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作為最早引入有效教育實驗的地區之一,玉林市玉州區以實施有效教育實驗為契機,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取得了喜人的成績。有效教育創始人孟照彬教授稱其“走在了全國的前列”。本專題特介紹玉州區以有效教育實驗促課程改革的探索實踐及寶貴經驗,以飧讀者。
2004年,玉林市玉州區引入有效教育實驗,并將其作為課程改革的抓手,實驗實現了從小配套向綜合配套再向新教育文化區的跨越式發展。在此,特介紹玉州區以有效教育實驗推進課程改革的相關探索與經驗。
一、領會有效教育理念
有效教育(英文表達式為EffectiveEducationin Participatory Organizations,簡明表達為EEPO),通常又稱MS-EEPO,有效教育的創始人為孟照彬教授。
“立足于國家視野和國際視野做大眾教育”,這是有效教育的教育位視——高遠而又立足國情。“有效教育是通過組織和參與來實現的”,這是有效教育的核心理念——可行而又有效。“思想體系、理念體系、操作體系”是有效的三大教育體系——完整而又具體。“真正的教育是思維和能力的培養訓練。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能力是它的高級形式,應貫徹在教育的始終”;“智慧和能力產生于行動,學、思、行是它的基本形式”;“拿到一個任意的教學素材就使之個性化,這是教學藝術的最高境界”;“培養人才的高級形式是使學習者進入能動狀況”;“在中小學,訓練學生的思維比訓練具體的知識更重要”……這是有效教育思想體系里的一些選段——理性而又科學。備課方式、課型方式、學習方式、評價方式、管理方式……這是有效教育操作體系的部分內容——系統而又可操作。
二、實踐有效教育操作體系
(一)實踐課型方式,打造魅力課堂
講授式是中國教育教學的常用方式,課改后,各地的課堂教學改革有了一些變化,由講授式向啟發式發展,但教師很難找到操作點。而有效教育的新型課型方式在功能上多種多樣,非常具有可操作性。下面結合玉州區的實踐簡要談談。
第一,什么是課型?課型,一般指課的類型,即根據教學的主要任務而劃分的課的種類。有效教育的課型方式。是根據人才培養的關鍵要素對應提出的一種具有功能指向的基本教學方式,是介于方法論和方法之間普遍使用的一種方法,是課型概念和課型功能的延伸。
第二,有效教育的課型種類及其主要功能有哪些?有效教育有十大主流課型,玉州區實踐了四種:要素組合方式、平臺互動方式、三元方式、哲學方式。
要素組合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能有效地培養人才的7個基本素質:聽、看、講、想、做、動、靜,能有效地避免教學活動中單一方式強化的疲勞,大幅度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互相促進,操作熟練后能大面積提高學習成績。要素組合方式是MS--EEPO課型方式中最基礎的課型,任何學科的課堂教學都可以應用和有機滲透。
平臺互動方式能使學生的多種才能和個性品質在教學活動中得到張揚,使知識性、個性、創造性得到有機整合,交流能力、互動能力得到較好培養。平臺互動方式與要素組合方式形成互補,構成了課堂教學活動的基本形式,在若干課型方式中起基礎性作用。
三元方式主要是培養學生想的能力、設計能力、做(動手操作、實踐)的能力、自控能力、反思能力、社會活動能力,是開展創造性教育的好方法,科學課(物理、化學、生物)和綜合實踐活動課均可廣泛應用。
哲學方式主要是訓練學生思維的,通過發散思維訓練、邏輯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頓悟力、聽說表現力、批判力、答辯技巧和矛盾論、發展論、對立統一等哲學思想。
第三,如何充分發揮各課型的功能優勢?根據各個課型方式的特點,玉州區在實踐中十分重視發揮各種課型方式的功能特點,全力打造動感的、趣味的、智慧的、魅力的課堂。
一是廣泛使用要素組合方式,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為教學質量的提高打下堅實基礎。課堂上,教師通過調集7個不同要素的排列組合,扭轉課堂教學活動中呆板僵化的狀況,讓學生興趣盎然,聽、看、講、想、做等基本能力得到常態化的培養;通過要素組合、人力資源調控、梯度調控等策略,不斷強化知識點,讓學生不知不覺地強化了知識;尊重學生生理需求,適時進行動靜轉換,避免學生因注意力不集中而開小差的現象。
二是積極推廣平臺互動方式,培養思維發達、會做能講、個性鮮明的學生。利用該方式處理高難度、大容量的教學素材,在分中體現合,在少中體現多。在中小學畢業班復習課中廣泛使用平臺互動方式,讓學生在標準性平臺中學會多向度整理知識、歸納知識、形成知識網絡圖;在倒置性平臺中實現知識的遷移和創造性能力的發揮;在交流互動中讓說的、聽的、評的相互滲透,強化知識,盡顯學生的個性。
三是科學使用三元方式。在實踐中,玉州區的教師,特別是科學課(物理、化學、生物)教師,能較流暢地利用三元方式操作實驗探究課,一改過去實驗課“教師做、學生看”的不良現象。此外,在綜合實踐活動課推廣三元方式,可使綜合實踐活動課逐步趨于規范化和實效性,學生科學的態度和良好的設計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得到較好培養。
四是逐步推進哲學方式。哲學方式的不依學科、不解決學科具體問題的特點,推進難度較大,需要教師有長遠的眼光和樂于奉獻的精神。主要通過與班會課相結合的方式去實踐,還可在思想品德、語文等學科教學中滲透使用。
(二)訓練學習方式,培養陽光學生
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效教育的學習方式則有十大范疇(約定、溝通、口才與講演、激勵、表達、工具使用、資源利用、學習型組織、速度訓練、特別項目等),二者的理念是一致的,而且有效教育學習方式的具體化和可操作性彌補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寬泛而不知如何操作的不足。
有效教育的學習方式是一種學習文化,具體地說,是一種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素養、學習品質。訓練學生學習方式其實就是培養學生積極向上、主動認真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學習方式的訓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先有“形”,后有“神”,逐步內化成一種品質。
“約定”特指師生之間為了有效地調控教育教學活動而專門設計并形成一種默契的文化。約定俗成后,學生就能逐步養成講規則、講秩序、講效率的良好習慣。“溝通”的訓練就是培養學生交際文化,包括有效表達、有效傾聽、學會回應、積極合作、心理平衡、互相關照、尊重他人等良好的習慣與品質。“表達呈現方式”的訓練就是要形成一種創造性文化,讓學生養成創造性地運用多種多樣的方式整理知識、表達學習成果的良好習慣。“小組”、“團隊”的訓練就是形成一種學習型文化,讓學生養成關注弱勢、團結合作、成果共享的良好品質。
學習方式訓練的方法很多,也很靈活。一是課前5分鐘的單項訓練;二是小課(20-30分鐘)的專門訓練,這種訓練須有一定的載體,可以是任意素材的,也可以是某些學科內容;三是結合學科教學隨機訓練;四是結合日常行為規范教育進行。實驗初期,一般采用前兩種方法,逐步成形后結合學科教學和養成教育進行,直至學生養成習慣素養。
(三)實踐備課、評價方式,培育智慧型教師
1 改革備課方式,注重備課實效。有效教育的備課有四個特點,一是書寫簡潔明了,有圖文結構式、三位一體式。二是備課的內容更豐富,既備教材、備學生,又備教學流程、操作要點、設計理念、效果預測等,完整而充分。三是備課的力量更充實,除獨立完成外,還有單元組、學科組、學校團隊、校際團隊等集體備課方式,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作用。四是能個性化處理教學素材,并進行現場說課、評課。充分的備課,為教師嫻熟駕馭課堂、隨機處理課堂的“意外”夯實了基礎。
2 學會新型教學評價方式,以評促教,教學相長。有效教育的課堂教學評價方式有:經典性評價方式、項目性評價、單要素評價、學科性評價等。其中經典性評價方式是教師使用最多的方式,它有6個評價指標(“三性”:知識性、個性、創造性;“三動”:互動、主動、能動)。“知識性”是中國教育的優勢,要保持。個性、創造性是西方教育的特長。“三性合一”即將中西方教育的優勢集合起來,打造世界先進水平的教育;“三級聯動”(互動、主動、能動)主要從學習領域來評價,誰能使“三級聯動”進入常規教學活動,其人才培養就能進入一流水平狀況。此外,還有一種簡單易學的評價方式——單要素評價,即依據某一個要素的基本指標圍繞某一個要素或某一方面的關鍵要素進行的評價,這是剛開始實驗有效教育時常用的方式,不求面面俱到,選準某一要素,逐個擊破。
三、打造有效教育文化形態
“教教之尊,道道通達”,這是有效教育的文化形態。玉州區十分注重培育有效教育文化形態,突出抓好以課堂文化為重點的特色學校文化建設和以教研訓一體化為體系的特色科研文化,建設具有科研穿透力的學習型學校,培養終身學習的大批教師和一批名師,促進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創新發展。
特色之一:初步構建“以專家為引領,以課堂為重點,以活動為載體,以課例為引導,以團隊為組織,以訓練為主線,講、評、研、訓相結合,城鄉全面涵蓋”的教研訓一體化的教研體系。這種教研體系有三大優勢,一是本地化,二是“城鄉整體持續推進”,三是“投入少,產出大”。在有限的教育經費下。在教師科研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下,充分挖掘有限的教育資源,整合利用師資力量,使教學研究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學校不需增加投資,即可請名師開展教研培訓;教師不需離開玉州,農村學校的教師不需離開農村,即可體驗高水平的培訓。它的人性化之處還在于尊重教師的體驗和需要,把課堂改革作為重點,不僅有課堂觀摩、專家(骨干教師)點評,而且教師人人參與,親自體驗,大大增強了改革的內驅力。
特色之二:精心打造一支激情飛揚,團結奮進的實驗團隊。玉州區以強弱聯合、強強聯合、城鄉聯合等以校際團隊為主的團隊形式,構建了“上下聯動,內外結合,三訓一體,校際聯動”的工作格局,以集群共進式開展教研活動。一是加強管理團隊建設。即加強教育局行政領導和校長隊伍建設,提高管理的質量。二是加強指導團隊的建設,即加強教研員隊伍的建設,不斷提高指導力量。三是加強校際團隊建設。教研室的全體領導、教研員深入各團隊參與指導活動的開展。全區共組建5個初中校際團隊,6個小學城鄉聯隊和一批小學校際團隊,進一步整合了城鄉學校的科研指導力量。四是學科團隊建設。以學科教學組為龍頭,組織學科團隊,強化學科教學改革。五是名師團隊建設。成立“毓秀班”,以“毓秀班”為滾軸,帶動全區教師積極參與教研活動。該班成員來自城鄉不同學校、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不同年齡層次,幾乎包括了小學、初中全學科。成員自愿報名,教育部門篩選審定。通過培訓,實現自身水平提高的同時,帶動身邊教師的共同成長。
特色之三:逐步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2004年到2009年11月獲省級講課比賽獎的近50人次的教師中,農村學校教師近20人次,約占4d%;“毓秀班”成員58人,其中農村教師31人,占53.4%;初中輟學率逐年下降,2006年為2.10%,2007年為1.68%,2008年為1.45%。城鄉差距正逐步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