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土改”《土地房產所有證》檔案的由來
1946年在解放區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以解決貧雇農的土地問題。同年6月,南樂縣積極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然后,縣政府向農民頒發了《土地房產所有證》(見圖一),并把原地契當眾銷毀和宣布作廢。《土地房產所有證》一式兩份,中間蓋有騎縫章。村民一份,村委會一份。但是,當《土地房產所有證》發到村民手里后,由于受封建地主的剝削壓迫,村民們沒有地權意識,對土地房產證的認識不足,沒有好好保存,而是隨意丟放。針對這種情況,1950年4月縣政府就土地證書的保管不善下達了《縣政府訓令》,內容如下:“為了整理土地證手續令區政府以重視這一工作。查我縣對土地證的領發及保管不夠重視,沒認識到它的重要意義,以致在保管上及領發手續上數目有所不符,據了解有的將土地證當枕頭、糊窗戶、鋪桌子、在院里下雨淋著等,沒人管沒人問的現象。又因民助調動頻繁,交接手續不清等。這是不知道地權確定有關群眾生產重大意義。顯然表現群眾觀念不強。希各區接令后有此情況,應即檢查。追查責任。提出處理意見,于四月十號前專題呈報縣府(沒有者亦要匯報)為要!”(見圖二)訓令下達后全縣迅速展開了土地證的收繳工作,將村委會保存的那份存根由村委會繳到區,再由區繳到縣財政科集中管理。由于及時收繳,除城關鎮有兩個村沒有繳外,其余全部收繳齊。1951年縣委成立檔案科后,這些存根就轉移到檔案科。隨著農業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建立實行集體所有制,人們對房產、地產私有的意識更加淡薄,對房產私有的意識完全消失。加之物質、資金的缺乏,檔案科對這些檔案資料沒有進行整理,而是裝在麻袋里,堆在屋角。當時有人提出,土地已經歸公,證件沒用就處理算了。但因證件的紙張比較特殊不值錢沒人收購就作罷。1958年縣檔案館成立后接收進館保存,使這些檔案成批地保存下來。
2“土改”《土地房產所有證》欄案的內容及價值
《土地房產所有證》的內容包括:一、行政區名;二、村名(自然村);三、戶主;四、土地的位置、種類、四至(即四鄰)、面積、長橫闊;五、房屋坐落、種類(瓦房或土房)、宅基地畝數、四至(四鄰)長橫闊;六、地基(閑置宅基)坐落、種類、畝數、四至、長橫闊。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翻蓋房屋的也越來越多,由此農民宅基地的界線糾紛也逐漸增加,為解決糾紛,查找證據前來查閱《土地房產所有證》的人也在增多。鄰里之間不管有無宅基地糾紛,只是想弄清自己的宅基地界線,以防后患的查閱者也有。截至目前,全縣查找這些檔案的利用人數已達2000余人次。
土改時期,南樂縣境內轄6個區,134個行政村357個自然村。現南樂縣檔案館保存的“土改”《土地房產所有證》檔案,包括除城關鎮古計固、郭莊外的355個自然村,共54868件,6萬余張土地房產證及附頁。據了解,濮陽市其他各縣檔案館保存同類檔案的數量很少,一般就是幾十件,多者也只有數百件,沒有像南樂縣檔案館保存這么多而全的。這些檔案對于研究一個縣的“土改”歷史細節,研究一個縣當時農村農民經濟發展狀況,有著重要價值。如果在全省乃至全國沒有一個縣像南樂縣檔案館保存得這樣全的“土改”時期的《土地房產所有證》檔案的話,那么它的價值更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