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思維表達的載體。任何一篇文章的閱讀與思考,都離不開對語言的正確理解。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語言的品味是讀懂文章的基礎和關鍵,是為了更好的感知語言、運用語言和發展語言的創造性思維活動。高爾基就曾說過:“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劉勰則曰“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人情”。可見,語文的課堂閱讀教學,其實主要就是語言的品味。所謂品味語言,就是指引導學生走進語言的深處細心揣摩、辨析,“傾聽”文本的聲音,“觸摸”文本的情感。那么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呢?
一、反復朗讀,整體感知,初步感受語言的音韻美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確,朗讀是品味語言的最基本的方法。為增強語感,我從語氣、語調、停頓、重音、感情等方面進行朗讀技巧的指導,引導學生通過口、眼、心等器官全身心地進入文本去感受語言的韻律美,使其產生欣賞的愉悅,激發審美的創造。我經常采用的形式有:老師動情范讀,學生深人品讀。師生配樂朗讀,分組分角色輪讀,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形成整體感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課文的內容和主題。如在教《紙船》一文時,我課前制作好課件,設計了一個意境深遠的動畫配樂朗誦錄音,上課時播放給學生聽。和著配樂朗誦的節拍,看著紙船一張張飄散在海上的動人畫面,學生們個個沉浸在濃郁的文章氛圍中,陶醉在優美的旋律中,體會著那至深至愛的親情。第二遍播放時,學生們情不自禁地跟著朗讀起來。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學生們達到了與作者情感相融的境界,感受到了語言的無窮魅力。
二、深入文本,扣住語境,品味語言運用的精妙美
真正的語文能力就是語言能力,真正的語文教學就是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教育活動。研究語言、品味語言是語文閱讀課的關鍵。學生通過精彩語段的反復誦讀,可以感受語言的生動性,發展語言的連貫性,領悟語言表達的規律性。增強對語言規范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十分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閱讀,讓學生對閱讀文本主動參與,積極感受,獨立探究,不斷領悟;讓學生在主體閱讀過程中,主動品味作品中的韻,感受作品中的神,探尋作品中的美。還調動學生的想象,激發已有的經驗,多角度、多側面地理解文本蘊涵的思想,從而去領悟其中的意境。
一是從遣詞方面,反復推敲,讓學生領悟語言的精當性。很多文學作品之所以傳世,是因為語言使用的精當。我認為學習文學作品,欣賞精彩語段。也可以從品味關鍵詞語著手。品味語言可從品味不同文體的語言特點人手,如詩歌語言的凝練形象,記敘性語言的生動具體,說明性語言的準確生動。議論性語言的嚴密準確等特點,從中體會作者遣詞用語的別具匠心。
如在教《紙船》這首詩歌時,我要求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找出具體的語句“我從不肯妄棄了一張紙,總是留著——留著,疊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兒”。我要求學生認真琢磨,反復推敲,仔細品味,抓住關鍵性的詞語去感悟語言表達出來的意境美。經過自學、探究、討論,學生們普遍認為在“我從不肯妄棄了一張紙,總是留著——留著”句中的“從不肯”“總是”兩詞表明詩人并非這一次出門遠行才有此舉動,而是對母親的依戀思念之情由來已久;在“疊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兒”句中的“一只一只”這個疊詞點出了所疊紙船的數量多,這幾個句子都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思念極深、極濃。在教學中,我問學生:現在你們遠離父母在外學習,請你寫幾句話來表達對父母的思念之情,注意使用關鍵性的詞語。學生發言更積極了,大家暢所欲言。有一個學生這樣寫道:望著晴朗的夜空,我總記得去尋找那顆最亮最亮的星星,因為那是媽媽深情的注視;撕下一張一張馨香的信紙,載去的是我滿心的思念和祝愿。其中“總記得”“一張一張”表達出了他對母親的深情。這個學生不僅能仔細品味文中語言的意境美,還能通過創作來體會遣詞造句的精當性。
二是從修辭方面,仔細斟酌,讓學生感受語言的文辭美。修辭是加強言辭或文句效果的藝術手法,修辭方法不僅本身有一定的表達作用,而且往往能給語言附上形象性和抒情性。把握修辭格的內容、用法,并聯系文章所描繪的對象、渲染的氣氛、作者的情感傾向、文體特點等來體會其表達作用,有助于披文人情感知語言的內在美,還能通過欣賞進一步理解作品的主題。
如在教《蔚藍的王國》一文時,我設計了“精讀課文、品味賞析”這個環節。我讓學生畫出課文中自己喜歡的優美語句,引導學生從修辭方法上去品析語言的妙處,然后在班上一起分享學習成果。在共賞交流時,生1說:“我找的句子是‘似乎天空本身也在和我們酬唱’中的‘酬唱’寫得特別動人,把天空都人格化了,似乎在和我們一唱一和呢。這其實是作者通過想象把對大海充滿愛的內心世界表現出來。”生2說:“我找到的句子是‘白色的風帆鼓了起來,宛似天鵝的胸膛,帆的上面掛著幾面隨風輕揚的小旗。’我覺得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寫像天鵝胸膛的風帆,表達了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幸福的感受。”生3回答說:“我認為作者用了擬人的手法,寫出‘我’的心靈充分地自由,不受約束,任意地遨游于自己的想象空間。”……在教學中,我把課堂的時間讓給學生,把思維的空間讓給學生,讓學生從修辭角度去感知和品味語言的文辭美,進入“蔚藍的王國”體會迷人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三是從想象方面,拓寬思維,讓學生領會語言的意境美。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優美精彩的語段進行重點賞析與品味,積極的把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上去,能夠激發起同學們豐富的聯想與想象,有助于學生從情感上去領略語言的意境美,用真情實感去感受意境美,進而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充分展示學生個性化的思維。
四是從情感方面,用心感悟,讓學生賞析語言的含蓄美。汪洋奔放、直抒胸臆的詩是美的,余味曲色、含而不露的詩更美。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本身就留有空白,目的是讓讀者在閱讀時去揣摩填補,以表現難以言盡的情思,或給人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體現出文本的“含蓄美”。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善于創設情境,對文本的空白加以充分的發掘和利用,讓學生用自己的思想見解、學識才智、趣味情感來充實文中的人物或事物,來拓寬文本的情境,并使自己的認識升華,創設出更新、更完善的意境,以得到新的感悟和收獲。
如在教《紙船》一文的第二節時,有學生質疑:詩人寫出精心疊成的紙船拋入大海后瞬間發生的種種令人心碎的結果,并寫出自己明知沒有結果還是不灰心地疊,這在表達情感上有什么作用?我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再去品析課文后,學生們這樣回答:“實際中是否可能,愿望能否實現,這對詩人來說并不重要”:“這是詩人是否寄托思念、排解孤獨、憂傷的唯一方式,只有這樣,才能最充分地表達出詩人那種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寫出了游子漂泊在外的寂寞,永遠也不停止對家的思念。你會想到一個女孩兒坐在船上,正癡癡的盼望紙船能夠帶走她給母親的心聲,我們每個人的心中,也會在疊著一只只紙船的,這意境很美也很含蓄,在詩中透露出了一種淡淡的憂郁。”學生們通過朗讀、感悟,體會語句所表達的意境,真切地感受到了這種看來雖很平淡卻有綿長思念的含蓄美。
多年的語文教學使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閱讀不僅是對語文知識的積累,更是用文本豐富的內涵對學生思想、情感、個性的擴充和培養。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手段,是讓學生直面文本,誦讀文本,感悟文本。我們作為語文老師,應該通過生動、扎實的語文實踐活動,把握、挖掘文本語言的內在精神,使學生把文本語言與接受人文熏陶融為一體,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品味語言、賞析作品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