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首次提出并倡導“探究學習”:“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中的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科學探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的重要內容,對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經歷一段教學實踐之后,我們對初中化學探究式教學進行了反思和探索。
一、初中化學探究學習的意義
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因此,建立在化學實驗基礎上的化學教學,必然要體現出極強的經驗性,尤其是作為化學啟蒙的初中化學教學,其核心任務就是設計適當的化學情境,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化學問題體驗化學科學的特征,體驗微觀與宏觀相聯系的化學思維方式,體驗實驗孕育理論的奇妙演繹,體驗化學用語的符號世界。探究式教學對實現這個目標無疑是一種較好的選擇。
探究性教學就是注重學生探究學習的教學。在探究學習中,學習者通過科學探究的過程進行學習,將探究過程與學習過程有機整合,將探究過程的體驗內化為學習體會,將科學經驗升華為智慧經驗,將解決化學問題的技能轉化為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探究式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培育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學生以后進一步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初中化學探究學習的內容選擇
初中化學課程內容主要分為兩大塊,一是具體物質研究知識,二是概念原理性知識,這可通過下表作細化分析。
探究性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并非所有規定的課程內容都適合采用探究學習方式。選擇探究學習內容時,要綜合考慮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特征、學生的學情和教學環境條件等因素。例如,具體物質研究知識的宏觀部分和概念原理性知識的實驗驗證部分,都適合采用探究式教學;而其余部分內容,如采用探究學習方式,則難度較大。
對剛開始學習化學的學生來說,他們掌握的化學知識較少,教師在選擇探究學習內容和探究課的類型時,必須進行精心設計,一般應遵循如下原則:
1 激發興趣原則。探究學習的核心在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的主體性得以發揮的前提條件是學生具備內在的學習動機。因此,探究學習內容應能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和好奇心,使學生產生自發的學習動機和“我要學”“我要探究”的愿望。
2 難度適中原則。選擇探究學習內容的難度應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如內容過于簡單,學生很容易得出結果,便會失去探究的興趣;若內容過于復雜,使探究超越學生當前的能力發展水平,則容易造成學生的失敗感和挫折感,使學生失去探究的興趣。

3 可操作原則。學生是否全程參與探究學習取決于探究內容的可操作性。探究課的設計,必須讓學生能根據自己已有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學習資源、實驗設備以及相關的探究經驗等,順利地進行探究活動。并且,探究的問題與探究的結果應有因果關系,是學生可以把握的。
4 可引導性原則。初中學生的探究活動,多是定向探究,且學生處于化學學習的啟蒙期,缺乏必要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探究經驗,在探究活動中從提出問題、明確問題,到進行預測和假設以及實驗準備等,都需要教師提供幫助、引導。所以,教師在選擇探究學習內容時,必須考慮到在學生探究活動的全過程中,教師都應能進行有效引導。
三、初中化學探究學習的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的優劣,直接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成敗。探究學習作為一種新穎的學習方式引入到初中化學教學中,要求教師具備相應的教學策略水平。從探究式教學實踐中我們總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1 問題化策略。探究學習的第一要素是要有一個明確的任務或問題。問題可以由教師提出,也可以讓學生在設定的情境中自己發現。學生從問題中確定自己的學習任務。因此,教師要把學生的學習內容巧妙地轉化為問題情境,將相對抽象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具體的問題。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提出問題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彼詥栴}化策略的較高境界是,啟發學生提出一些有價值的、有意義的、有思考性的問題。
2 遞進化策略。探究學習往往需要將一項教學內容設置為一系列問題,這一系列問題必須是漸次遞進的、由淺入深的、由表及里的,這樣才能保證大多數學生在探究活動中自始至終處于活躍、積極、主動的狀態。遞進化問題的形成有時是不可預設的,是隨機的,甚至是突發的。這最考驗教師的學識水平、教學智慧和應變能力,要求教師真正清楚自己的學生面對該學習內容時已知什么、未知什么、想知什么、想做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該如何去做。
3 激勵化策略。在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探究活動的過程,以及他們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激勵化策略的核心在于信任。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身心處于一種“未知一求知一將知”的高度興奮狀態,處于“正確?錯誤?成功?失敗?”的反復自我拷問和焦慮中,最渴望老師的信任、同伴的信任,這時候教師的一句贊揚的話語、一道信任的目--光、一次適當的點撥,都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學習興趣。
4 實驗化策略。實驗化策略是把一般的學習內容轉化為可操作的實驗探究內容。初中學生的學習心理一般遵循“好奇(注意與感知)-模仿(理解與應用)-發現和質疑(思維與認識的重建)-創新”的過程,思維始終處于從低層次向高層次漸進的過程。把學習內容變換為實驗探究的內容,可刺激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感知度,從而引領學生的思維向更高層次進發,完成探究學習的程序。初中化學探究性實驗常有如下幾種:(1)探究物質組成的實驗(如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石蠟的組成元素和鑒別真假黃金等);(2)探究物質性質的實驗(如探究氧氣的性質、二氧化碳的性質等);(3)探究變化規律的實驗(如探究質量守恒定律等);(4)探究物質制備的實驗(如探究如何制取氧氣、二氧化碳等);(5)探究反應條件的實驗(如探究鐵、銅生銹的條件和燃燒的條件等);(6)探究環境質量的實驗(如測定雨水的pH值和測定空氣的污染物等);(7)探究生活中的化學問題的實驗(如洗滌劑、飲料的成分、廚用調味品的研究等)。
5 趣味化策略。趣味化策略是指把學習內容生活化、故事化、表演化、呈現方式多樣化,使其變得更有趣、更易激發學習動機。初中學生具有好奇好問等原始的學習動力,采用趣味化策略就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將原始的動力轉化為持久的、穩定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從愛看愛聽過渡到愛想會想,為進一步深入探究學習做好鋪墊。
開展探究學習是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基礎。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解放孩子的頭腦。使之能想;解放孩子的雙手,使之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孩子的嘴巴,使之能講?!睂崿F陶先生這一愿望的最好方法,就是“解放孩子的學習,使之會學習,會探究”,讓孩子在探究學習中獲取知識,鍛煉能力,提高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