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改變鄱陽湖流域生態環境惡化、經濟發展滯后、群眾生活水平低下的落后面貌,20世紀80年代江西省開始實施“山江湖開發治理工程”。本著綜合治理、系統開發、堅持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統一、堅持科技支撐等原則,根據“山江湖開發治理規劃綱要”的總體要求,江西持續開展了保護生態環境、治理山水、發展區域經濟、消除貧困等方面的建設。經過20多年的努力,山江湖工程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群眾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同時在江湖流域開發治理方面取得一批科技成果,在國際上產生良好影響,成為江西綠色崛起的基石。
[關鍵詞]山江湖工程;流域綜合管理;生態建設;環境保護;消除貧困
[中圖分類號]F062.2;X3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848(2010)02-0005-13
[作者簡介]胡振鵬(1948—),男,江西星子人,江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武漢大學、南昌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資源環境管理研究。(江西南昌330046)
[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階段性成果(2007BAB23C00);科技部軟科學研究項目最終成果(2007GXS3D089)。
[收稿日期]2010-2-20
Foundation Stone for Green Rising
——Review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untain-River-Lake Program
of Jiangxi Province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HU Zhen-peng
Abstract: With the purpose of eliminating the backwardness status related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in the basin of Poyang Lake, the lagged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well as low living standards of the people, Jiangxi Province has begu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gram of Mountain-River-Lake development since 1980s. Based on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systematic development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Jiangxi has carried out the large-scale management related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untain and water improvement,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elimin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verall requirements of “the Outline of Mountain-River-Lake Development Plan”. Through 20 years’ effort, the Mountain-River-Lake program has achieved a huge progres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improved obviously,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has been developed rapidly and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has been improved greatly. In addition, it has obtained a batch of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basin of rivers and lakes, which generated a good influence in the world and became a foundation stone for the green rising in Jiangxi Province.
Key words:Mountain-River-Lake program;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verty elimination
一、山江湖工程的由來
舊社會江西貧困落后,百業凋零,民不聊生。新中國成立后,社會生產力空前解放,在1950~1979的30年間,人民群眾齊心協力,農業基礎地位得到加強和鞏固,生產條件不斷改善,糧食生產能力大大增強;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逐步推進工業發展;交通、通訊和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城鄉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和體育等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受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以及“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的干擾,當時的鄱陽湖流域總體上依然存在水旱災害頻繁、水土流失嚴重、資源利用不充分、經濟發展滯后、群眾生活水平低下、生態環境惡化、血吸蟲病危害嚴重等問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進入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歷史新階段。為了奠定江西發展的堅實基礎,自1983年開始,省政府組織600多名專家對鄱陽湖流域的水、土地、氣候、生物、礦產、旅游等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狀況進行了兩次全面綜合的科學考察。根據考察的結果,省政府決定啟動“江西山江湖開發治理工程”(簡稱山江湖工程),明確了“治湖必須治江、治江必須治山,堅持流域綜合治理、系統開發”,“治山治水必須治窮脫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統一”的流域綜合開發治理基本原則,編制了《江西省山江湖開發治理總體規劃綱要“。1985年,“江西省山江湖開發治理委員會”及其辦公室成立,標志著“山江湖工程”正式啟動。
二、山江湖工程開發治理的基本原則

山江湖工程是江西綠色崛起的奠基工程,能取得今天這些成效,在于以深刻的洞察力和富有前瞻性的視野明確了鄱陽湖流域開發治理和科學管理的基本原則。省委書記蘇榮同志指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是“山江湖工程的繼續和擴展”。總結山江湖工程在流域開發治理方面的基本原則,對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治湖必須治江、治江必須治山,堅持流域綜合治理、系統開發原則
新中國建立30多年以后,相關部門在各自職能范圍內對鄱陽湖流域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解決方案,并實施了不同類型的開發治理項目。但是,鄱陽湖流域的生態環境不但沒有得到改善,反而一直呈現出“局部治理、整體惡化”的態勢。


通過科學考察發現,對于鄱陽湖流域這樣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言,單獨進行治山、治江或治湖,就割裂了環境系統的內部聯系,治標不治本,往往顧此失彼,甚至會誘發新的問題,經過連鎖反應甚至可能會產生更為嚴重的全局性問題。例如,為了控制血吸蟲病,“文革”期間在鄱陽湖草洲用飛機撒藥殺滅釘螺,嚴重損害了湖區生態系統,且沒過幾年釘螺卷土重來,水生物卻沒有恢復到正常狀態,一些瀕危物種消失滅絕。
針對鄱陽湖流域存在的問題,認真剖析內在聯系,是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圖1揭示了鄱陽湖流域主要問題的內在聯系。從上到下分別是山區丘陵、入湖河流、鄱陽湖;從左到右是人類活動、生態環境演變和產生后果。如圖所示,為滿足人們生存與發展需要,鄱陽湖上游山區丘陵長期處于亂砍亂伐、毀林開荒的局面,導致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不斷加劇、土壤蓄水能力弱化、坡面徑流紊亂、匯流時間縮短、肥力喪失等一系列后果。除了山區丘陵本身的生態環境惡化、水旱災害加劇、土地產出減少以外,還引起入湖干支流河道淤積、河床抬高、行洪能力減弱、水體污染等問題發生,從而導致枯水基流減少,洪水峰高量大,進一步加大了旱澇災害風險。
入湖河流的上述變化,加上沿河兩岸“三廢”的任意排放以及湖區盲目圍湖造田、酷漁濫捕等因素相互疊加,致使湖泊濕地面積銳減、功能退化、湖盆淤積、水質變差、蓄洪容量減少、調蓄能力減弱,并進一步導致湖區洪澇災害加劇、生態環境惡化、湖泊產出減少及生物多樣性退化等問題。湖泊水位的抬高反過來又影響了河道洪水的宣泄,增加了河道兩岸的防洪負擔,降低了河道的自凈能力。
從圖1也可以看出,在影響鄱陽湖流域生態環境和服務功能的各種因素中,最廣泛、最深刻的主要包括三方面:對山區丘陵而言,森林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是影響流域全局的主要因素;對河道而言,“三廢”不經處理而任意排放是重要因素;對湖區而言,盲目圍湖造田、湖泊濕地退化和蓄洪容量減少是影響湖區的關鍵因素。因此,就治山而言,要以小流域為基本單元進行水土保持,恢復或重建受損害的生態系統,以發展生態農業為突破口,充分利用山區丘陵的自然資源,促進區域發展,消除貧困。對治河而言,除了加高加固河流兩岸堤防外,關鍵要保護好河道灘地,為行洪留足空間;同時加強對企業廢棄物的處理和排放管理。就治湖而言,平退礙洪障洪的圩堤,擴大臨時分蓄洪區,恢復濕地,給洪水讓出空間,增加湖泊蓄洪容量;同時還要加高加固重點堤防,提高防洪標準,提高濱湖城鎮、交通通訊干線和基本保護農田的防洪標準。
從以上因果關系和利害分析中可以看出,山、江、湖不是三個互不相干、孤立存在的系統,而是“一個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多種成分,具有復雜物流、能流、信息流網絡和反饋回路的完整生態經濟單元”(《鄱陽湖研究》編委會,1988),某一環節的問題很可能通過傳遞、轉移或放大,在其他環節上凸顯出來,甚至可能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擴展成全局問題。僅僅在一個或幾個環節進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治理,難以取得明顯成效。“治湖必須治江,治江必須治山”,一定要把鄱陽湖流域作為一個整體,用系統工程的理論與方法,理清這個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功能和問題,追根溯源、辨證探方,針對影響全局的突出問題,統一規劃,綜合治理,系統開發,科學管理。時任省長趙增益同志特別強調:“山江湖綜合開發,‘綜合’兩個字很要緊,可以說是山江湖開發治理的總特點、總方針。”
(二)治山治水必須治窮脫貧,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統一原則
貧困地區普遍存在著資源缺乏、生產力低下、產業結構單一、生活質量低、生存環境差、思想觀念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醫療衛生狀況不佳和教育條件薄弱等現象,尤其是經濟發展急需的資源數量少、質量差,諸如土地過度利用導致肥力下降、灌溉水源不足、洪水災害頻繁、水土流失嚴重等。產業結構單一又使得資源利用率和產出率低下、經濟效益差、生活貧困,為了維持眼前的溫飽,不得不過度開發有限的資源。這種原始、粗放的資源利用方式,嚴重浪費了自然資源,加速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形成了越窮越盲目開發、越開發越貧窮的惡性循環。
經濟欠發達地區要消除貧困,實現以開發帶動治理的良性循環,關鍵在于堅持“立足生態、著眼經濟”原則,遵循生態學和經濟學的規律,把“環境與發展”從對立與沖突關系轉向為共存共贏關系,最終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要針對系統結構簡單、資源利用粗放、效益不高等問題,依靠科技進步,“正確處理開發利用治理與保護的關系”,“以建立結構復雜的‘立體型’生態經濟體系為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鄱陽湖研究》編委會,1988),改進生產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延長產業鏈,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與產出率,在開發利用中恢復或重建受損害的生態系統,保護生態系統的結構和機能,以維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既不能只要經濟不要環境,也不能先發展經濟再保護環境,必須堅持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相統一的原則,科學合理地利用資源,根據生態經濟系統共生互補、物質循環、價值增值的生態學和經濟學的客觀規律,建立起農、林、牧、副、漁綜合經營,種植、養殖和加工協調發展的生態經濟生產體系,在發展經濟、治窮脫貧的同時,達到保護和建設生態系統的目的。
要根據生態經濟系統的復合性、協調性、相關性和生產力發展的持續性原則,尋求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之間的適當平衡與統一。在農業生產中,應全面處理好系統內部農田、水域與濕地、山丘等各個子系統的相互關系;在工業發展中,提高科技水平,延伸資源開發產業鏈,增加自然資源產出率,發揮人的主導作用,把系統“惡性循環”轉變為“良性循環”(《鄱陽湖研究》編委會,1988)。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力資源的素質和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也會逐步提升,因而可進一步有效利用資源,更好地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形成發展與環境相統一、相協調的良性循環。時任省委書記吳官正同志始終強調:“我們既要改善環境,又要發展經濟,要把發展經濟與治理環境統一起來。”在組織長江防護林工程、京九綠色長廊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以及世行貸款“國家造林項目”等生態建設工程的同時,他不失時機地提出“在山上再造一個江西”的目標,要求通過環境整治和生態建設,使江西山地的產值不少于耕地的產值,把發展經濟與治理環境有機統一起來。
在綜合開發、系統治理過程中,必須把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有機結合起來。如果只追求長遠目標,忽略人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貧困問題,治山治水沒有經濟基礎,也缺乏激勵機制,群眾的積極性將難以長期堅持下去;如果只強調眼前利益,沒有長遠目標,必然走到掠奪式經營的老路上去。因此,治山治水和治窮脫貧相結合,既要實施一些符合戰略要求的基礎設施工程和長遠項目,又要實施一些建設周期短、見效快、受益面大的“短平快”項目,盡快解決群眾的溫飽問題,調動起群眾的積極性,積累資金、以短養長。例如,在丘陵坡地的開發中,首先要搞好水利、交通和生產基地等基礎設施建設;著眼長遠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在山丘、陡坡上人工種植或自然封育一些品質好、生長期長的闊葉林;作為中期收益項目,在土質較好的坡面栽種一些經濟效益好、收效快的果林;在林木、果樹中間套種花生、芝麻或蔬菜等旱地經濟作物,發展畜禽養殖,當年可以取得收益,做到長、中、短效期益相結合,邊開發、邊受益、邊積累。
(三)技術創新、實驗示范、項目為載體、系統推進,堅持科技支撐原則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西方發達國家走過了一條“先發展經濟、后治理環境”的道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些地區經濟發展較快,但也付出了生態破壞、環境惡化的沉重代價。在較大區域內使經濟社會較快發展和生態環境有效保護協調統一,當時可供學習的成功經驗不多。因此,要徹底改變鄱陽湖流域的落后面貌,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同時又要恢復和重建受損害的生態環境,必須進行不懈探索、自主創新,發揮科學技術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首先,要高度重視長期以來治山治水歷程中自身積累的經驗、傳統方法和鄉土知識,在此基礎上,利用先進技術進一步提升和完善,著力進行創新。其次,可實施“內聯外引、合力推進”和“走出去、請進來”的開放方針,大膽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內外有關區域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生態修復、資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的先進實用技術,結合當地實際,集成創新。應充分利用政府和民間兩個渠道,擴大與國際組織、國內外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的友好交往,全方位開展科技交流與合作。
注重科技創新,必須不斷深化改革,健全支撐科技進步的組織體系和政策環境,完善先進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相結合的體制機制。鄱陽湖流域地域遼闊,自然地理條件、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達程度各不相同,先進生產模式的創新和推廣,必須因地制宜,堅持試點先行、試驗示范、然后逐步推廣的發展模式。在鄱陽湖流域考察過程中,針對流域開發治理、資源利用方面的一些難點、重點問題,提出初步解決方案,建立實驗基地,先行先試,進行科學實驗和觀察,逐步發展為試驗示范基地。通過這些試驗示范基地及其創立的開發模式為鄱陽湖流域各區域的社會、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提供樣板,著力打造為新型產業的培育基地、科技知識普及推廣的學校,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全面掌握流域相關方面的實際情況是科學決策的基礎。這就需要在整合相關部門的信息、資料的同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生態資源環境動態觀測、分析、評價和預測預報,建立資源共享、信息交流的平臺。
加大先進技術推廣普及的力度,逐步形成一個多學科、多部門、多層次聯合協作的科技推廣網絡,使廣大群眾在最短時間內掌握先進的實用技術,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在試驗示范基地的科技實踐中,有意識地邀請當地技術人員和群眾參加,邊干邊學,從源頭上培養技術推廣骨干。為了進行大規模的人力資源開發,以農村職業學校、成人教育學校和田間地塊為基地,進行科技示范推廣、脫貧致富技術培訓和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的技能培訓,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自主創新、試驗示范是實用先進技術推廣的先導,大型項目是流域綜合開發治理的有效載體和動力。大型項目(包括建設項目和“行動計劃”)的針對性、科學性和綜合性較強,作用面大、影響深遠、牽引和輻射能力大,有利于解決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吳官正同志強調:“江西山江湖工程是一個大概念”,“是省政府實施的宏大的系統工程”,“全省國土面積有16.69萬平方公里,光靠計劃中的幾個試點,一千年也解決不了問題,要把我們實際上已經和正在做的事情都考慮進去”,“計委、農業廳、水利廳、建設廳等有關部門參加,就是要大家齊心協力,搞綜合開發”;“水利、水電項目、農業開發項目、還有長江防護林建設、世界銀行貸款項目等等,都與改善生態有關,都是山江湖開發治理項目”。根據流域綜合規劃要求,通過科學論證、反復協商,連續地組織一定的大型項目,可以統一認識、整合資源、凝集人心,廣泛發動群眾,明確要求和行動,集中力量辦大事,系統推進流域全面開發、治理和保護的各項工作。
三、山江湖工程建設的經驗
20多年來,根據“規劃綱要”的總體要求,堅持試點先行、實驗示范、在科技創新的支撐與引領下,我們以大型項目和行動計劃為載體,整合資源、系統推進,持續開展了大規模的保護生態環境、治理山水、發展區域經濟、消除貧困等方面的工程建設。
(一)小流域綜合治理開發,恢復重建受損害生態系統
小流域綜合治理與開發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水土流失防治。總結長期以來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經驗,針對鄱陽湖流域典型的紅壤、風化花崗巖、風化紫砂巖、風化頁巖等不同的地貌特征、土壤特性和水土流失情況,深入開展大量的科學研究和實驗,遵循產流匯流的客觀規律,開發了一系列有效的水土保持成套技術。
2.從單純的水土流失治理轉變為小流域綜合治理與開發。從采取工程措施與生物(植物)措施和保土耕作相結合起步,擴展到小流域的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綜合治理,重建或修復受損害的生態系統。
3.進入1990年代以后,進一步優化開發治理方法、提升開發利用水平、擴大建設規模,按照地形、氣候、土壤和水資源狀況系統地整合和優化各項有效的開發措施,探索發展生態經濟規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途徑,資源開發利用從粗放經營轉向集約經營,因地制宜地進行“一村一品”特色農業建設,培育當地的主導產業,把環境保護、生態建設與農村經濟發展、農民脫貧致富有機結合起來,爭取更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綜合效益。
20年多來,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90萬hm2,740個小流域進行了系統的綜合治理與生態建設,興建水平梯田18萬hm2,修筑各類水土保持防護工程26萬座以上,山區治理及開發利用面積達2.6萬hm2,使水土流失面積占陸地總面積的36%下降到21%,創造直接經濟效益20億元以上。基本消滅了宜林荒山,許多鄉鎮、村莊成為山綠水清、房美路通、村旺民富、衛生文明的生態型鄉村。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江西已成為全國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建設工作的先進省份。
(二)退田還湖、加固干堤、移民建鎮、根治水患
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之后,為了根治水患、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在鄱陽湖區開展了大規模的退田還湖、疏浚河道、加固干堤、移民建鎮工程。集中國債資金和各級政府的投入資金近72.7億元,平退圩堤418座,22.1萬戶共90.82萬居民從湖區搬遷到了附近的鄉鎮或新建村鎮,擺脫了洪澇災害和血吸蟲病的威脅。通過退田還湖,當湖口水位22.5m時,鄱陽湖水域面積增加1406 km2,增加蓄洪容積43億m3(彭?生,2007),基本上恢復到1954年水平;草洲濕地面積大幅增加,鄱陽湖區成為國際重要濕地和優越的候鳥越冬棲息地;12座保護耕地面積10萬畝以上的重點圩堤和24座保護耕地面積5萬畝以上圩堤得到加固,消除了險情隱患,達到20年一遇以上防洪標準。
(三)加強重點保護區建設,有序開發自然資源
把縣級以上的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生態功能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等具有典型意義的生態環境保護區作為重點對象進行有效保護。認真貫徹“以保護為基礎、以發展為核心、以科學利用促發展”的指導思想,采取了嚴格的措施進行保護和建設;同時大力加強公眾技能、知識的培訓,積極幫助社區調整產業結構,如開展珍稀動物的馴養繁殖、林木種質資源合理利用、開發利用野生森林蔬菜、發展生態旅游等,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和社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至2005年底,全流域已建立自然保護區1152處,保護面積96.7萬hm2,占流域面積的5.97%;建立省級以上森林公園75個,總面積39.3萬hm2,占流域面積的2.42%;已形成以1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為中心、2個省級風景名勝區為骨干、市縣級風景名勝區為結點的環境優美、游覽設施完善的景區體系,總面積達33萬hm2,占流域面積的2%左右;已批準世界地質公園2處、國家地質公園2個、省級地質公園2個。鄱陽湖生態功能保護區和東江源生態功能保護區已批準為國家級保護區;另外還有省級生態功能保護區3個,總面積達370 hm2,占流域面積的21.87%。鄱陽湖生態功能保護區中的濕地已經成為全球同緯度地區濕地生態系統中保護完好的濕地;濕地高等植物共705種,其中12種列在國家第一批重點保護植物名錄中;在此越冬的珍禽種群數量占全球數量的一半以上,越冬白鶴占世界總數的95%以上,是世界上重要的候鳥越冬棲息地。
為了保護各類自然資源,做到有序開發、持續利用,江西省政府制訂了自然資源調查和建檔、開發利用規劃、有償使用等相關制度,加強了監管力度,多次開展了大規模的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整頓,堅決取締違規開采和亂采濫挖,實行統一開采、統一加工、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的“四統一”生產經營方式,有效規范了礦產資源和其他自然資源的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與此同時,通過收取水資源費、排污費和礦產資源補償費等經濟手段,促使企業節約自然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在鄱陽湖魚類產卵期和幼魚成長期(3月20日~6月20日)封港禁漁已堅持了16年,定期和不定期地開展有害漁具漁法專項治理,漁業資源得到恢復,經濟魚類年捕撈量呈逐年上升趨勢。
(四)環境污染的治理與控制
1983年10月,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召開,國務院宣布環境保護為基本國策。江西省開始建立環境保護行政管理機構,著手治理污染源。污染防治工作實現了三方面的轉變:
1.企業治污由“末端治理”轉變為“全過程控制”。有關企業除了修建“三廢”處理設施外,結合技術改造,開展資源與能源的綜合利用,減少“三廢”排放量。有關職能部門加大了執法力度,查處違法排污的企業,責令限期整改,對于嚴重危害群眾健康的排污企業采取停產、關閉等處罰措施。到1996年關掉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技術含量低、經濟效益差的小造紙、小水泥、小化肥等“十五小”企業;2000年底,全流域2679家有污染物達標排放任務的企業,98%經治理基本達標;2001、2002年又取締、關停“十五小”企業844家。
2.從污染防治轉變為防治與預防并舉。在強化投產企業污染防治的同時,對新建、改建項目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沒有通過環評的項目堅決不能上馬;通過了環評的項目,堅決執行工程建設與污染物治理設施“三同時”政策,防止新的污染源產生。為了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堅持“以大替小”的方針,通過全面清理整頓,取締了一批低水平重復建設、環境污染大、消耗資源多、危及勞動者安全的項目;同時,扶持、發展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污染環境少、節約資源的電子、信息、水泥、鋼材、煤炭、化工等現代化大型企業。
3.從單個污染源防治轉變為污染河段或區域綜合治理。1990年代初,江西省開始對南昌市青山湖、象湖和贛江支流袁河新余段的水環境,景德鎮市的大氣環境進行了綜合整治;1997年,投資1.27億元,用3年時間對袁河、樂安河和耶溪河水環境進行了全面整治;2003年開展全省啤酒行業污染集中整治行動,在南昌、吉安和萍鄉市區實施清潔能源工程。
經過長期的不懈努力,鄱陽湖流域環境質量得到極大的改善。2005年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27.1%,未利用的固體廢棄物采取填埋等方式進行了妥善處理;所有城市大氣環境質量超過二級標準;在所有國家和省級監測的河道湖泊斷面中,優于Ⅲ類水質標準的達78%以上,鄱陽湖水質總體上基本達到Ⅱ類標準。
(五)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與循環經濟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大力推進,鄱陽湖流域的資源、環境面臨著更大的壓力和更為嚴峻的挑戰。面對這種情況,江西省委提出了“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山江湖工程以實現青山常在、綠水長流、資源永續利用、經濟發達和生活富裕作為發展目標,把發展生態經濟作為實現“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一條重要途徑。
山江湖工程根據農業生態學原理,優化生產結構,延伸產品鏈和豐富產業量,使種植業、畜牧業、漁業、加工業等部門相互銜接,多次分層利用自然資源與能源,提高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和生物能轉化率,生產出高產、優質、無污染的農產品,取得了良好的生態和經濟效益。在農村全面推廣“豬-沼-果”、“豬-沼-魚”、“豬-沼-菜”等生態經濟模式,并和防控血吸蟲病結合起來。到2005年,全流域共113萬座家農戶建有沼氣池,占農戶總數的14.5%。“豬-沼-果(雞、鴨、菜、魚)”模式廣泛推行,生態農業示范戶達40.1萬戶,涌現了一大批生態經濟示范鄉(鎮)、村,形成了“一村一品”或“一鄉一品”的特色產業基地,經過驗收,其中33個成為國家及生態示范區。全流域共有25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總面積35萬hm2;10家綠色食品企業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91家綠色食品企業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綠色食品產品916個,有機食品產品415個,品牌數量居全國第一位。
為避免重復過去發展鄉鎮企業時“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的做法,利用城市、縣城附近的山坡、荒地建設工業園區,引導工業項目集中布點、集約化經營,提高工業生產的集聚效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在此基礎上,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積極推進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也是近年來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和趨勢。山江湖工程以思想解放為先導,科技創新為支撐,堅持“政府主導、市場推進、法律規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撐、公眾參與”的原則,在企業內部、工業園區和社會三個層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企業內部,堅持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改善生產流程,延長和拓展產品鏈,使污染物盡可能在企業內轉變為產品,變廢為寶。工業園區是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模式,以上游企業產生的廢棄物、副產品或邊角料為原料,形成新的產業鏈,其他下游企業又進一步利用這些中游企業的廢棄物或副產品進行深加工,不斷延伸產業鏈,逐步形成產業網,將污染物盡可能在園區內轉變為具有市場價值的商品,這樣既節省了生產成本,又減少了污染排放。循環經濟園區綜合了循環經濟、專業化生產和產業集聚的多重優勢。在社會層面,大力發展廢棄物收集、運輸、初加工的中介組織,除了將企業產生的廢棄物資源化外,還將生活消費的廢棄物加工利用,取得了較明顯的經濟效應,既減少了環境污染,又增加了社會財富。
(六)結合發展經濟和改善生活條件,控制血吸蟲病流行
血吸蟲病是鄱陽湖流域長期流行、嚴重危害身體健康和影響經濟發展的地方病。新中國建立后,為了控制血吸蟲病的流行,政府進行了不懈努力,在不同歷史階段采取了各種防治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對于地形地貌和自然條件復雜區域,尤其是遼闊的鄱陽湖草洲,控制血吸蟲病的效果仍然有限。為此,山江湖工程積極探索實現經濟目標、生態目標和健康目標相統一的血吸蟲病防控模式。
1993年,在瑞昌市官田湖開展“結合農業綜合開發、控制血吸蟲病”的試點,以水產養殖為龍頭,帶動農業綜合開發,以科學技術為依托,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把農業綜合開發與治蟲、治水相結合,改變釘螺孳生環境,最終達到了控制血吸蟲病的目的。試點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找到了一條控制血吸蟲病與發展經濟相結合的路徑,打破了長期以來形成的血防工作是純粹的公共衛生事業的觀念,在農村實行家庭承包制的條件下,為組織和發動群眾積極參與血吸蟲病防控工作,探索出了有效的激勵機制。
2000年,在南昌、都昌等地6個村實施了農業綜合開發、改水改廁、改善生活環境和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控制血吸蟲病的試點工作。通過阻斷血吸蟲病傳播環節的綜合防治,使血吸蟲病流行的態勢得到了有效遏制。在繼承官田湖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到把控制血吸蟲病和發展經濟、改善人居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結合起來。
為了在更大范圍內推廣,在國務院血吸蟲病防治辦公室的指導下,進一步提煉上述6個試點村中最關鍵的措施,2005年在進賢三里鄉開展“改水改廁、以機代牛、封洲禁牧”為核心,輔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強化健康教育等綜合措施控制血吸蟲病流行的試點,一年以后收到顯著效果。三里鄉的試點工作以及這套模式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的高度肯定和評價,并在全國血吸蟲病流行區推廣。
四、山江湖工程的效益
山江湖工程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按照流域綜合管理原則,大膽創新,科學實踐,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經過20年的綜合治理與開發,不僅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改善了鄱陽湖流域的生態環境,而且探索出一條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途徑。
(一)生態環境效益
1.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森林覆蓋率大幅度增加
山江湖工程的核心是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自1985年以來,著力治理水土流失,每年植樹造林50~100萬hm2,累計封山育林61萬hm2,基本消滅了宜林荒山。經過20年的努力,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積從1985年的4.65萬km2下降到3.35萬km2;森林覆蓋率由1985年的31.5%上升到60.05%(其中林地覆蓋率52.21%、灌木林覆蓋7.10%、“四旁植樹”覆蓋0.74%),森林蓄積量3.5億m3;城市綠化覆蓋率達23.48%,人均擁有公共綠地5.86 m2。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年均進入鄱陽湖的泥沙量由1980年代的5000萬t減少到現在的2400萬t,河道、湖泊淤積現象得到有效遏制。
2.地表水、土壤和大氣保持較好質量
通過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嚴格控制環境污染,不斷提高森林覆蓋率,受損害的生態系統得到逐步恢復與重建,整個流域江河湖泊的水質不斷改善。近幾年來,在贛江、修河、撫河、饒河、信江及其主要支流105個國家和省級水質監控斷面中,78%以上斷面保持在地表水Ⅰ~Ⅲ類水質標準,鄱陽湖主體水質基本達到Ⅱ類標準,所有大、中城市的空氣質量均達到二級以上。根據對鄱陽湖底泥和鄱陽湖平原29個縣(市、區)共4×108km2面積的農業用地土壤質量調查、監測,92%以上達到了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的土壤質量標準。昔日的窮山惡水已逐步呈現出青山綠水、風景如畫的新面貌。
3.為長江下游增加了蓄洪容量,補充了清潔水源
通過退田還湖、移民建鎮,鄱陽湖水域面積增加1406km2,基本上恢復到1954年水平,為長江中下游增加蓄洪容積43億m3,提高了長江下游抵御洪災風險的能力。平均每年流入長江的總徑流量1436億m3,水質良好,為長江下游補充了清潔水源。
4.為候鳥提供了優越的越冬棲息地,維護了生物多樣性
退田還湖使鄱陽湖濕地面積大幅度增加,成為世界七大重要濕地之一,2000年被世界自然基金會確立為全球重要生態區。由于濕地得到有效保護,來鄱陽湖越冬的候鳥逐年增加,由1985年的幾萬只增加到現在的100多萬只,珍禽種群數量超過全球數量的一半,世界上95%的白鶴在此越冬,為維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作出了貢獻。
(二)經濟社會效益
1.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在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的同時,鄱陽湖流域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和1985年相比,在人口增加859萬的情況下,按可比價格計算,2007年的國內生產總值是1985年的8.07倍,平均每年增長10.25%。按當年價格計算,2007年的財政收入比1985年增加31倍(見表1)。工業經濟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國民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第一、二、三產業產值之比由1985年的40.4:36.6:23.0改善到2007年的16.4:51.7:31.9,第一產減少24個百分點,第二、三產分別增加15.1和8.9個百分點。
2.農業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工業快速發展的同時,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農業經濟得到持續增長,內部結構不斷優化,增長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作為國家商品糧和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的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
3.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2007年全省農林牧漁總產值達142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是1985年的3.05倍,其中農業增長2.16倍、林業增長2.45倍、牧業增長4.07倍、漁業增長13.38倍,長期以來以生產糧食為主的局面徹底扭轉。在耕地面積減少的情況下,山丘和湖泊水體開發利用面積逐步增加,糧食、棉花產量穩中有增。2007年同1985年相比,油料產量增長2.19倍、生豬當年出欄數增長2.70倍、肉類增長3.85倍、水產品增長12.24倍、水果增長20.29倍;56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城鎮人口可支配收入、農村人口純收入和人均年末銀行存款余額大幅提升;接受中、高等教育的人口不斷增加,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精神生活日益豐富(見表4)。
(三)國際影響不斷擴大
面對世界各大流域普遍出現資源退化、環境惡化及災害加劇的趨勢,各國政府和專家學者都在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的具體途徑與方法。山江湖工程系統推進及其取得的顯著成效,在國際上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得到許多國際組織和有關國家的高度關注,聯合國發展計劃署的官員稱之為“欠發達地區可持續發展的范例”:
1992年山江湖工程被中國政府選送參加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的技術博覽會;
1994年山江湖工程入選《中國21世紀議程》首批優先項目;
1995年“千煙洲紅壤丘陵綜合開發試驗站”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國際示范站;
2000年山江湖工程被選送到德國漢諾威舉行的以“人-自然-技術”為主題的世界博覽會展示;
2001年山江湖開發治理辦公室應邀加入了南南合作網;
2002年山江湖開發治理委員會派員參加了在南非召開的可持續發展高峰會議;
2003年鄱陽湖成為“世界生命湖泊網”正式成員;
2003年參加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召開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
2004年在第三屆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江西省副省長代表江西省作特邀發言介紹山江湖工程:
2006年第十一屆世界生命湖泊大會江西省副省長作主旨發言介紹山江湖工程與可持續農業。
五、山江湖工程的科技創新
山江湖工程實施20年來,多學科、多部門、多層次聯合協作、科技攻關、大膽創新,在取得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效益的同時,還取得了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在流域綜合開發治理與科學管理方面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理論。“江西省山江湖區域開發整治試驗研究”獲得199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有關研究還獲得了江西省、農業部、原國家教委的科技進步獎多項。總結起來,重要的科技創新可以概括為七大方面。
1.從流域生態經濟系統的整體出發,綜合管理方面在國內起到先行作用
山江湖工程把流域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經濟系統,從急需解決的問題出發,通過綜合考察和深入研究,以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為指導,深入剖析了影響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眾多因素的內在聯系和主要環節,提出了“治湖必須治江、治江必須治山,堅持流域綜合治理、系統開發、科學管理”原則,制訂了“規劃綱要”,提出了流域綜合開發治理和科學管理的目標、原則、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具體的實施措施,豐富了流域綜合管理的內容、理論和方法。通過20年的不懈努力,在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經濟社會發展的許多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在我國大、中型流域綜合管理方面起到先行作用,在國際上產生了較大影響。
2.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在較大區域內協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早在20世紀80年代,針對鄱陽湖流域經濟社會落后、生態環境惡化的局面,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高舉“環境與發展”旗幟,制定了“立足生態、發展經濟”的區域開發治理方針。進入21世紀以后提出了“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科學發展理念,始終堅持“在加強生態環境和建設中促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進一步保護好生態環境”的辯證思想,以發展生態經濟為突破口,把資源綜合利用、生態環境有效保護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在較大區域內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避免了重蹈“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初步探索出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有效途徑及其理論和方法。
3.自主創新、試驗示范為先導,大項目為載體、系統推進的區域治理方法
針對流域綜合開發治理范圍廣、情況復雜、時間跨度大等特點,經過探索,形成了“自主創新,試點先行;實驗示范,樣板引領;項目為載體,行動計劃為抓手;整合資源,全面推廣”的工作機制。以自身積累的經驗、傳統方法和鄉土知識為基礎,用先進技術進一步提升和完善,著力進行原始創新;注重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實用技術,結合當地實際集成創新。取得了一定的科技成果之后,通過試驗示范,接受實踐檢驗后,逐步推廣應用。以大型項目和行動計劃為載體與抓手,明確目標、整合資源、統一要求、發動群眾,系統推進山江湖工程不斷深入。
4.創新了可持續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理論及其措施
總結鄱陽湖流域開發利用水資源特點和退田還湖、移民建鎮實踐,豐富了可持續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理論和方法。如水資源開發必須使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效益協調統一,要把維護生態平衡、生物多樣性、河湖水系健康及其所提供的服務功能作為重要因素納入流域規劃、水利工程設計、運行和管理之中的指導思想;在干流中下游修建水利工程,以小流域綜合開發治理為基礎,大中小型水庫相結合、蓄引提水互相補充的水資源開發利用體系為骨干,把水資源存儲在支流和小流域中,多層次、多方面綜合利用水資源的模式等。
5.創建了小流域開發治理和生態建設的系統理論和有效模式
在小流域綜合治理過程中,堅持順應坡面產流匯流的自然規律,以水土流失治理為基礎,把小流域作為相對獨立的生態經濟系統,山、水、田、林、路、村統籌規劃,全面布局,立體開發,發展主導產業,加強生態建設。針對山區、丘陵等不同地形地貌和土壤性質,探索出許多各具特色的有效模式,如“豬-沼-果”生態農業、大水面特色水產立體生態養殖、小流域立體開發與生態建設、利用規模養殖的畜禽廢棄物發展生態農業、以管理人畜糞便控制傳染源為主要措施控制血吸蟲病等,使受損害的生態系統得到恢復或重建,促進了經濟發展、社會繁榮以及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中許多模式在國內得到應用,農業部把“豬-沼-果”模式作為南方生態農業有效模式向全國推廣。
6.豐富了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理論和方法
通過總結鄱陽湖流域內企業、農村合作組織、工業園區和社會層面發展循環經濟的實踐經驗,揭示了循環經濟以生態經濟學為理論基礎;以系統工程理論和技術經濟分析為工具,剖析了構建以物質循環使用、能量梯級利用為核心的循環經濟產品鏈或產業鏈的技術路線;用系統科學理論方法研究了循環經濟運行機制和宏觀模式;深化了發展循環經濟規律、理論和方法的認識。
7.與農業開發和改善群眾生活相結合,探索出控制傳染源為主的防治血吸蟲病的新策略
經過深入研究、反復試驗、不斷完善,在防治血吸蟲病方面,改變了以消滅釘螺為主的防治策略,提出了改水改廁、管好人畜糞便、控制傳染源為主;結合農業綜合開發和健康教育的防治策略,把控制血吸蟲病與發展經濟、改善群眾生活條件有機結合起來,建立了群眾積極參與血吸蟲病防控的激勵機制,創新了大型湖泊等自然條件復雜區域控制血吸蟲病的策略和有效模式。這一策略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高度評價,為國務院制定《血吸蟲病防治條例》提供了參考案例,并在全國范圍得到推廣。
[參考文獻]
江西省統計局,編.1986~2005.江西統計年鑒[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江西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江西調查總隊,編. 2006~
2008.江西統計年鑒[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彭?生,主編. 2007.江西生態[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鄱陽湖研究》編委會. 1988.鄱陽湖研究[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王曉鴻等,主編. 2006.山江湖工程[M]. 北京:科學出版社.
責任編輯:彭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