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關注食品安全”是生物七年級下冊第二章第三節中的學習內容,學生通過綜合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和技能對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設計方案進行調查與實驗,在指導健康生活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能激發學生繼續學習和運用生物知識的興趣、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
課程標準中提出,要讓學生多聯系生活實際,對教材做了以下處理:把食品安全這個大問題變成學生身邊的小問題;開發身邊的課程資源,把學生最關心的一種食品作為調查實驗的對象,采用三元方式結構課型,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課標的三個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探究性學習,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 知識與技能:了解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認同環境保護與食品安全之間的統一性。通過調查、實驗探究,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
2 過程與方法:設計方案、調查研究、實驗設計和資料的整理分析。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樂于探索、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創新意識;關注食品安全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增強使命感與責任感。
三、重點、難點和創新點
1 重點:活動方案的制訂,調查和實驗。
2 難點:方案設計的合理可行,調查、實驗活動的方法與途徑,資料信息的整理分析。
3 創新點:活動過程問題的生成性,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性。
四、學生特征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個性張揚,好奇心強,對身邊的問題容易產生濃厚興趣。在上冊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基本掌握制訂方案和調查實踐的方法。而我們學校是一所農村學校,農村學生身邊有著各種豐富的資源,利于實踐活動的開展。
五、教學策略的選擇與設計
采用三元方式課型,分一元區的充分的想。二元區的二次排序和三元區的科學的做的三個步驟。活動分課內活動及課外調查進行。
學生自主探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科學探究調查,對所得的資料、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和推斷。師生應用多元化教學評價,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的動力,對閃光點、創新性作出鼓勵和高度評價。
六、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信息引入:利用新聞、報紙報道的食品不安全問題。引發學生對食品安全的關注。提出:在我們的身邊還存在著哪些食品安全的問題呢?引發了一場頭腦風暴,學生就食品安全提出了很多問題,調查了解有關食品安全問題的欲望高漲。
(二)分析討論,確定主題
把學生列舉的探究問題經過可行性分析及民主投票,最終確定以《玉林市蔬菜農藥殘留情況》為實踐調查活動主題。
讓學生圍繞“玉林市蔬菜農藥殘留量是否合格”這一探究活動主題展開充分討論。由科代表收集同學們的問題庫進行整理,最后整理歸納出以下幾個小課題進行調查:(1)農藥的危害情況資料收集;(2)調查村民使用農藥的情況;(3)調查農藥實際使用間隔期及安全間隔期;(4)調查東岳市場、南橋市場、洞口市場銷售的蔬菜農藥殘留情況;(5)通過實驗了解蔬菜農藥殘留的危害。
(三)圍繞課題,設計方案
分小組選擇課題中的小主題,圍繞其思考制訂活動方案。思考的內容:(1)活動的內容(注意身邊可利用家庭資源、社會資源等);(2)活動的具體目的和任務;(3)活動的對象、情境、方法;(4)活動的路線、具體過程;(5)任務和分工;(6)保證條件(工具或條件、時間)等。
(四)二次排序,完善方案
依據重要性、可行性原則,對選出的方案充分考慮、討論完善、補充整合。
經過全班學生排序、討論,最后確定本次主題活動方案。(見表一)
(五)實踐調查,實施方案
1 各組按方案實施調查與實驗活動,極大地拓寬了學生學習的空間、時間領域。在此過程中,學生團結合作、做好活動過程的資料收集與記錄。
2 材料整理:學生將收集和調查到的豐富材料進行比較、分析、歸納。緊扣活動主題,并進行整理。
(六)成果展示,交流評價
各小組將課外調查探究活動收集、整理的信息材料在課堂的交流互換,用多媒體展示圖片、調查表、文字說明、活動錄音、調查報告等,達到信息資源的共享和學習的共進。
在交流總結中,學生提出了對政府監管部門、廣大農民的建議及對消費者的建議。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找到了學習的動力和對獲得更多知識的渴望,師生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共同成長。
(七)活動延伸,拓展提高
活動結束了,可學生的思維并沒有停止,活動的意義也在延伸。學生在調查過程中又發現了新的問題,生成新的調查主題:家庭中降低農藥殘留的方法有哪些?玉林的綠色蔬菜生產基地所種植的蔬菜是否真的能做到無公害?玉林能否建立有機蔬菜基地?如何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減少農藥的污染?……老師給予了肯定的評價和贊揚,大家都樂此不疲運用所學的生物知識分析、解決某些實際問題。
學生把調查的數據情況表在學校的宣傳欄展出,呼吁身邊的同學們把蔬菜農藥殘留的問題與廣大農村家長交流;撰寫科技調查報告參賽并獲得了到廣西科技館參展及答辯的機會,讓更多的人關心、了解蔬菜農藥的殘留情況;社會輿論引起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玉林電視臺及《玉林日報》也對這次活動進行了采訪。
七、教學反思
1 教師在有效教育實踐中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將教材進行了個性化處理,設置情境讓學生充分地想,進行思維擴張提出問題、制訂方案,在二次排序方案時注意了能動性激勵,讓學生敢于去做。在調查探究的全過程中,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解決問題。
2 學生體會到了生物知識在未來生活中的影響和對環保的重大作用,學習有了更大的動力,變得更主動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