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棟虹
作者為中國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全球企業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不了解企業家的真正財富是企業家精神會犯大錯誤,對個人是這樣,對社會也是這樣
什么是企業家真正的財富呢?要清楚地回答這個問題并不容易。在甚囂塵上的有關中國企業家財富的排行榜及其引起的各種相關事件的聲浪中,這個問題又顯得那么的孤立,極易招人白眼。
對企業家的財富是貨幣積累的沉重反詰是:中國歷史上并不缺少有金錢財富的商人或政客(這在《紅樓夢》等各種古典與現代文學名著中均可見證),但社會幾千年為什么沒有發展(如西方漢學界所稱的沒有線性意義上的進步)?20世紀中葉,在將以金錢財富形式體現的資本家的工廠與地主的土地收歸國有、分配給貧困的佃農之后,為什么沒有出現預期的經濟發展?在實踐中,中國人的財富無疑在急速地增長,膨脹的速度甚至位居世界前列,可是同時,為什么道德失衡、關系失信、行為違法等現象卻呈現急劇增長與擴大的趨勢,而社會沒有實現應有的進步?
難道不是嗎?中國的企業家不僅在歷史上沒有地位,20世紀中葉之后幾經沉淪,單就改革開放后的30余年來,受傷害的事件也舉不勝舉。尤其是,在對中國企業家的金錢財富排行的背后,深刻地隱含著與福布斯對西方企業家財富排行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后者呈現的是對企業家價值的認同,前者體現的是對企業家價值隱含的不認同。如同娛樂媒體界對明星的窺私總想找出一點“是”與“不是”一樣,中國人對企業家的探秘,則總想找出一點“不是”來。結果,中國現實中的企業家似乎總有芒刺在背。
那么,企業家的真正財富(價值)究竟是什么呢?一個有關洛克菲勒的故事詮釋了一切。
洛克菲勒自小生活貧寒,甚至拾過破爛,后來靠石油投資立業致富。鼎盛時期,他的財富曾經達到美國國民財富的四十七分之一。20世紀初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聯邦政府曾經向他借過錢。可他并沒有因巨富而改變自己的平民生活本色:出差與旅行中,他總是選擇坐飛機的經濟艙、住一般旅館。而他的兒子則選擇了坐頭等艙住豪華旅館。這種反差讓人奇怪,有人問他這是為什么。他的回答是:“因為他的父親是個富人,而我的父親是個窮人。”
這個故事讓我十分地震撼!企業家的真正財富并不是貨幣積累,而是企業家精神!
是的,企業家的真正財富絕不是表面金錢化的貨幣積累,而是由其信念、道德、品質、態度、方法及其實踐整合成的內在企業家精神!正是憑借自己的企業家精神,很多企業家盡管出身貧寒,可能受正規教育也不多,創業資本多數有限,但善于識別機會、敢于實踐、大膽挑戰、百折不回、不斷提升,才成就了日后的事業,創造了財富,也贏得了尊敬。對于國際企業家來說,無論是傳統產業的洛克菲勒、福特、巴菲特,還是現代產業的比爾#12539;蓋茨、喬布斯……企業家精神都是他們成為頂級國際企業家的核心理由。
不了解企業家的真正財富是企業家精神會犯大錯誤,對個人是這樣,對社會也是這樣。中國人對世界和他人的認知經常是平面化的,能夠熟悉現象,而并不了解機理。由于對企業家真正財富認知的錯位,中國人普遍忽視了企業家金錢財富背后的寶藏——企業家精神。這導致:在行為上,在社會的意義上,人們對企業家缺乏尊敬心理;在個人的意義上,人們對企業家缺乏學習的心態。在結果上,中國的企業家遠不如西方企業家活得那樣陽光燦爛,同時社會民眾缺少企業家精神所孕育的創業行動,甘等救濟、坐呼不公,甚至仇富。在這個意義上講,歷史和現實諸多制度變革的錯位,內在地都與認知企業家精神的理念缺失有關。
企業家精神才是企業家的真正財富!在筆者看來,如果把個人與社會的發展比作一棵大樹,企業家精神就是這棵大樹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