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國資控股股東行政命令化取代公司治理的管理習慣,最有效的辦法是在股權管理上做文章
回首證券市場20年,一是成績巨大,二是問題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兩大弊端,一是國有控股股東常常不依法治理,二是監管部門彈性執法。
我國上市公司中,國有控股公司有953家,市值超過20萬億,資本則占到80%以上。而國有控股公司中一股獨大現象依然非常突出,尤其以央企最為突出。國資控股股東地位難以撼動,因此其對待上市公司像對待全資子公司一樣,行政命令化管理習慣難于糾正。最有效的辦法是在股權管理上做文章。
一是減少國有企業數量。按照國務院國資委的構想,央企的數量要進一步減少。早在2002年4月國資委成立之初,中央企業有189家,到2010年,經過6年的整合,已經從當初的189家企業整合成131家中央國企,減少企業數58家。初步計劃在2012年前再減少51家,成為80家。據了解,未來的10年之內,總數會減少到50家。
二是減少國有企業的資產總量。讓更多的國有企業在生產經營領域退出,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一些來自政府的官員與國有企業的職員可能對此不理解,甚至有一些人會認為此舉不利于國家保持國有經濟的主體地位。這種言論其實經不起一駁。一是國有企業的治理難點就是代理層級過多,沒有最終對所有者負責的人,所以國有企業的管理效率最差與管理質量最差是必然的。減少國有企業的數量與資產是全世界眾多國家改革的不二法門。
不過,最重要的一點是,把國有資產轉變成國有資金,用國有資金來投入,不存在國有資產流失問題,而且這些資金可以更加靈活地配置到相關產業。國有資產轉換成國有資金,成為金融企業的資本金,或成為保障的資本金,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保值增值的處置方法。
三是調整大股東管理上市公司的相關人員。近些年來,每見國有控股集團上市公司之間的矛盾爭執筆者就感到好笑,因為讓不懂規則的人去執行規則當然困難。國有企業按國有企業的管理模式操作,操作習慣了,當然要按習慣去運作。一是學習上市公司管理規范,二是換人,換懂規范的人。目前是換人容易換思想難。
在發達國家的上市公司的董事,必須是有長期經驗的前實體企業高管,或者是咨詢公司高管,否則是沒有資格的。因為只有他們才能懂得企業如何按照市場的條件運作。換成合適的人,對上市公司的規范管理習慣的人,許多舊習慣才可能迎刃而解。我們現在的問題在哪里?國資委系統是官員當家,國有企業控股集團是準官員當家。甚至少量從企業調進的官員也是從壟斷企業調進的。那些壟斷企業的領導人是錢多了花不完,任何問題都可用錢擺平的,所以他們對經營企業、上市企業基本上是門外漢。讓這樣的人來管理上市企業,作為出資人與大股東,必然會走入歪門邪道,用行政管理代替規范管理,用個人行為代替制度。
四是執法要嚴格。沒有法不要緊,因為可以制訂法;有法律沒有細則不要緊,可以制訂細則,有細則沒有處理方式,沒有獎罰條款也可以補充規定。最大的問題是光有法,沒有細則,不去制訂細則,光有細則不去確定獎罰,現在我們基本處于有細則不去制訂獎罰的狀態。舉個例子,香港也有公租房,但是申報不實材料弄不好要判處造假人6個月徒刑。我們沒有獎罰處置,所以很亂,違法不止。
國外的上市公司之所以相對規范,就是因為處罰是動真碰硬,違規操作,制裁是極為嚴厲的。上市公司的問題之多,是與我們的法規在違規操作時處罰不嚴,在處罰過程中往往容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大半案例沒有得到適當處置。建議證監會要強化對違規的懲治措施,決不能讓違規者得到好處,更不能讓違規者逍遙法外。這樣,國有控股企業大股東在管理上市公司過程中才能依法治理、科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