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教育發展出現了一個令人矚目的新現象,這就是,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呈現空前活躍的局面和加速發展的勢頭。與此同時,教育外事工作正由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邊緣步入舞臺的中心。在即將步入“十二五”發展的新時期,審視和分析這種新現象,研究和借鑒國際經驗,大力實施教育國際化戰略,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新一代江蘇人的重大課題。
江蘇教育國際化方興未艾
從廣義上講,中國教育自發端至今就是一個逐步國際化的過程,經歷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模仿和照搬外國經驗、“明辨擇善”——力求使外國的經驗本土化、“向蘇聯學習”——探索社會主義的教育模式等階段,改革開放后“面向世界”的過程開始加速。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教育輸入國和教育服務貿易市場,而江蘇教育的發展就是這一偉大實踐的樣本和縮影。
2003年,我省率先提出并實施教育國際化戰略,其最緊要和迫切的任務,就是加快推進教育國際化步伐,按照世界教育發展趨勢、國際教育發展共通原則和慣例,來提升江蘇教育現代化水平。其深刻背景是,江蘇作為對外開放度很高、國際資本最為集中的省份,年輕一代必須了解多元文化、具有全球化的國際眼光。這是新一代江蘇人應對全球化的基本素質和能力。2005年,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設教育強省、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目標。其目標設定,就是要達到歐洲中等發達國家教育的水平。回顧我們的實踐,教育國際化取得的成績令人鼓舞。改革開放以來江蘇已有近8萬人在世界各地留學,近年來出國留學規模以年均25%的速度在增加,出國留學成為江蘇公民接受教育的重要選擇渠道。學成回國及在外留學人員成為重要的人力資源,改革開放以來到江蘇工作的留學人員近3萬人。教育服務的國際吸引力明顯提高,近年來來江蘇學習的留學生以年均15%的比例在增長。2009年全省高校留學生達1.27萬人,中小學外國學生達9000人,分別比2000年增加近一倍和九倍。對外漢語推廣取得突破性發展,孔子學院(課堂)實現零的突破,2009年江蘇在海外的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分別達14所和5所,優勢教育資源出現了加快向境外輸出的趨勢。教育合作與交流平臺進一步豐富,渠道進一步拓展。積極參與國際教育事務。中外合作辦學特別是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領域的中外合作辦學快速發展,全省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占全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總數的1/5。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對外開放格局已基本形成。
客觀地看,江蘇教育國際化還不能完全適應我省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全面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特別是在引進世界先進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辦學模式、管理經驗、尖端學科和特色教材以及培養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高層次創新人才等方面,與我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還相差甚遠。高校中留學生的比重是衡量教育國際化水平的主要指標之一。世界高收入國家該項指標的平均值為10.3%,中上收入國家為4.2%,而2009年我省僅為0.72%。
教育國際化必須研究和借鑒國際經驗
一是從“引進來”到“走出去”。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基本規律顯示,其發展有一個從初級向高級階段演進的過程。發展初期的主要任務是通過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合作等形式,引進國外先進的辦學理念和優質教育資源,加強教育系統的能力建設,縮短與國際領先水平在資源能力方面的差距;國際化進入較高級階段,“走出去”條件逐漸成熟,積極參與國際教育服務貿易分工,加快優質教育資源的境外輸出成為與“引進來”并重的戰略選擇。“引進來”與“走出去”在雙向開放的格局中融為一體、互為補充。
二是從“有量”到“重質”。國際化發展初級階段,國內的優質教育資源相對稀缺,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需求,教育國際化客觀上面臨量的擴張的壓力。該階段的質量控制成為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關鍵。作為教育服務的輸入與消費方,管理機構要特別注重境外留學、中外合作辦學、國家教育主權安全和外籍教師教學質量控制等問題;作為教育服務輸出和供應方,管理機構要特別注重入境留學、境外辦學和境外教育服務的質量控制問題。
三是從“民族化”到“國際化”。民族化與國際化是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兩大主題。從歷史進程觀察,國際化所解決的是教育發展水平與質量問題;民族化所解決的則是現代化水平之上的特色與個性問題。在現代化發展的不同水平、程度和階段上,國際化與民族化在性質、目標和任務上應該各有側重。從維護教育主權的國家利益出發,世界各國均沒有開放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市場。因此,教育國際化主要指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國際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首要任務是國際化,在教育現代化發展到較高水平、程度和階段時,民族化和國際化的高度融合將成為重要的目標和任務。
讓年輕一代更好地應對變化發展中的世界
推進教育國際化,要從建設人力資源強省和創新型省份的戰略高度,進一步擴大教育開放,加強國際交流,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引進國際優質教育資源,提升江蘇教育的國際影響力、人民群眾的國際交往能力和優秀人才的國際競爭力,將江蘇建設成為教育對外開放的先進省份。
首先,把握教育國際化戰略的目標定位。努力培養具有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的年輕一代,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加強國際理解教育,增進學生跨文化理解能力。積極推進教師互派、學生互換、學分互認和學位互授聯授。實施“大學生海外學習計劃”。高水平大學本科生中具有境外學習經歷的學生比例達5%以上,其他院校大學生中具有境外學習經歷的學生比例達3%以上。加強和改進外語教學和師資培訓。加大高校雙語教學的授課比例,提高師生在教學科研和對外交流中運用外語的實際能力。
其次,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在繼承發揚傳統、特色和優勢的基礎上,提升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優化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使江蘇課程教材和人才培養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創辦2-3所中外合作辦學的高水平大學。鼓勵大學與世界200強大學合作建立獨立設置的辦學和科研機構。探索與國外高水平大學共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制度和模式。實施“高層次海外引智計劃”,圍繞建設江蘇人才高地和推進人才國際化,引進100位左右掌握國際前沿技術、擁有創新成果的世界高水平學者和管理專家。優先發展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領域的中外合作辦學。實施“國外通用職業資格證書引進計劃”,職業院校20%的專業課與國際通用職業資格證書對應。
第三,加強教師海外專業培訓。通過十年左右時間的努力,高水平大學60%的專業教師具有海外學習或工作經歷,其他院校40%的專業教師具有海外學習或工作經歷,中等職業學校20%的專業教師具有海外學習或工作經歷。著力建設英國蘇曼中心、澳大利亞蘇澳中心和加拿大蘇安中心等省級教師海外培訓基地,使其成為教師海外培訓的平臺、教育對外交流合作的載體、江蘇教育展示的窗口。
第四,發展外國留學生事業。打造“學在江蘇”品牌,將江蘇建設成為境外人士在中國(內地)學習的主要目標省份。到2020年,在江蘇學習的外國留學生達到5萬人,其中70%為學歷生。高水平大學研究生中外國留學生比例達5%。設立招收外國留學生的“茉莉花”政府獎學金。建設一批國際化的品牌學科專業和課程,支持重點大學建設一批用外語授課的特色和優勢學科專業。
第五,推進教育資源的境外輸出。實施“海外分校/校園計劃”,形成具有較高國際影響力與知名度的海外辦學品牌和平臺。支持高水平大學和若干知名中小學在海外舉辦分校或校園,或建立海外學習中心。加大政策支持,鼓勵多所高校聯合舉辦境外辦學集中區,形成具有較高國際影響力與知名度的海外辦學平臺。發揮江蘇文化和地緣優勢,穩步推進海外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建設,提高辦學效益和教育質量。積極探索和建立高等學校海外志愿者服務機制。
責任編輯:金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