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語文教學多年,我們發現現實中一部分學生寫作能力較低,一般表現在語感較差、語病較多、思路混亂等。這些問題大都是語言、思維方面的問題。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應以發展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為重點。那么如何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呢?筆者認為可以從閱讀教學人手,把閱讀與寫作同步進行,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發展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的素材,揣摩寫作的技巧。
一、重視積累
積累是寫作的基礎,沒有積累就無法“傾吐”心聲,寫作過程便不能進行。只有不斷地增加詞匯量,才能讓學生做到“我手寫我心”,才能表達“真情實感”。因此。我要求學生不管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都要注重積累,從積累做起,要求他們每天做好《讀書筆記》,把閱讀中的新鮮詞語、精彩句段、格言警句、優美文段等積累下來,由淺入深,積少成多,并在作文中學會運用。例如在閱讀《談讀書》中,便可以引導學生積累體現思辨之美的文段“讀史可以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端莊,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通過老師不斷地引導,使學生勤于積累,樂于積累。這樣,學生在語言表達能力上一定會有所提高。
二、善于模仿
朱熹曾說過:“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作之。蓋學文既久,自然純熟。”其實模仿的實質就是在讀與寫中架起一座橋梁,連通讀與寫兩種學習情境。語文教材中很多文質兼美的文章就為學生提供了許許多多、方方面面的仿寫資源。
模仿句子。在閱讀教學中,看到好的句子,可以有意的讓學生作基礎訓練。例如,在閱讀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中有這樣一句:“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也給學生用“不必說——也不必說一單是一”仿寫一段話。學生有的寫:“不必說嫩綠的草坪,道勁的桉樹,鮮艷的櫻花;也不必說鳥兒在樹上歡叫,學生們在球場上奔跑,歡快的旋律在校園飄揚,單是綠樹掩映下的假山池沼,就有無限的樂趣。”學生對于重點景物的描寫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時在寫這些仿句時,也鍛煉了學生運用排比、比喻句的能力。在以后的作文中如果可以采用這兩種修辭手法,作文就會更有文采。
模仿題材。作文的素材來自于生活,來自于學生的情感體驗。但很多時候,學生不會運用。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模仿課文的相同題材。例如,學習《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課文,其中插敘了六年前“我”賴床不起被爸爸打的事件及爸爸為了鍛煉“我”叫“我”單獨去匯錢給叔叔的經歷。課文《羚羊木雕》中“我”送羚羊木雕給萬芳之后,父母發現了又逼“我”要回木雕,“我”非常傷心難過。像這樣的事例,在閱讀過程中往往最能打動學生,我就借機出一道半命題作文:那件事,我真——。果然,作文中很多學生都痛快淋漓地寫出了自己成長中的喜怒哀樂。這樣不僅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而且也展示了學生的人生體驗。除此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題材,如“親情”、“理想”、“名人”、“民俗”等等,教材都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只要教師善于挖掘、善于引導,學生在占有這些材料的同時加以創造性地發揮,一定能寫出好文章來。
模仿結構。課文用了怎樣的結構,就指導學生用類似的結構謀篇布局。例如,學習了《故宮博物院》,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總分總的結構。即先介紹故宮博物院的概貌,然后按照空間順序分別介紹故宮的建筑特征、功用等,最后總結站在景山上回望故宮的全貌。然后要求學生就按這種結構介紹我們的學校:先介紹學校的位置及總體布局,再按照空間順序分別介紹建筑的特點、功用等,最后總結了自己對學校的印象與感受。也有的同學以這種結構介紹了自己的家鄉、自己游覽過的一處名勝古跡等等。把這種結構模仿運用得非常恰當。當然,除了總分總結構外,還有并列式結構和遞進式結構等等都可以讓學生模仿。例如:課文《春》、《敬業與樂業》、《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等這些文章,可以讓學生領會到“鳳頭”“豬肚”“豹尾”的含義,這些文章開頭簡潔有力,耐人尋味,中間寫得飽滿充實,內容豐富生動,結尾用詞簡明,引人入勝。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各種文章結構,讓學生學會謀篇布局,這樣在寫作文的時候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模仿寫法。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教師授課時,往往是從內容、情感、語言特色去引導學生鑒賞,卻忽略了從寫作技巧方面指導學生。比如:課文《蟬》、《阿長與(山海經)》都采用了先抑后揚的寫法,文章內容波瀾起伏,引人入勝。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助這種先抑后揚的寫法指導學生作文,不管寫人還是寫物,都可以避免平鋪直敘、一眼見底的弊端。《羚羊木雕》、《爸爸的花兒落了》這些文章。在順敘中靈活插入對往事的回憶,使得文章內容充實具體,人物立體豐滿。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體會這種插敘的作用,指導學生在作文中巧妙地運用插敘,發散思維,這樣作文自然會左右逢源。《口技》、《觀潮》等文章中運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使得場面描寫精彩紛呈、淋漓盡致,給人身臨其境之感。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體會這種寫作特色,指導學生在作文中學會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心理等細節描寫進行側面烘托,這樣會使文章更加生動精彩。總之,每一篇文章都有不同的寫作特色,只要教師善于挖掘引導,會讓學生在閱讀中獲益匪淺。讓學生知道根據不同的寫作需要采用不同的寫作技巧,可以使我們的作文更為生動感人。
三、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想象能力是構成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教學讓學生在熟知課文的基礎上,發揮想象,進行改寫、擴寫、縮寫與續寫等訓練。例如閱讀《喂——出來》,在學生充分的獲取文中的信息之后,我要求學生對文中沒有繼續說下去或沒有說出的內容進行補白。啟發學生想一想:“在小說的結尾,那奇怪叫聲以及那塊小石頭是從哪里來的?天上掉下那塊石頭以后,接下來可能還會發生什么?”展開想象,從小說結尾續寫下去。教學《心聲》,在學生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提取小說的主要情節,把課文縮寫成300字以內的故事。教學《我的叔叔于勒》,讓學生在熟知課文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如果菲利普夫婦在船上發現的是百萬富翁的于勒,而不是窮困潦倒的于勒,他們會怎樣?試著改寫課文的結尾。這類寫作訓練,不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能訓練學生的思維。
總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善于指導學生從仿寫到創寫,善于指導學生積累寫作的素材,揣摩寫作的技巧。這樣學生很容易摸著作文的門道,也容易感受到作文的樂趣。
(責編 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