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秋水
互聯網的出現,成就了信息時代的“汪洋大海”。網絡那若即若離、四面八方的特征都與江湖極其相似。所謂“人人走江湖,一一操網釣”(蘇軾《曹既見和復次其韻》)。正規學校的檔案學課堂和各類學術會議、培訓會議是學習、研究檔案學的“名門正派”;與之相對,互聯網上存在的檔案學當然可以稱作“江湖”。
江湖的特點之一是:廣域性,即江湖之大。“江湖”一詞,原指江河湖泊,由此引申出四方各地之義。網絡上存在的檔案學課程、課堂、講座等,使檔案學的教學、研究不再限于課堂、囿于會議。這個“江湖”十分廣大,遍及全球。無論是檔案學基礎知識、檔案管理操作實務,還是國外最新前沿文獻和相關情報都一應俱全。這個“江湖”不但為大眾提供了幾乎沒有門檻的檔案學學習園地,更為在校學生和“大青椒”(大學青年教師)提供了便捷的學習討論和自由交流思想的空間。
江湖的特點之二是:受斥性,即江湖之位。由于“大凡走江湖的人,把客當家,把家當客”(《喻世明言》卷一《蔣興哥重會珍珠衫》),故而傳統的“史官文化”將流民視為洪水猛獸,同時“江湖中人”流動性很強,其聲譽和信用機制很難建立起來,于是其在現代社會成為沒有信譽乃至坑蒙拐騙的代名詞。因此“江湖”一直處于社會邊緣,遭受主流社會的排斥。那些所謂的“名門正派”頭面人物往往崖岸自高,不齒在這個“江湖”露面,閉門造車,忽悠“廟堂”科研項目資金。即便如此,“江湖”依然倔強地生長、野蠻地成長。網絡上檔案課程的開設、檔案講座的進行、檔案博客的開通、檔案論壇的創建,必將在檔案學的傳播、接受史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江湖的特點之三是:流動性,即江湖之亂。流動性是江湖的基本特點,這種特性在現實中依靠地點、城市的變化來體現,而在互聯網上則反映為網絡節點。大家在各個與檔案有關的站點、網頁之間往來穿梭,從一個站點到另一個站點只需要鼠標輕輕點擊便可。“魚龍混雜武林客,善惡難分江湖人。”江湖的流動性導致魚龍混雜,乃至泥沙俱下。互聯網上的檔案學亦是如此,網絡節點所鏈接的問題與觀點亦是光怪陸離、紛繁雜陳。
江湖的特點之四是:互動性,即江湖之爭。“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互動性。這種互動性在論壇上得到了集中體現,而有了這種互動性,檔案學的“江湖”才更名副其實。“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檔案論壇平日是風和日麗,一霎時則風起云涌,不見刀光血影,但聞唇槍舌劍,戰之者酣,觀之者眾。
江湖的特點之五是:無序性,即江湖之規。與主流社會相比,江湖是缺乏成文秩序的。在互聯網這個江湖里,每一個言說者都有著不同的社會背景、知識結構、人生經歷和信仰觀念,再加上以匿名的身份出場,言論之間的交鋒常常偏離正軌。往往一些激烈的爭論以嚴肅的問題開始,以尷尬的謾罵和令人作嘔的人身攻擊收場。江湖雖遠離廟堂,亦自有其運行規則,喜愛檔案學“江湖”的人自會重視并身體力行維護“江湖”規矩。
(摘自《檔案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