二)課題研究目標
通過科技活動方案的編寫、整理和實施,整合已實踐的科技活動,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繼續探索新的科技活動方案,形成科技活動的系列化。
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開展對學生科學研究能力的基礎性培養的實踐和探索,提煉經驗,形成我校以科技活動帶動科技教育的特色。
通過校本課程的實施,培養有個性、善特長、會學習、懂生活的社會個體。
(三)課題研究過程
1、確立科研課題
‘成立了“研究型科技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子課題課題組,課題組成員及科技輔導員負責校本課程的編制和實施,校部分學科教師參與科技活動方案的設計。
2、課題的具體實施過程(校本課程的開發形式)
(1)以生為本,確立研究型科技活動課題,課內課外相結合,實踐科技活動,總結經驗,形成校本課程(編寫一實踐一總結匯編)。
A、科技活動的開展首先以學生為本,學生們自己選題、自己設計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寫總結。這就要求教師在此之前必須授予學生基本的知識和方法。因而教師結合學校實際與學生特點編寫校本教材,如科技小發明知識、開展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等,通過課堂授課的形式,授之以漁。
B、學生通過對所學知識學習加以應用,自己發現、設立需要研究和調查的問題,自己查找資料,設計實驗,調查、統計數據,完成調查報告,形成成果。
c、將優秀學生案例匯編,形成科技創新活動校本課程。
此類校本課程的實施主要是通過科學研究論文、調查報告、小發明制作等活動,引導學生對科學、技術、社會某方面問題展開研究,實現知識的綜合運用,訓練學生解決綜合性問題的創造能力,使學生參與創新性的活動,并形成一些創造性的成果的研究性學習模式。
(2)以校為本,設計學校特色科技活動方案,編寫校本課程,以課外為主,實踐科技活動(編寫一實踐)。
首先,我們學習了大量關于培養學生科學研究能力的科技活動方案,向有關專家和先進學校教師們學習如何設計科技活動方案,并把學校曾經開展過的優秀科技實踐活動方案作為范例,供教師們學習和參考。
接著,我們組織有經驗的生物教師和科技輔導員,根據學校和學生特點設計和編寫了以“生物和環保”為主題的科技活動方案,并對已實踐過的優秀科技活動進行整理和整合,編寫形成《南寧沛鴻民族中學研究型科技活動校本課程》,用以指導學生科技活動的開展。
此形式校本課程主要以課外為主開展科學實踐活動,這是一個確定了主題的綜合科技實踐活動,活動的主題就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每一個子活動又都有小主題,學生們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學校、家庭、社區”的廣闊天地里,自主探究、自主設計、團結協作、解決問題、完成活動。
其次,定期實施校本課程中的優秀科技活動,逐步形成科技教育的系列化,使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培養循序漸進,形成一種養成教育。
如,我校位于美麗的南湖邊,結合這一有利的地理資源環境和生態特色,我們的環保綜合科技實踐活動《南湖水質的調查》自2001年起,連續在多屆學生中開展,已形成系列化的科技教育活動,學生在活動中,科學素養和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早在2002年。《南湖水質的調查》課題組攜課題部分成果受邀參加了國際環保組織在瑞典召開的《未來之舟》2002年年會,時任南寧市市長的林國強先生,親自走進我校學生之中,并致祝賀和勉勵。林市長還為學生們題詞:“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科研,學會創新。”如今,課題延伸擴展為《南湖清淤后水質情況調查》,學校的科技教育形成了系列化,得到可持續發展。
三、課題研究成效
學生通過循序漸進的綜合科技實踐活動的鍛煉,自主創新項目的參與,探究問題的愿望和意識愈來愈強烈,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我們發現學生在研究和實踐中,逐步學會確定研究內容,制訂方案,收集、整理信息,做觀察記錄,撰寫研究報告。學生通過科技活動的參與,科技興趣得到了培養,科學研究能力得到不同程度地提高,科學素養不斷提升。近年來,他們參加市、區乃至全國的科技競賽成績斐然:其中《南寧市垃圾分類及處理情況調查報告》獲全國中學生創意設計競賽一等獎,《南寧市公交候車站現狀調查及人本化建設與管理的探究》獲廣西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創新成果項目一等獎,《南湖清淤后水質情況調查》參加李啟鴻“綠色、環保、節能、科技”主題活動獲得一等獎并得到上級部門的表彰。
在開發和實施研究性科技校本課程的實驗研究過程中,實驗教師既是課程的實施者,又是課程的開發者和構建者,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課程意識”。同時,還要求教師在開發課程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身份,審視課程的科學性、合理性、實用性,不斷完善校本課程,這就要求教師要有“科研意識”。通過本課題實驗研究,我校課題組實驗教師完成校本教材《研究型科技校本課程》的編寫,并有多篇論文公開發表或獲獎,教師科研水平得到明顯提高。
課題實驗,有力推動了我校科技教育的健康發展和特色品牌的形成。我校的科技教育贏得了有關部門和社會的充分肯定和熱情評價,科技教育頗具特色,成績優異,被確定為南寧市科普示范學校、自治區科技教育示范校。科技創新教育成了我校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責編 馬超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