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見證著中國藝術品拍賣的重要里程。
2009年,“中國崛起”成為最為引人注目的關鍵詞。金融危機余波未了,“危機之后”,世界經濟力量和經濟增長模式面臨重新平衡。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作為金融危機中心的美國被目睹其經濟實力和影響力的下降;而中國正在成為世界經濟的穩定力量。作為經濟表征的重要指向之一,藝術品市場如實反映出“中國崛起”的力量:內地拍行中國嘉德有史以來首次超越蘇富比和佳士得,在亞洲地區藝術品拍賣界處于領先位置;經典專場槌落聲聲,呈現出如下轉變:中國書畫拍賣盛況空前,單件作品屢屢破億;古籍典藏一路高歌;御藏珍品專場貴氣十足,其藝術價值引發激烈討論;文房新添“明清毛筆專場”,君子雅韻得以彰顯;國慶60年,“新文學插圖原稿專題”呈上一份有別于“紅光亮”的精致獻禮,當代藝術拍賣余波未散,買家回歸理性,并未對當代藝術失去信心;另有4大私人珍藏專場舉世矚目:“伊夫·圣羅蘭與皮埃爾·貝爾熱珍藏”專場在年初為藝術拍賣市場注入一劑強心針,但其“圓明園獸首”拍賣卻牽動國人的敏感神經;“尤倫斯夫婦藏重要中國繪畫專場”重磅出擊,但拍場本身以及所拍部分作品的真偽引發熱議,另有“李氏家族重要漆器珍藏”和“賽克勒中國藝術珍藏”匯集兩大名家大批博物館級珍品,系出名門,反響不俗。
本刊精選2009年10大拍場,回望已經過去的牛年牛市,期待2010年的虎虎生威!
人聲鼎沸巴黎佳士得春拍“伊夫·圣羅蘭與皮埃爾·貝爾熱珍藏”專場
2009年2月底在巴黎佳士得進行的“伊夫·圣羅蘭與皮埃爾·貝爾熱珍藏”專場幾乎可當之無愧地成為2009年最受關注的專場,除了該專場拍品在數量和質量上可堪稱歷來最受矚目的私人收藏之外,伊夫·圣羅蘭與皮埃爾·貝爾熱這兩位藏家本人的生活經歷也使得整個拍賣充滿了傳奇性和故事性。除此之外,該專場的圓明園兔首和鼠首拍賣則在大洋彼岸的中國引發了一場交織著歷史瘡疤、愛國情緒、商業謀略、媒體炒作、道德批判和法律鬧劇的集體事件。
該專場拍賣的是已故時裝大師伊夫·圣羅蘭及其商業伙伴兼同性戀愛人皮埃爾·貝爾熱歷時50年時間搜羅的藝術品收藏,囊括了733件藝術珍品,共有657件拍品成交,總成交額達到了3.7億歐元。其中包括文藝復興時期的瓷器、雕塑、畢加索等繪畫大師的名作以及包括圓明園兔首和鼠首在內的8件中國藝術品。這些珍品共被分為6個專場,先后在三天內進行拍賣。如此之多的精品同時流入市場,使得該專場成為近年來罕有的藝術盛會。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si)和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等6位大師的作品紛紛創造了拍賣紀錄。尤其是一幅馬蒂斯1911年的油畫《立金花,藍地毯和玫瑰》,更是拍出了4090萬美元高價,比估價高出一倍。對于受金融海嘯影響而萎靡不振的西方藝術市場而言,該專場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該專場最受爭議的拍品是兩尊圓明園銅獸首,從預展到拍賣,與這兩尊銅獸首拍賣有關事件的每步進展都在第一時間牽動著大洋彼岸熱血人們緊繃的神經。盡管這兩尊銅獸首最終以每個1400萬歐元被中國藏家蔡銘超拍下,但事后蔡銘超卻用拒絕付款的方式來對佳士得拍賣中國流失文物這一做法進行抗議。從中國政府到熱血律師再到草根網民,圓明園銅獸首拍賣事件所激發的是國人對中國海外流失文物以及對中國當下文物保護現狀的關注這或許是伊夫·圣羅蘭與皮埃爾·貝爾熱永遠意料不到的。
爭議不斷北京保利春拍、秋拍“尤倫斯夫婦藏重要中國繪畫”專場
2009年回流內地拍場的尤倫斯夫婦藏中國繪畫,藏家的名頭來歷、藏品的噸位與高價成交、及其回流上拍的動機、某些拍品引起的爭議等,使這個專場無可避免成為圈內一時熱議。
尤倫斯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國藝術品收藏家之一。今春,尤倫斯夫婦將珍藏的18件中國繪畫作品委托給北京保利拍賣,名為“游藝——比利時尤倫斯夫婦藏重要中國繪畫”專題在保利春拍中國藝術品夜場中推出。而到了保利秋拍,則推出一個單獨的“尤倫斯夫婦藏重要中國書畫”專場。
春拍中的18件作品大多曾于2D02年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展出,其中有宋代以降各朝著錄不斷,又經謝稚柳、徐邦達鑒定為真跡的宋徽宗《寫生珍禽圖》成交6171.2萬元;有多次出版著錄的張大干《峒關蒲雪》成交621.6萬元;有藍瑛《仿大癡山水卷》成交576.8萬元;有《石渠寶笈》著錄的文徵明《消夏小景》成交364萬元等。
秋拍中的尤倫斯藏品專場有16件拍品,成交14件。當中成交價過億的有兩件,一件是清宮舊藏、乾隆長題的明代吳彬《十八應真圖卷》手卷,成交價達169,120,000元。另一件雖拍價過億但在拍賣前就頗惹爭議(詳見本刊09年11期),這就是曾鞏的《局事多暇帖》。曾鞏是北宋人氏,《局事多暇帖》卻書寫在被認為是南宋刻版書殘頁的背面。盡管有爭議,不過還是天價成交。
“回暖”風向紐約佳士得“賽克勒中國藝術珍藏”專場
2009年春季,整個藝術市場處于全球金融危機后的沉重陰影下。受到2008年秋季大挫的各大拍賣行紛紛改變以往的行銷策略,不再把目光投向當代藝術,而再次將重點回歸到行情穩定的藝術類型以及知名藏家的珍藏。2009年3月18日紐約佳士得推出“賽克勒中國藝術珍藏”專拍,整場包括中國的古玉、青銅器、陶瓷、兵器和書畫,共有199件拍品成交了198件,成交率達99.5%,總成交額高達1087.28萬美元,遠遠超過預估價的350萬到520萬美元,為2009年中國藝術品拍賣最先注入回暖的氣息。
賽克勒(Arthur H,Sackler)先生是美國最負盛名的藝術收藏家之一,窮數十年心血搜集了大量的藝術瑰寶,被稱為“現代美蒂奇”。此專拍的拍品均是賽克勒珍藏信托基金委托佳士得分批拍賣的部分精品。它們大多系出名門,每件都有詳細的購買來源、展覽經歷和出版著錄,又多年沒在市場中出現,因此各大博物館、交易商和收藏家都頗感興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以最高預估價3倍以上,172.89萬美元成交的北齊白色大理石釋迦牟尼佛像立像和以120.25萬美元成交的八大山人繪畫作品《鳥鴨圖》。
類似賽克勒這樣的大藏家,所收藏的精品分批回流入市的拍賣情況,并不常能遇見。但2009年秋季的拍賣市場中,不僅紐約佳士得在亞洲藝術周期間將賽克勒珍藏信托基金委托剩余的拍品再次推出“賽克勒中國藝術珍藏”專場,對手紐約蘇富比也在秋冬的拍賣中,陸續推出賽克勒不同系列的收藏,幾百件拍品包括印象派和現代派油畫、中國家具、亞洲地毯、英國家具、古董、前哥倫布藝術、古典大師的線描以及歐洲的陶俑和青銅藝術品。2010年1月28目還有賽克勒先生收藏的歐洲陶俑和青銅雕塑于紐約蘇富比上拍。雖然此次紐約蘇富比的官員拒絕透露關于委托拍賣的細節,但是與賽克勒家族熟識的藝術專家們說,蘇富比這次的系列拍賣主要來自賽克勒的遺孀吉莉安·賽克勒(Gillian T.Sackler)。
整體上揚北京翰海秋拍古代書畫專場
古代書畫在09年表現甚佳,多個拍賣公司的多個古代書畫專場都錄得非常不俗的成交額,然為何選擇翰海秋拍的古代書畫專場來作一圈點?這個天價拍品不多的專場,以300件古代書畫達到了成交額1.5億的成績,客觀反映出古代書畫這一門類在09年,無論是尖端拍品還是其他拍品皆能呈現上升態勢的局面,古代書畫是整體的升溫,而不是僅僅依靠少數頂尖天價拍品支撐起一個專場。
清代著名宮廷畫家、甚得乾隆御題稱賞的金廷標,有一精作《溪徇扶筇圖》現身此場,成交3472萬元,是為該場僅有的兩件過千萬的天價拍品之一,另一件則是成交2856萬元的董其昌《仿古山水十開冊》。
—路高歌中國嘉德春拍古籍善本專場
近年一直在增溫的古籍拍賣,在2009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除了嘉德、翰海、嘉泰、中國書店、北京德寶這些“老字號”,又有不少新面孔加入,如天津三品堂、北京華辰、西泠印社等,有超過15家拍賣機構在爭奪古籍貨源和拍場份額,可謂盛況空前。嘉德是最早開設古籍專場的拍賣機構之一,也是一直以來古籍市場最重要的風向標之一。嘉德的“古籍善本”專場春拍成交1929.76萬元,秋拍成交2079.17萬元,屢創新高,成交率超過六成。
中國嘉德春拍在其古籍善本專場推出一批之前從未亮相的“胡適存友朋信札”,包括陳獨秀等致胡適信札13通27頁、梁啟超致胡適詞稿及信札11通34頁,徐志摩致胡適信札3通9頁,共拍出744,8萬元人民幣。陳獨秀致胡適信札由1920年直至1935年,長達十年的信件中涉及到1920年《新青年》獨立辦報事件、1920年《新青年》編輯同人分裂事件、1920年上海學生罷課游行運動、胡適參加段祺瑞政府“善后會議”事件、陳獨秀獄中出版文稿等等,具有極重要的史料價值。由于此批信件歷史價值和文獻價值極為重要,加之之前從未“露臉”,因此備受各界關注,引起了眾多私人藏家以及國家文物部門的興趣,國家文物部門首次行使國家優先購買權,以554.4萬元人民幣的拍賣成交價從嘉德優先購得陳獨秀致胡適信札。
這次購買陳獨秀等致胡適信札是我國政府第一次行使“國家優先購買權”。在獲悉“胡適存友朋信札”即將上拍的消息后,國家文物局嘗試在拍賣前跟委托人進行協商購買,但在價格上未能達成相近的意見。為了不再讓這批信札流失,或者被藏隱難以用作公眾研究和展示,國家文物局決定借鑒有關國家優先購買的做法,在拍賣前通過拍賣公司發出公告,表明國家將對此場拍賣中的某些拍品按成交價行使優先購買權。在拍賣結束后的7天之內,國家將根據拍賣情況作出是否征集的決定。最終國家以拍賣當時的成交價554.4萬元購買了其中的“陳獨秀等致胡適信札”。此次國家行使優先購買權與之前的拍前協商、定向拍賣等相比具有很大的進步意義,它盡可能平衡了委托人、拍賣公司和公眾的利益,可以說是政府部門一次重要的改革探索,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理性回歸香港蘇富比秋拍亞洲當代藝術專場
如果考察金融危機對藝術市場的影響,當代藝術絕對首當其沖成為受影響最大的門類。在2008年中國當代藝術當紅藝術家的作品成交大幅度流拍、價格大幅縮水、大部分當代藝術專場中成交率僅過半的陰影下,2009年,幾乎所有的拍賣公司都不約而同地縮減了當代藝術板塊,蘇富比也大刀淘斧,把紐約春拍和香港春拍的亞洲當代藝術部分合并。蘇富比09春拍的“亞洲當代藝術”專場拍品為154件,總成交額達6643.4萬港元,成交率為74%;09秋拍“亞洲當代藝術”專場拍品為195件,總成交額達116,010,750港元,成交率為77%。
蘇富比“亞洲當代藝術”專場在09春拍上拍出最高價的作品是張曉剛的“失憶與記憶系列”之《無題》,成交價為480萬港元:“亞洲當代藝術”專場在09秋抬上拍出最高價的也是張曉剛的作品,其創作于2D05年的《同志系列(雙屏作)》,以854萬港元成交。雖然854萬港元只是張曉剛個人作品拍賣成交價中排在第26位的價位,而且,比起張曉剛在2008年蘇富比春拍上以4740萬港元創下了該藝術家的個人作品紀錄的《血緣:大家庭三號》,這個價格也僅僅是一個零頭,但是從Dc秋拍比春拍略微上升的成交總額和成交率來看,當代藝術在泡沫擠兌之后,也在慢慢重新樹立信心。
蘇富比“亞洲當代藝術”在09春拍和秋拍的兩個專場中,高居榜首的都是張曉剛、岳敏君、曾梵志等人的作品,由此來看,好的作品永遠不會被人們拋棄。金融危機可以讓當代藝術暫時告別喧囂和泡沫,慢慢沉淀并顯示出其真正的藝術價值。
皇家之魅北京翰海清代宮廷御用專場
近年來,中國古代藝術屢屢拍出天價,而只要是與宮廷和帝王沾上邊的書畫文物,幾乎都如點石成金般價格翻漲,引發一股宮廷藝術拍賣熱潮。宮廷藝術品的種類甚多,名目繁雜,包括瓷、玉、書畫、金銀器、絲繡、家具等等。以往,拍賣行大多是按書畫、瓷器、工藝等分類把宮廷藝術穿插在不同的門類中進行拍賣。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拍賣行把“宮廷藝術”作為一個看點,直接推出宮廷藝術專場。今年秋拍,除了早就把“宮廷藝術”作為一種市場策略推出的香港佳士得和蘇富比,以及連續幾年一直推出“宮廷藝術”專場的內地拍行保利和中貿圣佳之外,嘉德和翰海也首次推出“宮廷藝術專場”。
2009秋拍,翰海在其15周年慶典拍賣會首度推出的“宮廷御用”專場上,15件珍品悉數成交,總額超過1.8億元,并刷新國內拍賣兩項紀錄。“清乾隆青花海水紅彩龍紋如意耳葫蘆瓶”以8344萬元成交,創國內瓷器拍賣最高紀錄:清嘉慶御制“鳳麟洲”、“水凈沙明”翡翠組璽以1769.6萬元成交,改寫國內印章拍賣的最高紀錄。整場成交顯示“宮廷御用”魅力依舊,市場熱度不減,精珍、稀有的藝術品,尤受青睞,身價在大資本的推動下漲勢明顯,實力藏家繼續關注“頂尖”、“稀珍”文物,并著重其文化厚度、歷史價值。
然而,宮廷藝術在拍賣市場上的火爆也引發了人們對于宮廷藝術本身的討論和思考——相繼對“宮廷藝術”和“皇家收藏”的價值提出疑問,認為“皇家宮廷收藏”只是近年來藝術市場運作的個商業概念,因受皇帝個人眼力和喜惡的制約,即使是被《石渠寶笈》著錄的畫作也并非全部都是精品、珍品。
涉筆成雅西泠印社秋拍首屆明清毛筆專場
每每看文房專場,拍品之雅,教人心醉而不愿移目。而文房清玩之中,毛筆之清雅秀直,猶花中之蘭,可稱君子。2009年的年歷即將翻過去的12月19日,拍賣界迎來了我國第一場毛筆專場,地點——自古以來的文化重鎮杭州。
西泠擅長于對文化的深入梳理和細化,在文房清玩方面,也不斷細分并推出新專場,這一毛筆專場,多有明清文化名人之舊物,文化品位與工藝精湛融匯于一場而又各自彰顯,成為今后毛筆專場可仿效但不易跨越的標志性專場。
該場成交額259.62萬元,成交率近乎百分百,72件拍品只有一件流標。物品不算貴但勝在文化氣息濃厚、人文意趣馥郁。張之洞珍用款的翡翠管毛筆,筆桿以上等翡翠制成,長19.2厘米,其上淺浮雕靈芝蝙蝠,喻以福壽之意。筆端筆斗以象牙制成。筆斗處銘文“張之洞珍用”,成交13.44萬元。
清代徐三庚珍用款竹管毛筆,筆桿長20.5厘米。雖是以竹為材,不比翡翠象牙等貴重材質,但徐三庚(1826-1890)是清代著名書法篆刻家。他的篆、隸書法,取法《天發神讖碑》,風格獨具。初學陳鴻壽、趙之琛,四十歲后參以漢篆、漢印結體,頗見功力,風格飄逸,疏密有致,自成一家。其案頭舊物,引人古思,成交價近3萬元。
系出名門香港佳士得“千文萬華——李氏家族重要漆器珍藏”第二部分專場
2008年香港佳士得舉辦“千文萬華——李氏家族重要漆器珍藏”第一部分專拍,推出34件拍品,總成交達9302.4萬港元,而且還創下了中國漆器拍賣的多項世界紀錄,成為漆器拍品拍賣的里程碑。在獲得如此佳績后,2009年秋拍香港佳士得推出“千文萬華——李氏家族重要漆器珍藏”第二部分專拍。這些能與博物館館藏媲美的漆器珍藏均是著名的漆器藏家李經澤父子耗盡30載心血旁搜遠紹所得。它們展現出李氏父子對漆器的熱愛及其專業、獨到的藝術品味,而且這些藏品多曾展覽并出版著錄,堪稱是世上最有價值的私人收藏之一。
與其它廣為收藏的類別相比,漆器收藏市場才剛剛興起,第二部分專拍的漆器珍品估價由6萬港元至2000萬港元不等,以饕不同藏家所求。能讓藏家以合理的價錢投得博物館等級的珍寶是這場拍賣最大的吸引點,難怪該專場早在拍前就受到了全球藏家們的矚目與渴求。在拍場上藏家們的激烈競投更是此起彼伏,其中還不乏諸多西方資深藏家的熱烈追捧。第二部分專場推出37件由宋至明朝的絕妙漆器珍品,專場成交率達87%,最終成交也達9003.875萬港元。而在此次專拍中,又有兩件拍品創下了拍賣的世界紀錄,一件是創下剔紅漆盤世界拍賣紀錄的,曾為菲格斯爵士舊藏的明洪武剔紅游歸圖倭角方盤,該盤以2530萬港元成交:另一件是創嵌螺鈿漆器世界拍賣紀錄的元黑漆嵌螺鈿群仙宴樂圖八方蓋盒,該盒以2082萬港元成交。
別致獻禮北京誠軒春拍新文學名作名家插圖原稿專題
北京誠軒09春拍推出“新文學名作名家插圖原稿”專題,
批曾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影響深遠的連環畫和插圖原稿大規模亮相,包括有程十發的《亞碧與山羅》、《儒林外史·西湖茶室》,賀友直的《火種》、《義和拳》,華三川的《上海的早晨》,楊之光的《南行記·野貓子》,丁聰的《駱駝祥子》等20多位藝術家創作的連環畫和插圖作品原稿。
伴書籍而生的插圖藝術,是造型藝術中最為大眾化的形式之一。對于插圖的作用,魯迅有精辟的見解:“書籍的插圖,原意是在裝飾書籍,增加讀者的興趣的,但那力量,能補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也是種宣傳畫。”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非常重視文藝書籍及插圖的宣傳教育功能,文學書籍大都配以插圖,令插圖藝術呈現出繁榮的面貌。新中國成立60載,有一個現象是中國特有的·太部分后來功成名就的畫家都曾經或多或少從事過連環畫和插圖的創作,如程十發、葉淺予、華三川、黃永玉、劉旦宅、戴敦邦、楊之光、趙宏本、錢笑呆、賀友直等等。連環畫和插圖,作為新中國種類繁多的藝術中傳播效應最好的兩種,其對于美術史的貢獻理應受到特別的關注。但是,在那些試圖對新中國的藝術進行全面總結的歷史著作中,連環畫和插圖的缺席或分量不足顯而易見。
連環畫和插圖的熱潮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戛然而止,但是依然有許多人在內心深處,始終保持著一份對連環畫和插圖的特殊迷戀,該“新文學名作名家插圖原稿”專題受到很多曾經經歷過那段特殊年代藏家的歡迎,成交率達到100%,編號為0729的程十發1958年作《儒林外史·西湖茶室》插圖原稿以151,200元成為該專題單幅成交價最高的作品。與眾多拍賣行紛紛推出“紅光亮”的紅色經典相比,誠軒推出的這批“新文學名作名家插圖原稿”專題成為一份獨具特色、清雅別致的60周年國慶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