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繼續在內部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商品出口之外,治理產能過剩還需有更廣闊的國際化視野
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興市場經濟體,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高投資仍將承擔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但與之相伴而生的“產能過剩”也成為發展中的一個頑疾。2009年,24個行業中有21個行業出現產能過剩。
國務院2010年5月5日召開全國節能減排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表示將采取鐵的手腕淘汰落后產能。
從理論上分析,在市場機制較為完善的條件下,產能過剩問題會隨著供應過度→價格下跌→供應下降的同時,也有可能需求上升→價格上升→供應和需求的再調整這樣一種路徑,通過對企業效益施壓,而逐步緩解甚至接近消失。但是,中國的產能過剩行業卻表現出總體盈利、部分企業甚至盈利超高的獨特現象。從鋼鐵行業看,2009年全行業利潤同比增幅達到39%的較高水平,2009年末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甚至創下了7.3%的近年峰值;再如機械行業,2009年全年實現了26.3%的較快增長,2009年末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處于6.4%的近年較高水平。這一悖論說明正常的市場價格機制喪失了調節導向。
探究原因,產能過剩是個動態概念,其不平衡性必須放在特定經濟發展環境中加以認識。
其一,從時間上看,中國遭遇的主要還是周期性過剩問題。受周期性的經濟波動影響,產業的生產能力相對于當前需求的過剩,而一定程度的產能閑置類似于合理庫存,可以被后續經濟發展的需求逐步消化。1999年8月,國家經貿委公布了含電力在內的制止重復建設的17個行業目錄。然而,除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外,近10年來我國全社會用電量每年均保持著14%左右的高增長。2009年電力消費量達到36430億度,較2000年增長近3倍。由于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電力的需求強勁,近年數次出現電力供應緊張、拉閘限電的情形。
其二,從全球看,由于不同國家資源稟賦、經濟發展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差別巨大,某些行業的產能在一國可能顯著過剩,但從某一國際區域來看并不過剩。比如我國2009年產磷肥1386萬噸,過剩無疑,但由于越南、菲律賓等產水稻的國家缺乏磷礦資源,而中國出口又存在成本優勢,這樣將中國及東南亞、南亞作為一個整體來看,磷肥產能并無過剩。
如果從上述視野來審視當前產能過剩問題,就能夠將我們目前認定的產能過剩行業進一步細分,并能更客觀、科學地尋求解決產能過剩的新途徑和可能性。除了繼續在內部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商品出口之外,治理產能過剩還需有更廣闊的國際化視野。可以看到,金融危機不會改變世界經濟發展的全球化趨勢。在產能過剩壓力下,越來越多國家的企業加入到跨國營銷和跨國生產的陣營中來。針對目前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現狀,中國應借鑒發達國家經驗,進一步推進部分行業的國際化,通過“走出去”的方式來轉移過剩產能。
具體而言,如一部分行業的產能無論從國際還是國內、從結構和周期來看都是過剩的,需要堅決限產調控;而有的則是國內短期過剩、而國際則不過剩,需要考慮促進出口或者產能輸出;有的是國內國際短期均過剩,但中長期來看并不過剩,需要考慮適度控制,扶植行業領先企業嘗試國際化。以鋼鐵業為例,雖然我國對鋼鐵還有著巨大的需求空間,也不應把“中國需要”完全等同于“中國制造”,考慮到鐵礦石的海運費和煉鋼的高耗能,與其到海外收購鐵礦石,不如將部分鋼鐵產能移到國外,就地取材制成鋼鐵后再運回國內,或是實現節能減排和抑制產能過剩的上策。
值得憂慮的是,在產能國際化過程中,中國金融業在某種程度上是落后于大企業“走出去”進程。國內銀行業更多提供的是信貸、結算等“單兵種”局部支持,而海外上市安排、大型企業海外收購等核心方案,大多還是由高盛、摩根斯坦利等國際投行策劃和推動。在國際金融新秩序重塑、我國企業全面參與國際經濟的關鍵時期,盡快打造我國世界級金融航母,爭奪國際金融的話語權,是更好支持產能國際化的當務之急。
作者為工商銀行投行研究中心副處長,經濟學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