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方式是有效教育(EEPO)課型方式中的十大課型方式之一,其操作流程由三個區域組成,分別是一元區、二元區、三元區。一元區是充分的想:二元區是二次排序;三元區是科學的做。
一、一元區——充分的想
在現行的課本中,特別是物理、化學、生物和綜合實踐學科中,相當注重科學性探究或調查、制作等活動。科學探究一般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方案、實施方案、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等六個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和設計方案的過程實質上是“想”,充分的想是要給學生創造寬松的環境,還要保證有比較充裕的時間讓學生去想。讓他們頭腦風暴,思維擴張。學生進行思維的向度就出來了,從而能作出假設,并進一步思考設計方案,讓學生設計個性化的主題活動方案。
二、二元區——二次排序
根據探究活動的具體要求,學生通過充分地想,可以分工合作,各設計其中一個部分,合起來就形成一個個性化的方案。各組的方案是否科學合理?要運用二次排序法不斷修改完善方案。二次排序的意思:第一次是選擇重要的,第二次是選擇可能的。直到找到可操作的切入點。這樣經過小組討論或全班質疑,就完成從整體到部分的設計過程,學生的方案才會富有個性、創新性和可行性,從而培養學生周密的思考方法。
三、三元區——科學的做
經過修改后的設計方案都很有條理,有科學性,有可操作性,接著就要實施方案,嚴謹地科學地做,做好觀察和記錄,分析推理得出結論。所謂嚴謹就是原來設計是怎樣的就按照原來的方案去做,不走樣,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在做的過程中不能再修改方案,原來是怎么設計的就怎么做,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如果實驗結果與假設不一致,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分析原因,然后在以下三種方案中做出選擇:(1)否定原來的假設,得出與假設相反的結論;(2)按照原來的實驗方案重做一遍檢驗實驗結果是不是可以重復的;(3)重新設計實驗方案,并通過實驗重新檢驗假設。
三元方式既可作為課型成為上課的一種方式,也可作為開展課外活動的一種活動方式。如物理、化學、生物等實驗性學科,具有很強的探究性,課本中的實驗、探究和調查等學科活動,用三元方式作為上課方式是最好不過的。但受課堂時間的限制以及實驗、探究和調查等活動的要求不同,在“想”、“二次排序”、“做”的各個環節應各有側重。作為活動方式,比如綜合實踐活動、科技制作等,可以作為某個學科的課外延續,也可是綜合性的,三元方式也能很好地達到目的。作為課外的活動方式,學生有充裕的時間,重在培養學生的思維和方法,以及嚴謹的“做”的工作態度。
運用有效教育的課型方式中的三元方式組織教學活動,能使學生在參與體驗活動過程中,不斷地形成良好的行為意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并且不斷地構建自我的整個精神世界,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