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峽縣氣象局檔案室現存1956年以來的西峽縣氣象檔案3.87萬冊。其中記載溫度、濕度、氣壓、降水、霧、云、蒸發、雷電、光像等要素的氣象觀測檔案2.6萬冊;天氣云圖、各種報表、整編成果等專業技術檔案1.27萬冊。
近年來,西峽縣氣象局檔案室在開發氣象檔案信息資源、服務社會、服務公眾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深受社會好評和公眾的歡迎。
1 西峽縣氣象檔案服務社會的基本形式與成效
1.1 電話、手機咨詢服務。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天氣變化,撥打電話咨詢天氣的人越來越多,僅2008年一年全縣固定電話咨詢天氣情況的就高達24億人次,為手機用戶服務達22.5726萬人次。
1.2 內部借閱抄錄服務。為內部天氣預報、氣象科研等業務職能部門借閱、抄錄氣象檔案是檔案室的一項經常性工作,是發揮氣象檔案作用的重要形式。據統計,2001~2008年先后為各職能部門提供氣象檔案13214份。
1.3 接待咨詢服務。2001~2008年,共接待前來咨詢、查閱氣象檔案的單位和個人364人(次),提供氣象檔案4768卷(冊)。
1.4 計算機加工和網上檢索下載服務。西峽縣氣象觀測站是全市13個縣市區唯一的國家基本氣象觀測站,所有采集到的氣象要素參加全球交換并共享全球氣象信息。我們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利用專用軟件和計算機網絡,隨時把每分鐘、每小時、每一天所形成的各種氣象要素值,以人工參與、計算機合成、網絡校對等八個程序進行分門別類的統計后,直接根據用戶需求為其查詢、下載、傳輸氣象信息,僅2008年就為西峽廣播電臺、電視臺傳輸下載穿衣指數、晨練指數、紫外線強度等各種氣象信息2832條。為西峽縣的保險和環保行業提供氣象資料316份,為交通運輸部門提供氣象資料403份。
2 整合氣象檔案信息資源,拓展服務領域
2.1 對各類觀測檔案進行加工整編。利用建站54年來的地面觀測資料,從中選出與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和縣域經濟發展、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氣象因子,如氣溫、降水、天氣狀況、風、日照、蒸發等,分級別、分時段進行加工整編工作,也是一項經常性工作。
據統計,1957~2007年先后進行了34次階段性的氣候資料統計整編工作,編制了1957~2007年《西峽縣氣候資料累年簿》、《西峽縣氣溫日最高、最低極值統計》、《西峽縣暴雨日統計》等。這些整編記錄反映了大氣各要素千變萬化的現象和運動規律,為深度開發氣象檔案信息資源,更好地為縣域經濟發展服務奠定了基礎。又如我們利用1971~2000年的30年降雨日數整編開發的《逆向周期模糊判別年度降水預報》,利用降雹記錄匯編開發的《西峽山區冰雹源地及移動路徑》,為縣域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2.2 拓展服務領域,實施定向服務。據《西峽氣候檔案利用匯編》統計,2001~2008年西峽氣象檔案為政府決策、農業生產、抗旱防澇、城市規劃、工業布局、交通運輸等方面提供氣象服務111519次。
2.2.1 為防災減災服務。西峽縣地理位置獨特,山區自然災害頻繁,容易發生洪澇、山體滑坡、大風、強對流天氣。我們利用幾十年的氣象檔案,建立了新一代氣象業務服務系統,對強降水、洪澇、大風、低溫凍害等重大氣象災害進行動態監測和評估,及時、準確、客觀地為政府和有關部門提供氣象災害發生范圍、強度及其可能造成的農作物損失分析。這些氣象信息對1975年、1984年和2007年的洪水,1998年的冰凍,2008年的于旱等重大災害的防災、減災工作都發揮了積極重要的作用。
2.2.2 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服務。2001年以來先后為寧陜高速、寧陜鐵路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等國家大型重點建設項目和當地的發電、能源開發項目提供了西峽縣近30年來的降水日數、降水等級、氣溫、云量量別日數等氣象檔案,為國家重點工程的勘測和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社會和經濟效益相當可觀。
2.2.3 為工業建設服務。在工業建設中,工程項目要達到經濟、實用、安全的設計成本,必須以環境評價為設計依據。例如,西峽縣龍城漢冶集團對廠區、生活區選址和設計時,我們為其提供了當地逆溫層的高度變化、風的月變化規律等氣象檔案,避免了因選址不當造成煙霧排放不出而污染廠區和生活區。
2.2.4 為農民致富服務。2002年以來,我們利用氣象檔案,以數理統計分析法,針對農業生產需求,分地域論證氣候條件及其生產潛力,為農民致富服務提供氣象服務。例如,在為西峽縣田關鄉孫溝村論證氣象條件時,得出該地適宜栽種小雜果的結論,從而使該村的種植業有了發展方向。2009年底,該村由昔日的貧困村發展成人均年收入達萬元的小康示范村。
(張懷珍組稿,作者單位:西峽縣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