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圖牒檔案修裱技術規范》(DA/T37~2008)(以下簡稱《規范》)作為一項全國性標準,經全國檔案工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審查通過,從2008年7月1日起實施。作為檔案行業修裱標準之一,該標準的頒布與實施將使歷史圖牒檔案修裱工作有所遵循,并將檔案修復與修裱標準化工作向前推進一大步。
由于工作關系,本人對檔案修裱工作有一些粗淺的了解,這里結合我多年的工作實踐,談一談個人對這一規范的理解與認識。今天先讓我們從總體上對《規范》有一個概略性的了解。
《規范》分正文與附錄兩個部分。正文包括: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術語定義、總則、修裱工作室要求、修裱材料、修裱前準備、圖牒修裱要求及程序、圖牒修裱形式9個部分。兩個附錄分別是修裱操作程序和圖牒裝裱形式介紹。
1 范圍
《規范》就其運用范圍從工作方式、工作對象、工作內容與工作機構四個方面進行了界定。從工作方式上本《規范》僅適用于手工修裱,而不包括非手工修裱;從工作對象上僅僅指歷史圖牒,而非一切紙質檔案;從工作內容上涉及歷史圖牒手工修裱過程的基本法則、質量要求、工具設備、環境要求和操作程序;適用機構包括各類檔案館及保管歷史圖牒的機構。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規范》吸收了原有相關檔案工作標準與規范的成果,并通過引用《檔案修裱技術規范》(DA/T 25—2000)、《檔案館建筑設計規范》(JGJ 25--2000)、《檔案工作基本術語》(DA/T 1--2000)的相關條款成為其條款。《規范》對此特別強調:“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3 術語定義
《規范》對其所涉及的圖牒、揭舊、托、裁、鑲、扶覆褙、砑裝等7個專用術語進行了定義。這是因為中文詞匯中多義詞較為普遍(全國范圍內同一種工序和工具名稱也存在差異),這樣做是為了避免由于理解上的不同,而造成執行時的偏差。同時還在英譯方面進行了統一。
4 總則
《規范》的總則只有兩條:基本技術效果和質量要求。
基本技術效果是:選用適宜的紙張、縑帛和黏合劑,利用傳統的手工修復方法和技術對殘破歷史圖牒檔案載體進行修裱,以恢復或增強其強度和耐久性,達到最大限度延長歷史圖牒檔案壽命、便于長期保存和利用的目的。
質量要求是:修裱過程中不得造成圖牒原件發生霉變;修裱成品光潔齊整、舒展平整,拼對裂縫準確無誤,裱件不崩裂,覆褙、托紙與圖心之間不得出現脫糨,鑲料絲紋保持正直,顏色均勻。
5 修裱工作室要求
《規范》從面積、光線、清潔度、溫度和濕度、通風、地面、水電設施等7個方面對修裱工作室工作環境提出明確要求。
6 修裱材料
《規范》對修裱所使用的主要材料紙張、鑲料、顏料、輔料、黏合劑的種類、主要理化指標、尺寸、配比方案等,均做了翔實的規定與界定。
7 修裱前準備
《規范》將修裱前準備專門作為一個部分列出,充分表明了修裱前準備工作在整個修裱工作中的重要性。這個階段的工作主要包括:交接、檢查、翻拍存檔、制訂修裱工作方案、準備修裱材料五個環節。
8 圖牒修裱要求及程序
圖牒修裱要求及程序是《規范》中篇幅最大的一部分。在這一部分中,《規范》對揭舊、托、裁、鑲、扶覆褙、砑裝6道工序的質量要求及工作程序進行了詳細的規范與說明。
9 圖牒修裱形式
《規范》對圖牒修裱的主要形式卷、軸、冊、片的形式和要點進行了規范。
卷是圖牒裝軸上桿,橫式裝裱的形式,包括手卷和橫批。軸是圖牒裝軸上桿,立式裝裱的形式,包括中堂、對聯和屏。冊是圖牒以書冊為外觀裝裱的形式,亦稱冊頁,包括蝴蝶裝、推篷裝和經折裝。片是圖牒不裝軸上桿,可鑲邊,必須裱褙的裝裱形式,因其可以放入鏡框亦稱鏡片。
附錄A:修裱操作程序。以流程圖的方式對揭舊;飛托(干托)程序(飛托(干托)、濕托、清托、渾托、托硬接口覆褙紙、托軟接口覆褙紙、托3層覆褙紙、托冊頁覆褙紙);裁(方心、裁距條、下料、挖裁);鑲(鑲一色軸品、鑲兩色軸品、鑲旗桿邊、鑲宣和裱、鑲橫批、鑲手卷、鑲五鑲式冊頁、鑲鏡片);扶覆褙(座扶、搭扶、投冊頁);砑裝(砑光、裝天桿、裝地桿、裝月牙桿、裝米貼、裝手卷地桿、冊頁砑裝)6大環節的31種不同情況的具體程序進行了形象的描述與規范。
附錄B:圖牒裝裱形式介紹。以圖示的方式對常用的圖牒裝裱形式進行了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