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人生經(jīng)歷常被比喻成書,在厚與薄之間、深沉與淺薄之間、個性與平庸之間,蘊(yùn)藏了人生悲歡的點(diǎn)點(diǎn)滴滴。好的書一如人生的豐富滿足,婀娜多姿,滲透了人們生命的體驗和智慧的表達(dá)。不僅如此,好的書有很大的感染力,它直通人的心靈,深入骨髓,熔鑄到整個品性與人格,陶冶性情,修身養(yǎng)性。
書之多之雜可謂“汗牛充棟,浩如煙海”。它承載了人類最精髓的文化,包含了子子孫孫生命的結(jié)晶,人們在這方凈土上尋找精神的寄托、心靈的慰藉。千卷萬卷的紙本子,不僅是冷冰冰的墨跡和紙張,還是有智慧有力量的生命,它有體溫、有心跳,也有靈魂。讀者嗅著書香、循著墨跡與它交流對話。
幽靜的夜,晚風(fēng)吹拂,那一片跳動的字符使人靜謐,使人懷想,使人動情。聰明的人讀書,精辟深刻處,明眸一眨,會心一笑;平庸的人讀書,動情傷感處,黯然神傷,涕淚橫飛。陶醉在細(xì)聽書語的感悟中,靜靜地,在沉默無語中,讓書香彌漫成一種情調(diào),窗外的一切置若罔聞,穿梭在字里行間,足問輕舞,豎起心靈的耳朵,文字的音韻隨著心跳的節(jié)拍跳動。
其實,讀書人讀書的時候也在讀自己。與書面對,讀者掩飾不住內(nèi)心的喜悅,怦然心動。倘若斂聲屏氣,凝神諦聽,能聽見“怦怦”聲,那是書心跳動的聲音。書也有一顆怦然跳動的心,平日忙里偷閑,聽到這沉穩(wěn)有力的心跳聲,匆匆的步履舒緩了許多,整個人便沉靜下來。讀書人最富有、最闊氣的時候,便是坐擁書城,隨意賞玩自己珍藏的書本。癡癡地看,呆呆地看,如饑如渴,如醉如夢。恍如進(jìn)入一個迷失的世界,渾然不覺周圍的一切。與書相伴,就像兩個真誠的知己推心置腹,互訴衷腸,雖未曾謀面,卻神交已久。
古代出身寒門的讀書人希求冥想一處理想的讀書之所而不得,只能在書中營造一個虛無縹緲的意境,任思緒自由馳騁在虛幻的藝術(shù)境界里。近代學(xué)者王國維最喜歡講境界,“境由心生”,“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讀書人常將此奉為圭臬。我覺得讀書的境界,全在讀書人的心境,因人不同而有高下之別。少年讀書,不諳世事情狀,而又年少輕狂,驕橫跋扈,難以入情入境地讀進(jìn)去。少年不識愁滋味,對“剪不斷,理還亂”、“凄凄慘慘戚戚”這些柔靡的幽愁,多嗤之以鼻,不以為然。繼而隨著老之將至,識盡愁滋味,已歷經(jīng)世間滄桑巨變,經(jīng)歷了命運(yùn)的大起大落,再讀書時,捕捉字里行間的凄楚,感懷身世,不禁悲從中來。
青燈黃卷下,遠(yuǎn)離人煙的孤獨(dú)和岑寂著實消磨,然而你的心境比以往任何時候更為平淡充實。在靜默中盤點(diǎn)歲月,沉思生活中的曲曲折折;在迷途曲徑中探幽索隱,拋開了缺少人生經(jīng)驗判斷的愚笨和狂躁,自如從容地應(yīng)對人生。經(jīng)歷了困頓、迷茫、沖擊、波折,流年卷走了一切,書卻始終不渝,相伴左右,是真正屬于自己的。
書是人生最忠實的伴侶,足以啟蒙,足以警世,足以勸誡,足以慰情。若是自己喜歡的書本,必定是靈魂的知音,和你一起呼吸,一起心跳,就好像遇到了另外一個自己。那種感覺,那種心境,哪怕隔了千秋萬代,仍銘記在心,久久不能忘懷。
書也有自己的年齡性情,活潑的、衰老的、健康的、抑郁的,人在少不更事時讀書,在年逾古稀時還在讀書,讀書人的閱歷可以洞鑒明察書之矯情、書之忸怩。書讀多讀少讀深讀淺在于讀者自身的修養(yǎng)造化,會讀書的人享受讀書過程的愉悅,聽懂書的心聲,有如高山流水,一個是偉大的作者,一個是高尚的聽者。翻開書的扉頁,不要急著閱讀文字符號,那只會使自己淪肌浹髓地感到疲憊。所以,你不妨先俯下身來傾聽書心的跳動,漸漸地,你會感覺原來你的心也跟著它在一起跳動!
(摘自《檔案界》網(wǎng)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