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要了解一個人,可以去讀他的文字;有時通過他的文字,也可以進一步去認識這個人。在我的感覺中,許多情況下,文與人是可以疊合在一起來認識和評價的。我和肖正德只見過一次面,那是1998年7月在蘭州召開的《中國檔案報》“第三屆通聯工作會議”上。我作為東道主,在會務上跑跑顛顛兒的,而那時也正趕上“世界杯足球比賽”,還得抓緊時間看電視直播,和他接觸的時間就很短了。但交談中,他敏學多思的文人氣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那次以后就再沒有機會和他打交道了。因此,我在讀他的《用心發現——肖正德檔案文選》時,更多是用文字去感受他這個人。
興許是在編輯崗位上,手頭閱過的稿件太多、某種印象也太深的緣故吧,在最初打開這本書時,我是帶著通常閱稿的心態去看的。平常接觸的文章多出自檔案人員之手,不客氣地說,尋常文字多,令人心動的東西少。而這部同樣來自檔案部門同行的書,讓我感受到一股久違了的清新氣息。說“久違”,是這部沉甸甸的書里每一篇文章都是用心之作,每一個標題都是精雕細琢、恰到好處的。寫文章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缺少一絲這樣的心思,文字就會走樣的。真是難能可貴?!坝眯摹保瑥膩矶疾皇且粋€虛無飄渺的詞,它是一種扎扎實實的態度,更是一種做人的品格,它和“吃、喝、拉、撒、睡”等直接關乎我們生存的詞一樣,都是我們工作乃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但事實上,在我們目及的工作或文字里,卻很難與它掛上鉤,它總是距離我們遠遠的;用心做事、用心作文的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以至于“用心”幾乎成為稀罕之物。說“清新”,雖然是過去的文字,今天重新讀來,依舊能從中感受到作者善于發現問題的新奇目光和切中時弊的銳利筆鋒,以及超前的思維路向。這一點很不容易,達到這一點,一定是要有獨立的思考和檔案人的良知來墊底的。作者說:“光靠眼睛還不行,還得靠心,得靠一顆真誠的、正直的心?!边@話說到點子上了。我理解,這顆“心”是對檔案事業的責任心,是感知世事、感知人生的柔軟的心,而非對哪個領導、哪股學術潮流的取悅、攀附之心。有了這樣一顆心,筆下的文字就會言之有物,就會生動、自然、質樸。有了這樣一顆心,作者的觀察、發現、評判、思索,自然就會與那種人云亦云、左顧右盼、看著人家的臉色說話的所謂學者大異其趣。從文字角度講,我更感覺,懷有這樣一顆心,學術文章、業務文章,雖然不是文學作品,但照樣可以打動人。
這些年,我們見慣了一些“見樹而不見葉,動筆而不動心”的文字,說是一種文風,其實與整個社會的風氣都有一種連帶的關系。而肖正德的文章,很能讓我品出些異樣的味道。讀者不妨細細品味一下《用心發現》的自序。在這篇看似與全書毫無干系的文字里,肖正德講述了他父母教育子女“要懷正直之心,做正直之人,說正直之話,辦正直之事”的故事,父母的教誨成了他一生為人處事的座右銘。他說:“現在人們都喜歡說‘過年話’,都知道‘多種花,少栽刺’,誰還愿意去發現問題、正視問題、解決問題呢?如果一旦‘發現問題’真的成了‘問題’,上級領導特別是高層領導都感慨‘聽不到真話’時,那還真的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哀,而且是我們整個事業的悲哀了!”閱讀本書的文字就可以看出,作者是懷著一顆責任心來作文的。毫無疑問,這篇饒有深意的自序,清楚地表明了肖正德做學問、寫文章的基本立場、眼光和感情傾向。與高校的教學科研工作有所不同,各級檔案局、檔案館的工作是要求解決一個個具體的實際問題的工作,要發現問題、找準問題,更要不掩蓋問題、說準問題。這樣,問題才能解決,事業才能發展。于是,就有了《“發現之后的困惑”》、《“角色錯位”現象探析》、《在“發現”中“再發現”——200件張謇未刊函稿的發現給我們的啟示》、《檔案部門服務政府信息公開的實踐與思考》、《“隱性外流”不容忽視》、《在“豐富”中“優化”,在“優化”中再“豐富”——關于檔案館藏建設的若干思考》等讓人眼前一亮的文章,以及一系列學術論文、調查報告、雜談隨筆、通訊特寫。特別是,從他的文字中,總能看出一些別人不曾發現的東西,甚至往往是最為要害的東西。
作為一名老檔案人和老編輯,這些年我見識過各種各樣的著作者。其中以講話稿、打油詩附庸風雅、沽名釣譽者有之,為評職稱而勉強拼湊成書者有之,唯獨少見肖正德這種心懷拳拳之念而常年艱苦努力者,少見這種頗具真知灼見、沉甸甸的厚重之作。我知道,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檔案研究館員!王德俊老師在本書的序言中期望肖正德再獲新成果,我看了他的這部大作,也有同樣的心情:期望他重新燃起青春的熾焰,為我們這塊并不豐饒的學術業務園地耕耘播種、澆水施肥,繼續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以上,是我從一個視角讀這本書的感想,同時,也是我對肖正德的衷心祝愿。
(摘自《檔案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