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資源的全力保駕護航之下,盡管央企短期內有可能做大,但溫室里的花朵并不能培養出國際競爭力
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日前表示, 2010年,中央企業數量還將進一步精簡至80—100家。無疑,“重組”將成為2010年央企改革最熱門的話題。
事實上,央企縮編目標的提出并非一時心血來潮,而是一個有條不紊推進實施的國家戰略布局:早在五年前,國資委就已明確提出了央企到2010年數量減半的目標;此外,2010年還是十五屆四中全會提出“國有企業建立比較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的最后期限,而目前131家央企中已建立規范董事會試點的僅有24家。
就央企重組這一話題,人們最關注的兩個方面是:第一,央企將以何種方式實現這種縮編?第二,絕對數量的減少是否就等同于央企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從精簡方式來看,存在三種可能:根據國資委較早前的說法,減少的原則之一是業務相近的央企進行重組合并;而根據國資委領導最近的說法,對長期虧損企業,要下定決心予以關閉,以消除虧損源;還有一種傳聞是,國資委正在籌備的資產管理公司“中投二號”將會成為重組的關鍵,一大批規模較小、資產較差的央企都會被放到這個公司里面。
顯然,這是三種完全不同的重組路徑。如果依據的是第一種辦法,其結果是央企只能在規模上越來越膨脹,攤子越鋪越大而已,而在企業核心競爭力方面不會有顯著提高改善,重復走“做大但不能做強”的老路。它還將導致帶來兩個弊端:拖累優質央企的發展,使之被迫消化過多的冗員和落后生產能力;央企相互之間的拆分重組,肥水不流外人田,還可能在國內一些行業形成更加嚴重的壟斷格局。
而后兩種思路,即讓3—50家央企集體破產或全部放在“中投二號”這個大籃子里不具備完全的可操作性,因為這畢竟涉及到數十家涉及不同行業的國字號巨型企業,企業員工下崗、分流、重新安排就業及國有資源的優化整合都構成一系列難題。
因此,更有可能的是,三種思路結合起來:經營狀況最差的少數央企宣布破產,一部分經營較差但資產仍有投資前景的央企放入“中投二號”,而數目更多、具有一定競爭力的央企恐怕還需要就近接受合并。
當然,從精簡效果來看,在甩掉一些最差的隊員后,央企隊伍的整體戰斗力的確有可能提升一個臺階,特別是在某些關鍵行業對國內市場的控制力也將大大增加。但如果要在短短一年內實現國資委2006年提出的“到2010年,讓50家央企加入到全球500強企業行列”恐怕還有不少困難。目前,勉強躋身《財富》全球500強的央企不過24家;更為重要的是,從競爭力來說,央企與國際企業還有不小的差距。
拿2009年的數據來說,世界企業500強營業收入為25.18萬億美元,美國500強企業營業收入為10.69萬億美元,而中國企業500強營業收入總額僅為3.68萬億美元,相當于世界企業500強的14.62%和美國企業500強的34.42%。
此外,除名義營收和市場占有率之外,更重要的還要看人均盈利能力,因為這是反映技術先進程度和企業管理水平的最佳尺度。例如,2008年中石油、中移動和工行三家中資企業躋身全球十大“最賺錢企業”之列,而2009年5月中石油更是力壓??松梨诔蔀椤叭虻谝皇兄倒尽薄2贿^,這種表面上的光鮮卻是靠低效率的人海戰術堆砌出來的。須知,??松梨诘娜騿T工不過8.6萬人,而中石油的員工卻高達160萬人。個中差距,不言而喻。
在政策資源的全力保駕護航之下,央企短期內有可能做大,只有當央企有勇氣甩開政府的拐杖走出去,在國際市場上與全球頂級企業一較高下時,才算真正的強大了。但這種飛躍絕不會自動從天而降,央企和其他國字號企業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先與國內民營企業在一個平等競爭的環境下學會競爭合作,在鍛煉中實現自身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