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的文學性主要體現在人物傳記中。具體地說有兩點:一是故事情節的生動描述,一是人物形象的細致刻畫。下面以高中教材《項羽本紀》的節選《鴻門宴》為例,分析《史記》中刻畫人物形象的特點。
一、以動蕩的時代變化為背景,于錯綜復雜的矛盾之中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
《鴻門宴》的故事發生在秦朝末年。作為陳勝吳廣起義的響應者,項羽和劉邦都打著楚懷王的旗號,在不同的時間和地域起兵反秦。隨著起義的烽火燎原,秦皇暴政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出現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紛爭局面。出于各自利益的考慮,兩支起義軍的首領項羽和劉邦開始離心離德,矛盾沖突日趨尖銳。在這樣的背景下,人物的思想性格表現得極為鮮明突出。
先說項羽。當聽到曹無傷密告“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時,立刻勃然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其暴躁、魯莽的性格顯露無遺。項伯泄漏軍機被劉邦拉攏后,在項羽面前為劉邦說情:“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人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而善遇之。”項羽立即放棄了消滅劉邦的想法,表現出他的胸無城府和缺少主見。
在鴻門宴上,范增暗示項羽趁機除掉劉邦,“舉所佩玉塊以示之者三”,項羽卻“默然不應”,表現了他性格中“為人不忍”善良的一面;劉邦不辭而別之后,項羽沒有任何責怪之意,更沒有及時采取補救措施,表明了他缺乏遠見和沽名釣譽。
再看劉邦。聽說劣跡敗露,自己身陷險境時,卻以“鯫生說我日‘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為辭,將過錯推得一干二凈,其為人之狡詐可見一斑。為了拉攏關鍵人物項伯,他紆尊降貴,對張良說“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并與項伯“約為婚姻”,說:“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這番言不由衷的話語,更加顯示出他的狡黠無恥。
兩個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在雙方的矛盾沖突中逐步展示,并逐漸豐滿,同時也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二、在緊張的故事情節和特定的斗爭場合中,描摹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這一特點可以從范增和樊噲的形象刻畫中去領會。
,
范增是項羽的“亞父”和謀士,在《鴻門宴》中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曹無傷密告“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時,范增即勸項羽:“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人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這話雖然帶有神玄的色彩,但對劉邦品性抱負的分析卻是一針見血,足見范增的睿智。而在鴻門宴上,范增頻頻示意項羽殺掉劉邦,甚至安排項莊進帳舞劍助興,尋機下手:“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其果敢與遠見,實為項羽所不能及。但范增也有缺點,就是自視太高,對主將不敬重。譬如劉邦脫逃、陰謀失敗之后,他競拔劍擊碎劉邦所獻之玉斗,口出怨言:“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他所說的“豎子”其實就是項羽。范增盡管有“亞父”之尊,但用這樣的言辭來侮辱自己的君王,難怪他最后落得個疽發身亡的下場了!
樊噲是劉邦的侍衛,他的性格雖然魯莽,卻又粗中有細。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之時,樊噲帶劍擁盾闖入軍門,“披帷西向立,嗔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訾盡裂”,使項羽不無畏懼。稱之日“壯士”。而看似莽夫的樊噲在吃完喝完之后,卻能說出一番于情于理都無可挑剔的話語:“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日‘先破秦人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說得項羽啞口無言。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劉邦想逃離險境,卻又顧慮“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的時候,樊噲勸他說:“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促使劉邦最后下決心逃走。
范增和樊噲一為謀臣,一為侍衛,其身份、地位懸殊,不可同日而語。但在《鴻門宴》中,兩個人的形象都很突出,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這完全歸因于司馬遷高超的描寫技巧。
三、運用對比襯托的手法,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鴻門宴》中有三組人物,相互襯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1 項羽和劉邦。他們是對峙雙方的主帥,當時的局勢是項強劉弱。作為強大的一方,項羽的優點是仁慈、善良、胸懷坦蕩;缺點是粗魯、優柔寡斷、胸無城府。相比之下,劉邦顯得狡黠、奸詐,慮事周全,在政治上更加成熟。
2 范增和張良。他們同是謀士,但所起的作用卻完全不同。范增老謀深算,敢于自作主張,但過于倨傲,得不到主帥的支持;張良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關鍵時刻能夠為主帥著想,劉邦對他言聽計從。范張二人的際遇不同,從另一個側面表現了兩位主帥的心胸和氣度。
3 項伯和曹無傷。這兩個人都是叛臣。曹無傷出賣劉邦,項伯向張良泄密。項伯泄密后又充當說客,處處為劉邦著想,卻能安然無恙;曹無傷被項羽當成替罪羊,最后被劉邦處死。
作為古代傳記文學的巔峰之作,《史記》刻畫人物的手法十分高超,確實達到了“前無古人”的境地。司馬遷將歷史和文學巧妙地糅合起來,使讀者在披覽史書之余,無不受到人物的形象感染,進而發懷古之幽思,掩卷長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