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推進,國民經濟有了日新月異的發展,但傳統能源與環境污染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經歷了金融危機的洗禮、經濟復蘇的機遇、經濟刺激政策的推動,人們努力尋找新一輪經濟發展的驅動。2009年年末的哥本哈根世界氣候會議使得“環保和新能源”成為全球公眾的焦點,面對工業時代和電子時代給人類帶來的巨大污染,面對人類對美好環境的迫切渴望,新能源成為推動新一輪經濟發展的新希望。
新能源又稱非常規能源。是指傳統能源之外的各種能源形式,包括剛開始開發利用或正在積極研究、有待推廣的能源,如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生物質能和核聚變能等。發展新能源產業是全球應對石油危機、環境危機、糧食危機的主要手段。當前,我國加快發展新能源產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是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大舉措,是擴大內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有效手段。改變傳統的能源利用方式、開發利用新能源,有利于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措施,積極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
江蘇高度重視新能源產業發展,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領導關于加快發展新能源的重要指示精神,部署新能源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綱要的組織實施。近年來,江蘇新能源產業實現了超常規發展。2008年,全省新能源產業實現產值近900億元。2009年,江蘇新能源產業產值比上年增長了66%。
江蘇在發展新能源方面的優勢是明顯的。首先,從地域優勢來看,江蘇在發展風電和太陽能新能源方面具有強大的優勢。江蘇生物質能資源豐富,年產農作物秸稈約3000萬噸,可作為能源利用的秸稈有1500萬噸,折合標煤700萬噸;在風能資源上,江蘇在全國列第10位,主要分布在啟東、如東、東臺等東部沿海市縣,陸地風能資源可開發量達到238萬千瓦左右,隨著沿海灘涂面積的逐年擴大,海上風能資源潛力比陸地更大;在太陽能方面,也有良好的條件。江蘇年均太陽日照數為180(02600小時,年均輻射總量平均為3300兆焦/平方米。因此,發展風電和太陽能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其次,從民營資本與新能源產業的契合來看,發展勢頭十分迅猛。截至目前,江蘇新能源企業有500多家,投入資金300多億元,其中大部分是民營性質。未來3到5年內,江蘇還要使核電總裝機達到600萬千瓦,風電達到600萬千瓦,天然氣發電達到600萬千瓦。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快新能源產業發展,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相結合,建立健全技術創新體系,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圍繞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業升級、壯大產業規模和優化產業布局,推動光伏產業和風電裝備產業盡快做強,加快生物質能和核電裝備制造產業規模化發展,推動新能源產業成為新一輪經濟發展的戰略先導產業和未來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把江蘇建設成在國際國內具有重要地位和較強競爭力的新能源產業研發、制造和應用示范基地。這就要求我們加大能源結構調整力度,不斷提高新能源比重;以科技創新為先導,做大做強新能源產業;積極推進試點示范,提升光伏發電應用水平;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加強組織領導,統籌協調新能源發展工作。
責任編輯: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