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普通中學的普通班中,學困生比率很大。有的學困生也勤奮、向上,但由于基礎差、學習方法不當、學習習慣不良或智商因素等導致成績差,這類學生心理素質差,恐懼感和自卑感強;有的學困生腦子不笨,但對學習不感興趣,自尊心強,易產生逆反心理。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同時促進這兩類后進生的轉化,使他們逐步成為生活和學習的強者呢?
一、改善學困生的心理環境
關愛是打動學困生心靈的秘訣。學困生的心理很脆弱,大多數都有一定的壓抑感、自卑感。他們對老師的評價很敏感,最怕老師看不起他們、冷落他們、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去關愛學困生,尊重和鼓勵他們,對他們少些責備,更不要諷刺和挖苦。課堂上要多給予他們回答問題的機會,對他們的每一點進步都應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對自卑心強的學生。在課堂上常用一些較簡單的問題提問他們,當他們回答不上時給予適當提示。對無心學習、上課愛搞小動作或睡覺的學生,盡量避免在堂上直接點名批評他們,可以提一些有趣的問題,講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做一些有趣的實驗等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或者在巡查學生時悄悄走到他旁邊給予善意的暗示,課后再找他們談心,也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小實驗讓他到臺上表演。長此以往,學生就會感受到老師可親可愛,從而消除逆反心理,自覺糾正課堂中的不良行為,樹立學習的信心。
二、培養和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對學困生來說,培養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尤為重要。在課堂中除了通過情感因素對學生學習興趣產生影響外,還需要從多方面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要讓他們明確學習目的。不少學困生對學習化學的目的不明確,以致對化學不感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必須使學生明確:學習不是為了考試,不是為了分數,而是使自己增長知識,增加才干,培養能力。同時適當介紹化學在自然科學和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化學與生產、生活實踐的關系,介紹一些化學史和化學家的事跡等。
其次是新課導入要引人入勝,要設計新穎、有趣的課堂教學。如在講“氯氣”時,首先給學生展示一瓶密封的氯氣并提問:“這是一瓶什么顏色的氣體?你們有誰知道它可能是什么氣體嗎?”在有學生猜出“這是氯氣”后接著提出:“氯氣的性質如何?有何用途?”讓學生觀察實驗:將一瓶氯氣小心倒入一個裝有幾只活蹦亂跳的蝗蟲的集氣瓶里。問:“觀察到什么現象?說明什么問題?”啟發學生認識氯氣較空氣重,有毒。之后又提出:“假如在曠野上有一鋼瓶裝的氯氣在你們面前發生泄漏,你們是往順風方向還是往逆風方向散開?是往高處跑還是往低處逃?如何排除故障?若有人不幸中毒了,如何急救?……”如此設計教學,學生的興趣會大大提高。
再次是充分利用實驗來激發興趣。如學習碘時,做碘受熱升華的“指紋檢查”實驗和用碘酒檢查蘋果是否熟透的實驗;學習鈉時做“用水點燈”的實驗;學習氨時做“空杯冒煙”的實驗;學習磷時做“死灰復燃”的實驗;學習鐵化合物時做“寶刀斬鬼”等小魔術;學習原電池時制作“番茄電池”。這樣能使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集中,興趣濃厚。另外,運用多媒體教學,精心設置懸念,運用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比喻等都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改進教學方法,降低教學難度,注意循序漸進
學困生的普遍問題是基礎差。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就要注意進行新舊知識的穿插學習,使他們能在學習新課的同時復習舊知識。例如,可以把初中的基礎知識分散到高一第一章的教學中,在講氯氣的化學性質之后,復習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等的書寫方法,并讓學生到黑板上書寫氯氣與金屬、非金屬、水、堿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再由大家分析糾錯;在學完氯氣的實驗室制法后,引導學生復習有關化學實驗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氣體制備的原理和方法等;在學到過量計算時,指導學生復習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及有關化學式的計算;在學到氧化一還原反應時,復習四大基本反應類型等。這樣可減輕學困生由于初中基礎不好而使高中學習困難的心理負擔,使他們樹立學好化學的信心。同時,還要注意精心設計課堂教學,讓學困生參與教學活動,如上臺講課,當幾分鐘“小老師”等,使課堂氣氛自始至終保持活躍。
學困生接受知識較慢,教學中要設法降低難度,由淺入深,使他們在課堂中能學有所獲。例如講“氣體摩爾體積”時,若這樣提出問題:①為什么1mol氣體的體積只是在標準狀態下才約為22.4L?②影響氣體體積大小的因素是什么?③為什么同溫同壓下,相同氣體體積所含分子數相同?學困生是很難回答的。若將問題這樣編排:①已知標準狀況下H:O2:、CO2、空氣的密度和摩爾質量,如何求1mol這些氣體體積?②當壓強增大或溫度升高時,1mol相應氣體體積怎樣變化?③標準狀況下1mol水分子和1mol鋁原子的體積大約是多少?為什么不是22.4L?④標準狀況下氣體體積和分子數有何關系?⑤同溫同壓下,氣體體積和氣體分子數有何關系?⑥影響氣體體積大小的因素是什么?這些問題他們大部分可以回答,從而能對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有所掌握。
由于教材內容的編排體系、學生智能和認識結構的發展都是循序漸進的,因此,教學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合理安排課堂知識內容,把握知識層次,及時調整課堂教學結構,以幫助學困生逐步掌握知識,而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例如“摩爾”一節,看似篇幅不長,但實際知識容量很大,因此不能要求在一節課內達到最終目標,要循序漸進。在“摩爾”、“摩爾質量”、“阿伏伽德羅常數”等內容的教學中要多舉例子,多設臺階,從宏觀到微觀,從具體到抽象,使學困生對知識有個逐步消化的過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四、加強對學困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學困生中有不少人不是不想學,而是不會學。因此,加強學習方法指導,教會學困生會學,對促進他們轉化有著重要作用。開始時,每節課前要先指導學生預習本課內容,提供預習提綱和預習習題,并認真檢查預習效果。課堂中要求學生認真聽老師如何分析知識,如何解答問題,邊聽邊想。同時,要處理好聽課與記筆記的關系,不要把老師的板書一字不漏地抄下來,也不要只聽不記,要記得簡明扼要。下課前要指導學生將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歸納小結,使其條理化、系統化、網絡化。化學學習中需要記憶的內容較多,課堂中要指導學困生掌握科學記憶的方法,學會“理解記憶”、“對比記憶”、“有意記憶”、“強化記憶”等。例如。學習“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時,可將其步驟濃縮為“寫、拆、刪、查”四個字,以便于記憶。在進行解題方法指導時,根據學困生的特點,在教學中先立足于求同思維的培養,加強“多題一解”的訓練;在他們逐步掌握一種解題方法后,再進行“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訓練,使他們由不會解題變成會解題。由會解題變成能靈活解題。
以上做法在貧困山區普通高中的普通班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事實證明,學困生的轉化工作雖然艱難,但只要教師有愛心、信心、細心、耐心,有科學的工作方法,勇于實踐和探索,學困生是可以轉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