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國內A股市場尚不成熟,國際跨國公司的融資規模巨大,容易形成對國內公司融資需求的擠出效應,此外,上市公司監管方面的顯著差異等,決定了創設國際板還需要相當長的路要走
從世界各國資本市場做大做強的歷史經驗來看,吸引優質外國企業到本國交易所發行上市也是普遍做法,建設國際板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但從我國的現實條件來看,開啟國際板的時機還未成熟,啟動國際板還需循序漸進。
A股市場稚氣未脫
A股市場的不成熟是妨礙國際板推出的重要因素。目前,A股市場不成熟已是共識,與成熟市場相比,A股市場最大的特點就是“三高”:首發價格高、二級市場價位高、市盈率高。以2009年IPO重啟后的新股發行為例,新股發行的攤薄市盈率平均在46.55倍,寶德股份、日海通訊的發行市盈率更是達到了81.67倍和74.22倍。如此之高的發行市盈率之上,二級市場更加瘋狂,2009年前11個月發行的76只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漲幅達到了80.46%。在如此瘋狂的市場中,投機的成分已遠遠超過投資的成分,資本市場的投資功能難以發揮。
不僅如此,A股市場還存在一些制度上的缺陷,雖然目前股權分置改革已經基本完成,但“大小非、大小限”問題并未根本解決,每逢一家公司IPO便會帶來新的“大小非,大小限”,這會嚴重影響股票市場的供求平衡,為“三高”推波助瀾。
顯然,在這樣不成熟的市場中,以高市盈率發行新股只會降低股票的投資價值,放大股票的投資風險。在這樣的環境下開啟國際板,難免會使其淪為外企的“圈錢板”。
恐將引發擠出效應
中國股票市場最主要的功能是解決本國企業的融資問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但與發達經濟體相比,境內股市的融資功能還很落后。目前,我國直接融資量占融資總量的比率在10%至15%之間,而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均在50%至80%之間。一邊是流動性相對過剩,資金找不到出路,而另一邊則是企業資金匱乏,嗷嗷待哺。可見,我國股票市場的融資功能亟待提高。
然而,開啟國際板并不能幫助我國解決股票市場融資功能弱的問題,相反,國外公司的到來在某種程度上還會對我國企業融資產生擠出效應。通常,能夠登陸國際板的跨國集團企業,上市融資規模至少在10億美元以上,像微軟、殼牌石油等幾千億美元市值的公司,動輒就募集走資金幾百億人民幣。這樣的規模能夠同時滿足國內數十家企業上市融資,甚至數百家中小企業在創業板、中小板上市。
因此,在目前我國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并不暢通的情況下,開啟國際板顯得不合時宜。特別是在創業板開啟還未穩定、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初現曙光之時,開啟國際板應該更加謹慎。
國際化差異帶來監管難題
目前,我國股票市場在公司治理結構要求、信息披露要求和會計準則方面均與國外有著較大差別。
在公司治理結構方面,國內上市公司要求強制設立監事會,而英美法系等實行公司單行監督機構的國家,公司沒有設立監事會的傳統。此外,《上市公司治理準則》還要求國內上市公司董事會設立戰略委員會、審計委員會、提名委員會以及薪酬委員會四個委員會,而境外各證券交易所對上市公司設立的董事會委員會的要求均低于我國標準。
在會計準則方面,我國公認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之間的接軌程度并不高,而不同的會計準則必然會對企業經營業績造成影響。
可以預見,上述這些差異性必將給我國國際板的監管工作帶來難以預料的困難,在我國目前監管水平還不夠高、配套法律法規還不健全的情況下,推出國際板還需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