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雖然把獅子視為百獸之王,但是在中國古代,百獸之王卻是老虎。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把老虎看成是神秘而不可侵犯的動物,對其是畏懼三分。人們一提到老虎就會臉色大變,一看到老虎,就可能嚇得魂飛魄散。老虎可以說是威猛、勇敢、危險和爭斗的化身。
在中國,“虎”字包括兩部分:詞根“虎”代表虎的斑紋,“兒”在下面,是人的意思,暗指虎仔暴跳時能用后腳直立,像人類的直立一樣。根據古代占星家的說法,大熊座的“樞”星變形產生虎,它是四腳動物之最,代表大自然的陽性,是“山獸之王”,又叫“獸中之王”,“王”字也可以追溯到虎額頭上的斑紋。
人們稱老虎是百獸之王,它真實的和人們邋想的本領使它成為許多比喻的素材,這是其他動物無法相比的。它是專橫、威嚴和嚴厲的象征,又被人們當作士兵勇猛的榜樣,它的出現或吼叫又是危險和恐怖的同義詞。虎的威力被逐步夸大,以至于具有其他任何東西都無法超越的兇猛特征。虎被描繪在許多古代青銅器和陶器上,常見的有嘴里銜著一個圓環的虎頭裝飾。虎象征著軍隊的威力,是魔鬼特別害十自的,因此也被畫在墻上,以嚇走房屋廟宇附近的惡魔。出于相同的原因,虎頭常被繡在幼童的鞋子上。有時虎也代表財神,在老虎最多的河內和滿洲地區,人們還以虎為神朝拜。中國古代士兵有時穿上仿制的有尾巴的完整虎皮,他們祈望吶喊進攻時,他們的吶喊聲能像真正的虎嘯一樣嚇退敵人。以前,為了威懾敵人,虎頭也被畫在士兵的盾牌上、堡壘瞭望孔的木蓋上、緝私船的船頭上,虎頭還被繡在朝服上,作為武將級別的徽章。在詞匯方面,“虎”已經成為詞根之一,和“虎”在一起組成的詞描述了虎相關的一些特征。
虎是山中之君、百獸之王,人們愛虎而畏虎。因此人們也將虎視為兇猛、殘暴的動物,民間有不少打虎的傳說,出現了不少獵虎、打虎、射虎的猛將與壯士,從漢代射虎入石的李廣虎將,到黑旋風李逵為救母而殺虎、行者武松于景陽岡打虎等等不一而足。造成古籍損壞的原因一般來說,分內在和外在原因,內在原因比如用紙的優劣,竹紙和清末民國石印本常用的有光紙,都易于脆黃。這些是先天性的,它使古籍更易于殘損。而外在原因則有光照。溫度、濕度、有害氣體、灰塵、蟲蛀等;還有人為的因素,如汗漬、油污和翻閱較多而造成書口開裂等。光的照射會使古籍變脆,同時,字跡在光氧化作用下也會褪色,故不宜曝曬。而電燈、日光燈也會對古籍有損,瓦數越大,對書的破壞也越大。故盡量要減少拍照次數,也盡可能不用靜電復印機復印。古籍的防蟲很重要,有一種說法是,常常翻閱的古籍不生蟲,也就是“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意思。樟腦球是較常用的防蟲品,有條件的還可以訂做樟木書箱,防蟲且吉雅。此外,很多圖書館和古籍書店也采用盛產于廣西的天然香料植物靈香草進行藏書驅蟲防蟲,以避免長期采用化學藥物對藏書和人體造成傷害。平時翻閱古籍,注意手要清潔,不要有水或油污。在拿過食物后,不要未洗手就拿古籍,以免沾上有味的東西惹來蟲蟻。放有古籍的書桌,不宜放置茶壺和水杯等,以免不小心撞倒水濕了古籍。此外,如果一邊閱覽古籍,一邊要抄錄的話,最好只用鉛筆,因為鋼筆、圓珠筆、毛筆等都可能不小心筆嘴沾到書籍而造成墨漬。這也是圖書館里讀者在閱覽室借閱古籍時,只能用鉛筆抄錄的原因。對于已損壞的古籍,最好不要隨意修補,因為古籍的修復是一項技術含量較高又極為復雜的專門技術。古訓是“不遇良工,寧存故物”的原則,一定要交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來修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