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五月,第六屆“中國上市公司董事會金圓桌獎”評選在北京落幕了。在前五屆成功舉辦的基礎上,此次“金圓桌獎”的評選過程進一步完善了前期研究和企業調研工作,并根據低碳經濟時代的特點加入了企業社會責任和綠色商業模式的權重,評選出了優秀董事會、最佳董事會、最具社會責任董事長、最具戰略眼光董事長、最具創新力董秘和董事會特別貢獻獎等一系列獎項。六年以來,“金圓桌獎”的社會影響日益擴大,尤其在上市公司的董事圈中備受關注,有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把“金圓桌獎”作為衡量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參考指標。毫無疑問,“金圓桌獎”通過優秀董事會的示范作用,推動了我國公司治理和董事會制度的建設和完善,促使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提高董事會運作效率。
縱向來看,獲獎公司董事會的整體治理分值逐年上升,但絕對分值并不高,這表明我國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盡管呈現了良性發展的趨勢,但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和問題,需要引起業界的高度重視。這些不足和問題,有些是體制原因造成的,有些是機制設計不當所致,有些是理念上的障礙。在深層次上,這些問題是一個轉型社會的矛盾和糾結在企業制度層面上的體現,也是現代分權思想、民主意識和公民責任與傳統企業文化劇烈沖突的結果。解剖這些問題,有助于企業有的放矢地改善治理結構,促進董事會建設。總的來說,當前董事會治理主要存在以下五大問題:
董事的“雙重身份”扭曲市場信號
中國上市公司中有相當比例的國有控股公司,大股東抑或是大型國有企業,或者是國資委。無論是國資委還是國有企業,實際上都是國家——這個非人格產權所有者的代理人。與此同時,這個代理人又是國有資產的委托人,由其選派董事進入董事會,再由董事會任命高管人員經營公司,因此產生了所謂的“多級委托代理關系”。多級委托代理關系并不是中國才有的獨特現象,但由于我國的委托代理關系是通過非市場化的手段形成的,國資派出董事含有“雙重身份”——既是政府官員(或者是政府的代言人)又是企業的決策者,造成了董事履職中的角色沖突,從而大大影響了董事會的有效決策。
另外,董事的“雙重身份”還導致了公司治理目標的行政化。由于大股東代表不是以市場手段獲得控制權,董事會成員的任免也大多是通過上級組織或者政治關系的影響來達成,因此董事們更多關心的是自己的政治仕途而非公司價值,在董事會運作中常常發生以政府官員的喜好為公司治理目標的現象。
董事長和總經理的“一把手”之爭
受計劃經濟體制和傳統企業制度的影響,上市公司常常陷入“誰是一把手?”的困惑中,很多企業對董事長和總經理的角色定位仍然停留在“誰說了算”的思維模式。事實上,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對現代公司治理理念的不理解。就職責分工而言,董事長和總經理在公司里的位置是平行的,都是對股東負責的高級管理人員。
根據《公司法》的規定,“股東會是公司的最高權力機構”;“股東會會議由董事會召集,董事長主持”;“董事會對股東會負責”,“董事長經董事會的選舉任命,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長與總經理的法定關系可以從這些規定中找到依據。具體來說,董事會負責公司的重大戰略和董事長及其他高管的任免。董事長是董事會的召集人。總經理由董事會任命,是公司管理層和職員的最高負責人與代表,負責主管公司的日常事務,執行股東要求和達成董事會協議。因此,總經理對董事會負責,確切說是對董事會代表的股東負責,而非對董事長負責,因此總經理并非董事長的下屬,而是企業中履行不同分工與職能的高管。
在實踐中,能明晰董事長和總經理角色定位的企業不多,大多數企業都把“董事長是公司法人”理解成“董事長是把一手,總經理是董事長決策的執行人”,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近年來董事長違規犯罪事件頻發。如果董事長以“一把手”自居,不能正確對待董事長的角色,把自己凌駕于公司董事會甚至于股東會之上,很容易造成重大決策失誤,甚至引發侵害公司和股東利益的犯罪行為。在2009年眾多的違規違紀案件中,董事長的犯案分外引人注目,例如,正清制藥原董事長、英特集團原董事長、首都機場集團原董事長、中石化原董事長等,都因涉嫌經濟犯罪而落馬,這些董事長在原來的公司無一例外是獨斷專行、一手遮天的“一把手”,股東會和董事會完全被董事長操縱。
“肥貓現象”
“肥貓”的說法源于西方國家,指的是企業高管拿著高薪,企業業績卻很差,就像是一只被主人養肥了的貓,這只貓卻不抓老鼠。從理論上說,與績效掛鉤的薪酬制度應該是調節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利益關系的工具,但這種工具在現實中卻存在著重大缺陷,激勵機制的無效或失靈導致了“肥貓現象”。
近年來,隨著股權激勵和股權分置改革的深入,“肥貓現象”在我國上市公司逐漸浮出水面。根據我們前期的調查,金融業和壟斷性行業(如電力行業)的某些上市公司的“肥貓現象”尤其嚴重,董事和高管的薪酬與利潤的走勢基本是背離的,在利潤下滑的情況下,董事和高管的薪酬依然漲幅驚人。
“肥貓現象”可以歸咎于三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治理結構缺陷和內部人控制,由于薪酬委員會的成員多為由執行董事提名或推薦的獨立董事,獨立董事事實上的非獨立性導致了薪酬委員會的不作為,控制人可以為自己制定與業績的脫節的薪酬;其次,激勵機制設計有缺陷,業績考核不科學,很多企業的考核機制短期化,導致高管急功近利,亮麗業績的背后往往潛伏著巨大風險,但薪酬回報中只反映了眼前的業績,而不用承擔日后的風險;最后,薪酬透明度差,雖然上市公司的年報中規定需要公布高管的薪酬,但投資者對高管薪酬的構成并不清晰。
“肥貓現象”是一個世界性問題。即使在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一些華爾街的高管仍然能夠在公司瀕臨倒閉的時候拿到高薪,而無須對巨額虧損承擔責任。中國的“肥貓現象”表現得較為隱蔽,主要是由于薪酬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較差。現在世界各國都在積極探索解決“肥貓現象”的對策。
獨立董事的“花瓶”形象依舊
目前,我國的上市公司基本確立了獨立董事制度的框架,逐步理順了獨立董事產生的機制和工作規范,但獨立董事制度的作用并不明顯,甚至有學者斷言,獨立董事制度在中國徹底失敗了。從今年的“金圓桌獎”評選來看,獨立董事的履職情況并沒有實質性的改觀。除了個別企業進行了一些制度創新(如民生銀行),實行了獨立董事上班制度以外,多數上市公司的獨董親自而非以通訊形式出席董事會的比例并不高。不能充分了解企業的真相,獨立董事在董事會運作中能夠發揮的實際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另外,由于獨立董事的提名機制始終停留在過去那種主要由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提名獨立董事的機制上,獨立董事的“出身”決定了其作用的局限性——不要與實際控制人形成對立。因此,除了那些害怕公司出事而憤然辭職的獨董以外,大多數“存活下來”的獨立董事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性可言,只是附和實際控制人的“傀儡”。
獨立董事是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中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對于加強董事會內部監督,促進科學決策,維護中小股東和員工的利益,創造公司的長遠價值具有重要意義。獨立董事不獨立、不“懂事”,不能勤勉盡責、有效到位,反映出我國的獨立董事的制度設計存在著致命缺陷。
尷尬職工董事
有人說,在中國的上市公司里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職工董事。在治理實踐中,中國的職工董事的角色頗具特色:很多公司的董事會中沒有職工董事這一位置,職工董事的職能大多由職工監事來履行,即使設置了職工董事,也多由企業高管兼任。由于監事會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的邊緣地位,職工監事的監督作用形同虛設,況且職工監事的職能本身也無法充分體現職工利益的訴求。對于管理人員擔任職工董事,其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管理人員的立場與普通職工不同,管理人員的利益訴求由董事會中的執行董事來反映,而普通員工的利益訴求渠道則被管理者“阻擋”掉了。
長期以來,職工董事制度在業界存在著很多爭議,有些人認為董事會是出資人的俱樂部,職工進入董事會是摻沙子;有些人認為來自普通員工的職工董事不懂勞動法、公司法以及公司的長遠發展戰略,很容易成為擺設。這些觀點都有一個先入為主的理由:普通員工不能參與重大決策,職工利益和公司利益是兩碼事。從治理機制來看,職工董事的作用不可替代,它既是公司內部利益結構的一個重要的平衡力量,也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企業有責任關心普通員工的切身利益。在重大決策方面,職工董事也有相應的知情權和參與權,是決策和風險控制中的糾錯機制之一。無論如何,職工董事的任職資格和勝任程度有待提高不能成為否定職工董事制度的理由。
從世界先進企業的治理經驗來看,職工董事的設置是一個必然趨勢。除了在法律法規上對職工董事的責、權、利作出明確規定以外,我國還需要從深層次的理念上改變對職工利益漠視的態度,提升董事會治理中公平意識和平衡理念,建立一個真正和諧的董事會。
結語
偉大的公司需要偉大的董事會。一個國家的真正強大和崛起需要有大量有持續發展能力和競爭力的企業,而企業的強大則需要依靠一套有效的企業制度和治理機制,需要一個能真正關注公司長遠發展、關心全體股東利益、運作到位的董事會。現代企業制度伴隨中國經濟的起飛走過了不平凡的道路,盡管還存在很多問題,但社會對公司治理和董事會制度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治理機制也在探索中不斷進步、完善。期待中國企業在世界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