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子這樣的小物事有著自然質樸而又內涵豐富的品質,這也讓它得以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一直有著清雅的口碑
翻看周作人的書,看到《瓜豆集》這樣的書名還是覺得好,所謂得來全不費功夫。《瓜豆集》中有一篇寫“結緣豆”,引《燕京歲時記》里的記述,說以前四月八日佛誕日的時候,好善者邊念佛邊拈豆,念畢將豆煮熟,散給眾人,叫“舍緣豆”。這又來自《日下舊聞考》,京師僧人念佛號以豆記數,念到佛誕日,以些許鹽煮之,然后邀人于路請食之以為結緣。幸而有了豆們提供的豐富植物蛋白,吃素才能夠成為一種可能。并且,“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也成了佛教教義最樸素明白的一種解說,深入中國人的潛意識。——佛教中近人情的素樸的東西,皆在這些地方。拈花微笑,拈豆結緣,平常隨便而又意味深長。
每個人生命的瓷壇里,都應該有些豆子的靈動吧。周作人寫了豆,聞一多寫了豆,魯迅筆下也有令人難忘的豆:《孔已己》中的茴香豆,《社戲》中的羅漢豆——都代表著中國鄉鎮生活最普通而又最令人難忘的場景,遠離故鄉的時候念茲在茲卻最容易是豆子這樣的小物事。
其實豆的自然質樸而又內涵豐富的品質,讓它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一直有清雅的口碑。清代的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聲音之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為其漸近自然。吾為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亦其漸近自然也。”豆屬于蔬菜,故田園詩人陶淵明采菊之外,也種豆:“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啊,中國古典文人的田園。貴公子曹植七步成句,也是以豆喻事:“煮豆燃豆萁,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豆類的三大家族是大豆、菜豆和蠶豆,其中大豆作為五谷中的一員,是中國最古的原產作物之一。《詩經》《豳風》《七月》有:“七月烹葵及菽。”《小雅》《小宛》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這里面的“菽”就是指大豆。宋代朱熹注曰:“菽,豆也。”清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更詳細地引證說:“戰國策張儀說韓王曰:五谷所生,非麥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姚宏注曰:史記作飯菽而麥,下文亦作菽。古語但稱菽,漢以后方謂之豆。”據說大豆公元1世紀前后入西方,像“茶”一樣,西方各種語言里大豆的發音,都是從中國來的——比如英文中的soy,一聽就知道跟“菽”的關系。
在那肉制品不好儲存的年代,行軍打仗出門遠行,豆子易儲易攜,都是最佳選擇。中世紀肉難得而豆易得,豆子在西方成為“窮人的食品”。可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高血壓心臟病在西方的流行又讓人重新熱愛起豆子。今天的營養學家們無不苦口婆心地宣傳吃豆子的好處,這也是豆子又成了飲食中一要角的緣由。豆子屬于蔬菜,可是蛋白含量奇高,而磨成粉又能當糧食吃,從這方面來說,誰能跟它匹敵?
大豆之外,原產中國的豆類之一還有綠小豆,發展出的食品如綠豆粥、綠豆糕、綠豆飯、豆芽菜、粉絲粉皮等等,也是拉住一個中國人他就不會不知道。有人說綠豆產于印度,可是《齊民要術》中已經有綠豆記載的年代,印度古梵文中卻找不到蹤影。另外,印度語里指豆的dal那個詞跟我們的豆的發音怎么那么近?不過無論如何,印度人吃豆也有漫長的歷史,吃法也跟中國不是一個路數。dal不僅指豆,還指豆湯。
至于我們今天也很熟悉的蠶豆菜豆,就都屬于“胡豆”一類性質,是從西方傳入中國的,不過是很早遠前的事情了,早已“本土化”;菜豆來自新大陸,16世紀西班牙征服者把它帶回歐洲,并且隨現代歐洲文明的崛起而進入全世界豆食者的餐桌;蠶豆的發源地是里海以南和非洲北部,據傳是從西南川縝一帶進入中國,最先見于北宋宋祁的《益部方物略記》(1057年),叫做“佛豆”。現在四川仍稱為胡豆,發音和佛豆極相像。當然,這也就是魯迅寫過的羅漢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