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在語文教學中處于靈魂地位,一節成功的語文課,就是教師情、學生情、作者情的水乳交融,是教師、學生、作者共同彈奏的一曲和諧美妙,動人心弦的心靈交響樂。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撥動學生豐富靈動的情感之弦,營造和諧愉悅、充滿情味的語文課堂氛圍?
一、因故事誘情
故事以趣味性強,語言通俗明快,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等特點被人們所喜聞樂見。課堂上用故事誘情,猶如“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學生就會情不自禁進入課文情境掀起情感漣漪。
1 口述故事。例如我上《林黛玉進賈府》這篇課文時,先講《女媧補天》、《木石前盟》兩個故事。在女媧補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寫了一塊“無材補天,幻形人世”的頑石。這便是賈寶玉隨身佩帶的“通靈寶玉”。“木石前盟”主要講了這塊“無材補天”的頑石與絳珠仙草的關系。這頑石即天庭的神瑛侍者,下世前,曾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絳珠仙草”,使其得以幻化人形,修成女體。她為酬報灌溉之恩,也要同去人間走一遭,用一生所有的眼淚回報他。這絳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為有這段前緣,在林黛玉初見賈寶玉時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見過一般”的感覺;寶玉也說“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這些故事自然就引起了學生的興趣。
2 聽故事錄音。教師可從課外資料中精選一至兩個能反映主題的主人公的故事,或將本文故事的錄音磁帶在課堂上放給學生聽,提出傾聽要求。如《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課文,主要寫鄒忌規勸齊王納諫的故事。上課時,可將故事通過錄音播放給學生聽,給學生一種新奇的、先入為主的印象,避免因文言文的深奧晦澀影響對文章的理解。
3 看故事光碟。通過優美的畫面,悅耳的配音,娓娓動聽的敘述,使學生獲得審美愉悅,情感得到陶冶,思維得到提升。如教學課文《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時,可讓學生觀看《水滸傳》中有關林沖、魯達、楊智的故事光碟,讓學生了解其人物的性格特點,激發學習興趣。
二、于品讀悟情
張田若先生曾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讀懂的過程就是閱讀能力形成的過程,就是語感形成的過程,就是語言積累的過程。”學生通過不同方式的讀,用心品味,就能進入課文情境,與作者心靈相通,產生情感共鳴。
1 品悟用詞的傳神。如:指導學生學習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長沙》中的上闋,可先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教師點撥,總體把握詩意,找出重點描寫的景物,進入作者描繪的雄渾意境,品味關鍵、貼切的動詞:立、悵、問,讓學生放飛想象,串講詩意,此時,一位高瞻遠矚、胸懷大志、面對祖國壯麗河山、心憂天下的偉人形象就栩栩如生了。
2 品悟句子的精妙。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句子:“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學生初讀后,教師啟發賞析:密密麻麻的荷葉遮住了葉下的流水,而葉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卻在“靜靜地瀉”著,一個“瀉”字,化靜為動,使人感覺到了月光的流動;“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一個“浮”字又形象逼真地展現出霧的輕飄朦朧。葉子和花在薄霧籠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如夢似幻。月色迷蒙柔和、薄霧輕籠飄浮,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
3 品悟意境的優美。如陶淵明的《飲酒》(其五)中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幽靜恬美的畫面,帶我們進入一個完全融入大自然的優美意境。因為有了“心遠地自偏”的精神境界,詩人才會悠閑地在籬下采菊。抬頭時,無意間,悠然的人與悠然的山相遇,進人物我兩忘的境界。“山氣日稀佳,飛鳥相與還”,詩人遇到了南山,看到了“山氣”,望見了“飛鳥”。這一句把靜景化為動景,進一步升華了自然之美。因這自然之美,作者說道:“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真意”是什么?作者沒有說出來,讓讀者去思考,給讀者以言盡旨遠的想象余地。
三、借表演現情
人生就像一個大舞臺,每個人都有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課堂中的一場精彩的表演,可以展現了學生豐富復雜的情感。提高了學習情趣,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1 角色表演。我上《維生素c的故事》這篇課文時,為了表現船隊遠航探險歸來,回到荒島上,重逢因為患壞血癥留下來的生病船員,那令人驚喜的一幕,我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來體會他們的“又驚又喜”,有的學生用驚嘆聲來表示,有的用睜大雙眼不敢相信來表現,有的卻涌出幸福的淚花,學生憑借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通過想象配以相應的語言、動作、表情表演出來,課堂氣氛異常活躍。
2 游戲表演。上課鈴聲一響,老師邁著堅定沉穩的步伐走上講臺,微笑著從口袋里拿出三張紙條,把學生分成ABC三組,選小組代表抽簽。A組打開一看,得的是“高興”,B組得的是“憤怒”,c組是“憂傷”。老師叫每一組選派一位感情比較豐富的代表上講臺表演。A組同學有說有笑,還不時輕快地哼著歌,努力表現出自己的歡天喜地;B組的同學滿不高興地走向講臺,一言不發;而c組的那位同學“哇”的一聲“假哭”,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3 精彩片段表演。教學初中課文《美猴王》,先讓學生觀看錄像卡通片《美猴王》后提問。
師:剛才我們興致勃勃地看了《美猴王》,同學們仔細想想美猴王美在哪里?
生1:動作美。
師:從什么地方看出來?
生2:他的山澗生活和跳進水簾洞的一系列動作,顯示了他的活潑可愛。
生3:身世美。因為他是石頭生的,很神奇,與凡人不同。
師:剛才我們了解了美猴王的美的幾個方面,想想美猴王有哪些性格特征呢?誰來談談?
最后,老師讓全班同學根據各人的喜愛學美猴王表演一個動作。這一精彩片段表演,激發了學生的情趣,訓練了思維,學生充分地展示了自我,將課堂愉悅、熱烈的氣氛推向高潮。
四、以寫作釋情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情感外釋的方法除向親友傾訴以外,還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寫作來實現。
1 寫日記。一位學困生得到班主任的理解和尊重,無不感慨地在日記中寫道:“敬愛的班主任,過去,因為我的考試成績總分常排在班級倒數前幾名,在老師、同學面前總覺得抬不起頭。直到您當了我的班主任,給我一種從未有過的溫馨的感覺。您的愛,就像春風一樣,溫暖了我這顆多年受冷落的心,喚醒了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信念,使我重新認識了自己,看到自己的閃光點,我不能辜負您的殷切期望,一定努力學習,用實際行動報答您。”通過日記,既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又提高了寫作水平。
2 寫讀后感。《群鳥學藝》這篇文章講的是許多鳥兒都到鳳凰那兒學本領——搭窩,結果只有小燕子真正學到本領。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學一樣本領要虛心、耐心,否則就什么也學不會。學課文后,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先談談,再寫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感受。
3 寫觀后感。一位學生看完《張恩德》這部影片,寫道:影片中,我見到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張思德。他,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動人心魄的震撼力。這種震撼力來自他不計個人得失。樂于造福他人的奉獻精神,來自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犧牲精神。同時,也來自觀眾心靈深處的一種向往,一種追求,一種共鳴……
總之,要讓語文課奏響動人心弦的旋律,教師就要以情激情。適時有效地撥動學生豐富靈動的情感之弦,讓情感在語文課堂中推波助瀾,發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