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賒店廣盛鏢局”是中國十大鏢局之一,也是華中地區唯一的大鏢局,堪稱“華中第一鏢局”。今天保存完好的“廣盛鏢局”大院,有力地見證了我國早期保險業的興衰。
1 鏢局的由來及規模
明清時代,伴隨著商業貿易的大流通、大發展,加之因民族矛盾、社會矛盾交織導致的社會動蕩的加劇,鏢局——作為我國早期的保險業應運而生,其職能是為工商貿易客戶押解、運送現銀和大宗珍貴貨物,多由武功高強在江湖中威望較高的武師為鏢頭,率領部分鏢師和趟子手組成武裝押運團。清朝入關以后,歷經戰亂,至康熙年間平定“三藩之亂”后,社會漸趨穩定,商業貿易日漸繁榮,至乾隆年間達到鼎盛。但是,在封建政治制度的統治下,特別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民族矛盾、社會矛盾激化,南方太平天國、北方捻軍相繼起義。社會動亂更導致各地盜賊橫生,商路被襲的事件頻頻發生。商人為維護自己的利益,保證商路暢通,不得不高價聘請鏢師武裝押運現銀和重要貨物,從而帶來鏢局業的勃興。于是,在冷兵器時代,鏢局成為維護客商利益、保證商路暢通的重要力量,為推動清代商業貿易的發展和繁榮起到了重要作用。
當時,在全國各重要商埠所設之大大小小的鏢局不可勝數,其中較為出名的有30家,而最為著名并通行全國的有十大鏢局,分別是:河南賒店的“廣盛鏢局”、山西平遙的“同興公鏢局”、河北保定的“萬通鏢局”、江蘇蘇州的“昌隆鏢局”、河北張家口的“三合鏢局”、順天府的“興隆鏢局”、河北滄州的“成興鏢局”、北京前門的“會友鏢局”等。據史料記載,其中河南賒店的“廣盛鏢局”是成立年代較早的幾大鏢局之一(1801年成立),而且是華中地區唯一的大鏢局,被譽為“華中第一鏢局”。
2 賒店“廣盛鏢局”的興衰
賒店“廣盛鏢局”當時設于賒店鎮(現河南省社旗縣城內)石門街北端路東,坐東面西,面朝“后河”古碼頭,背靠雄偉壯麗的“山陜會館”。五間門頭,中為高大門樓,門前豎一高高的旗桿,上面懸掛著繡有“廣盛鏢”字樣的鏢旗。內為一進三的大院落,分設“會客廳”、“簽押房”、“倉房”、“鏢頭居室”、“鏢師居室”、“練武場”等,是賒店當時最著名的場所之一。
賒店“廣盛鏢局”鏢頭戴二閭,字義熊,出生于山西祁縣官宦武術世家、書香門第,乳名“二驢”。因其父戴隆邦認為戴家雖然盛名在外,但風險迭出,常有朝不保夕之感,便依山西地方風俗,“越以賤物為名,便越能長久平安”,為兒取此名。二驢功成名就之后,人們認為如此稱呼太過不雅,便根據諧音改“驢”為“閭”,以表敬意。戴二間從小功力過人,跟隨父親戴隆邦學習“心意拳”,父傳子學,毫無保留。因此將戴家拳、械全部學到手后,日夜操練,其中有“五行拳”、“十大行”、“七小行”、“戴家三拳”以及六合刀、槍、棍、四把、閘勢等短小套路。戴二間成名后,當時在賒店的山西商人回到家鄉,重金請他到賒店為商行保鏢。
當時,戴二間初次來到賒店,當地的武術名家亦多。戴二間與之交手,未能勝出,為此又歸家學藝三年。于清嘉慶六年再次來到賒店,并創立了“廣盛鏢局”。其鏢主要走山、陜、鄂、皖、蘇、魯、冀、京、津、張家口等地。走鏢時鏢車上插繡有鏢局名稱的鏢旗,趟子手還要一路“喊鏢”,一為顯示鏢局的名聲,二為知會沿路江湖之人不要再動邪念,也表示對江湖之人的尊敬。當時河北滄州為武術之鄉,各地鏢局為表示對滄州武界的尊重,一進入滄州地面都不能再喊鏢。一次“廣盛鏢局”鏢走山東,路過滄州,一位新來的趟子手不懂規矩,貿然喊了鏢。滄州武界尹玉文三武師攔路興師問罪。戴二間一再表示歉意,可三武師仍是不依。戴二間無奈,只好與他們動手過招,結果三武師均敗于他的手下。自此“戴家拳”更是名聲大震,“廣盛鏢局”更是譽滿天下。
清道光三年(1823年),山西平遙商人首創“日升昌”、“蔚盛長”等票號。商業重鎮賒店隨即相繼開設了“蔚盛長”等七八家票號分號。票號開出的銀票全國各地都可以匯兌,解決了商人貿易攜帶現銀不安全的顧慮,鏢局業務隨之銳減。為此,“廣盛鏢局”于1830年歇業,戴二閭回鄉。其侄子戴廣興留在賒店改營“過載行”,并成為賒店第一任寨主。至此,興盛一時的賒店“廣盛鏢局”隨之解散。
如今,人去物存。保存完好的“廣盛鏢局”大院,生動地為我們記載著鏢局——這一早期保險業在我國歷史上的興衰,讓世人見證了鏢局這一行業的歷史真跡。
(摘自《檔案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