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公司治理是永續發展的基石,要不斷完善治理水平,調整治理結構,對優秀實踐范例予以推廣,而改善要建立在健全的衡量機制基礎上。因此,亟需建立一個廣泛認可的模型,來評估公司治理的水平和程度
信任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隨著全球市場的融合,彼此之間的相互依存度增加,只有打通資源流通渠道,獲得對方認可和首肯,才能推開商業成功之門。因此,在世界金融市場的價值鏈中,獲取利益相關者信任的能力成為獲勝的關鍵。
CRAFTED原則和 LOGIC邏輯
良好公司治理的實質就是在公司與股東之間建立互信關系,而不是相互妥協、退讓,它是一種涵蓋了一致性(C)、責任感(R)、義務感(A)、公平性(F)、透明化(T)和高效率(E),浸潤(D)于組織內部的文化或氛圍(亦稱公司治理的“CRAFTED原則”)。
董事會的基本職責在于提供戰略指導,對管理層決策進行監督,在必要時完成對高管團隊的“換血”,并通過這些行為協助公司完成企業價值的可持續發展。如果董事會能夠以行動落實治理的“CRAFTED原則”,確保公司在作出重要決策時遵循此原則,從可持續角度來講,這個企業便已成功。
在公司治理框架中,董事是最為關鍵的一環——高層領導的論調決定著中級管理層的步調。嚴格明確地劃分管理權(講求主動性和落實程度)和治理權(指導、審批、監督),能夠最大程度降低經營管理中的“機構風險”,例如:詐騙,任人唯親(利用公司資源建立個人領地),不作為(滿嘴借口,而非重視結果),風險規避過度,過于大膽冒進。
董事會的構成、議事安排、決策過程等,以及董事會如何在不斷學習(L)中完善公司治理水平,都將影響決策的質量和管理水平的高低。董事會的主要職責是為管理層提供有效監督(O)和戰略指導(G),而其決策質量優劣則取決于對公司日常運作和管理事項的明晰程度,即董事的知情權(I)。在公司和利益相關者之間建立信任的“橋梁”,關鍵要為高層定好調,在此基礎上,打造一種文化 (C)。以上稱為公司治理的“LOGIC邏輯”。
董事會優秀與否,體現為在牽涉到平衡各方利益的復雜形勢下,能否作出正確的決斷,而利益矛盾往往包括:風險和回報,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對管理層的有效監督和合理激勵,社會責任和市場效益,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競爭利益。
概括而言,無論在整個經濟領域,還是細化到每個企業,良好的公司治理都是永續發展的基石,要不斷完善治理水平,調整治理結構,對良好的公司治理實踐范例予以推廣。但是,對于無法具體衡量的部分,自然也就無法改善。因此,需要建立一個廣泛認可的模型,來衡量、評估公司治理的水平和程度。
ARGE治理模型
目前,多數衡量治理水平的指標都以公司對一些范例的遵循程度為基準,還有許多評級模型把重點放在治理的內部投入上,考察諸如董事會構成、CEO與董事長角色是否分離等問題,而對信息質量、決策過程缺乏足夠的關注,同時也隔絕了治理成效與外部產出效應的關聯,如品牌形象、員工和客戶滿意指數、盈利能力以及價值創造等。此外,現有指標還忽略了對公司提高治理水平積極性的考核。
首先,公司要更加重視董事的經驗構成和行為表現類型。簡單追求成員性別、國籍或年齡的多樣性并不能預示董事會實際運作的成效,只有充分考慮現任董事分別在哪些行業具備經驗,才能評估未及覆蓋的專業領域,有效預測公司未來可能會面臨的風險。
而董事所獲取的信息質量優劣,即能否保證董事對公司事務的知情權,也是制約董事會績效發揮的重要因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公司和管理層應向董事提供相關、及時的信息,附上評判基準、備選方案、假設條件和壓力測試結果,并考慮到每個備選方案對不同利益相關者的潛在影響,這些信息都是助力董事會作出明智決斷的基礎。
此外,除了內部投入之外,還要衡量董事會決策對外部產出的影響。公司治理是為了維持價值鏈的可持續性,如果新建立的旨在評估治理成效的模型不能詮釋與外部產出(不僅限于財務業績,還涉及客戶、員工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滿意程度)的關聯,那它的可行性便會大打折扣。
董事會要有高瞻遠矚的眼光,經營業績確實重要,但取得業績的途徑和方法才是企業發展的精髓能量。驕人的業績可能來自于某一項風險性舉措或者某一段特定時期的優良治理,不具備持續性和傳承性。一份詳盡豐實的管理提案須輔以開放、透明的組織文化,該文化應鼓勵全體組織成員勇于質疑假設,勇于評估各項備選方案的可行性。
然而,決策和實際效果之間存在“滯后效應”,所以,評估董事會的業績不應該固定在單一的時間點上,放寬置于某一段時間區域內,結果會更準確。
最后一點,鑒于衡量治理成效的目的正是為了不斷改善治理,模型理所當然應涵蓋董事會在改善治理方面的主動學習性。
根據以上分析,一些專家新近開發了一種全新的治理模型——ARGE公司治理模型,它最大程度地規避了上面提及的一些缺陷,實質就是詮釋如何在實踐中將“CRAFTED原則”運用到公司治理的“LOGIC邏輯”里。該模型的理念不僅融合了董事會構成等結構性要素,也包括對董事會具體行為舉措的評估,如董事會提供的備選決策的有效數量、促成健全決策的信息質量、決策成型所處的文化體系、董事實行監督的過程和結果,以及董事會指導功能的發揮程度等。
同時,這一模型還旨在探索是否存在某種健全、一體化的綜合型治理途徑,該途徑是否在不同的流程和組織層級傳遞之間出現了有效性的流失,最終能否達到經典范例中所預期的治理效果,以及對治理結果能否保持長期監測以臻完善。
對此治理模型的評估,也是此模型的“主干”,主要建立在四方面基礎之上:合適的人,合適的團隊,正確的流程,對經營業績的改善。
ARGE公司治理模型針對一系列問題,將公司治理的“LOGIC邏輯”投射到上述四個不同的角度,并從公司治理原則出發,對人、團隊和流程予以分析,提供最佳的治理實踐范例,不斷完善治理機制。公司可以根據這一模型進行自我評估,審視在改善治理的進程中,董事會的結構與實際操作是否具有一致性,即在每一個層面,領導層都要先行確定基調或方向,然后建立一個向下傳遞的、有效的信息供給渠道,最終確立合適的指導意見和監督力度。
而具體的評分機制則采用“BaSICS衡量法”:在基本定義(B)何為“治理效果評估”的基礎上,充分考慮評估范圍(S),確保治理規范在各個流程和組織內部得以貫徹(I),并不斷改善(C)新形成的治理機制,為持續發展(S)配備最為適宜的整體環境和資源配置。
總之,這一模型既可作為企業衡量和改善治理有效性的自我評估工具,又可以此為出發點,發展出一種類似歐洲質量管理基金會(EFQM)的榮譽獎勵機制,不斷倡導和推進董事會內部的正確治理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