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三洋的重組與收購中,高盛等三家投資銀行無疑是導演,而通用、海爾、三井物產(chǎn)、京瓷等更像接受導演安排的配角,松下和三洋則分別代表了男女主人公
2007年由日本著名作家真山仁的小說《禿鷲》改編的電視劇在日本獲得很高的收視率。被稱作“禿鷲”的基金公司是吃腐尸的猛禽,還是作為醫(yī)生的手術刀,清理企業(yè)的腐肉,提高企業(yè)的運轉效率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書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圍繞大空電器的收購展開,貪婪與道德,利益與情感交織在一起,讓人感受到了商戰(zhàn)的魅力和翻云覆雨的手段,也感受了強者的冷酷與弱者的無助。
在現(xiàn)實中也有一家著名企業(yè)的經(jīng)歷與《禿鷲》書中的大空電器相似,它就是曾經(jīng)帶給日本無限榮耀的三洋公司。2009年10月30日,中國商務部附條件地批準了松下公司收購全球最大的充電電池制造商三洋公司,隨后松下正式啟動了收購三洋的進程,三年來圍繞三洋的撲朔迷離的重組和收購終于告一段落。
禿鷲扮演拯救角色
經(jīng)過2001年的輝煌后,從2002年到2004年,三洋的利潤一直都未達到銷售收入的2%。2004年更是曝出了15.6億美元的巨額虧損。2005年上半財年三洋再次虧損12億美元后,宣布重組自救。
三洋總裁兼首席運營官、公司創(chuàng)辦人井植歲男之孫井植敏雅把公司業(yè)績惡化當作是愧對祖先的罪過。他在新聞發(fā)布會上說:“我們知道我們確實沒有退路了。我認為,如果讓情況繼續(xù)惡化就是最大的犯罪。這是我們最后的機會。”
2005年10月,美國通用電氣向三洋提出收購三洋電機信貸的計劃。當時,三洋正與日本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就此進行談判。然而,最后三洋電機信貸既沒有落入GE囊中,也沒有為三井所得,而是被美國高盛這只黃雀所捕獲。
2005年12月,三洋將其在三洋電機信貸公司的部分股權轉讓給高盛的一個全資子公司,從而使持股比例降到19.1%,后又進一步減至16.7%。2005年,高盛以330億日元獲得了三洋電機信貸42%的股權。
2006年3月,為應對財務狀況的惡化,三洋被迫向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大和證券SMBC公司和高盛定向增發(fā)優(yōu)先股。三洋最初只是希望三井住友投資,不料后者拉來了高盛。三洋共籌集了3000億日元(合25.64億美元)資金。作為交換,三井住友、大和證券SMBC和高盛共獲得了三洋60%的投票權,在三洋董事會的8名董事中,這三家公司派出的董事占了5名。
高盛集團的這些交易能順利完成,是因為它對三井住友金融集團的投資,而后者則是三洋的主銀行。同時,這三家金融機構之間的關系也極為密切。2003年1月,高盛接受三井住友銀行1500億日元的可兌換優(yōu)先股,從而持有三井住友銀行7%的股權;而早在1986年,住友銀行就以5億美元獲得了高盛12.5%的股份。另外,大和證券SMBC本身就是三井住友銀行與大和證券集團合資組建的日本第二大投資銀行,當時二者分別持股40%和60%。
早在2006年1月,就在三洋決定增發(fā)前,井植家族幻想作為主銀行的三井住友銀行能夠說服高盛堅持中期投資,以支持三洋的重組,但這只是一廂情愿。身為三洋總裁的井植敏雅極力反對肢解三洋,但由于董事會控制在三井住友、大和證券和高盛這三大投資者手上,反抗最終歸于徒勞。井植家族遷怒于三井住友,認為自己受騙,然而為時已晚。2006年3月底,井植父子雙雙被“逐出”三洋,該家族對三洋60年的控制就此告終。
肢解還是刮骨療傷?
在這次通過增發(fā)股份向三洋注資的過程中,高盛出資11億美元,這也是高盛在日本單筆數(shù)額最大的投資。接著,大和證券與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共同向三洋注資14億美元。在三大金融巨頭入主三洋后的一年多時間里,三洋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幾乎所有的業(yè)務部門都陷入了風雨飄搖之中,可能被出售的不僅包括半導體等虧損業(yè)務,也包括數(shù)碼相機和手機這樣的核心業(yè)務,甚至還有三洋贏利能力最強的電池業(yè)務。
最早被外資基金動手術的部分是三洋的金融部門,2007年3月23日通用電氣公司向高盛控股的三洋電機信貸發(fā)出全面收購要約,涉及金額高達1350億日元(合11.4億美元)。GE在日本從事消費者金融、出租及住宅貸款等各種金融業(yè)務。將三洋電機信貸收歸旗下,其目的在于擴大家電產(chǎn)品分期付款銷售以及出租部門的業(yè)務規(guī)模。
2007年6月海爾并購三洋旗下最大的冰箱廠,三洋因此退出冰箱生產(chǎn)。收購三洋年產(chǎn)能約100萬臺的工廠后,海爾除獲得為三洋代工三洋品牌冰箱外,還能以泰國工廠為橋頭堡,大舉進軍東南亞市場。海爾在冰箱市場的實力由此被外界視為將進一步提升。
2007年8月31日,三井物產(chǎn)的子公司Telepark收購三洋子公司Telecom三洋的全部股權,從而接管三洋電機的手機銷售業(yè)務。收購Telecom三洋后,Telepark公司的銷量超過三菱商事與住友商事合資的MS Communications(銷量370萬部),排名躍居日本手機市場銷售量第1位。
此后不到一個月,三洋又宣布,該公司就出售手機制造業(yè)務與京瓷公司基本達成協(xié)議,徹底退出手機業(yè)務。京瓷公司于2008年1月中旬以3.75億美元的價格正式收購收購三洋手機業(yè)務,從而成為全球第六大手機廠商。由于美國第三大移動通信運營商Sprint Nextel是三洋的主要客戶,京瓷希望通過這一交易改善其一直處于困境的美國業(yè)務。
至此三洋放棄了曾經(jīng)帶給自己輝煌的白色家電和半導體業(yè)務,轉向太陽能電池、新型充電器等產(chǎn)品的研發(fā)生產(chǎn)上,實際上變成了一家“新能源”開發(fā)公司。2009年11月松下宣布收購三洋,最終確定了三洋的歸屬,這一次收購使松下不僅在太陽能電池領域消滅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同時也讓松下在新能源研發(fā)上成為了日本乃至全球的老大。
導演與演員
這幾年投資銀行在中國大放異彩,許多公司和品牌后面會發(fā)現(xiàn)投行身影。新橋入主深發(fā)展、凱雷收購太平洋保險、高盛拿下雙匯、華平控股哈藥、TPG和麥格理角力電盈收購戰(zhàn)……如果說新聞聚光燈下的公司是市場舞臺上的許多演員,那么投行則是導演。
在三洋的重組與收購中,高盛等三家投行無疑是導演,而通用、海爾、三井物產(chǎn)、京瓷等更像接受導演安排的配角,松下和三洋則分別代表了男女主人公。雖說最后三洋“嫁入”松下,取得了一個多方都滿意的“大團圓”結局,但絲毫掩蓋不了導演海賺銀兩的事實。
高盛、三井住友金融集團與大和證券SMBC公司共向三洋投入了25.64億美元的資金,而松下2008年宣布收購三洋時公布的交易額達到了90億美元。高盛投資三洋電機信貸的資金為330億日元(獲取42%的股份),而2007年通用要約收購的資金高達1350億日元。除此之外,三洋被拆分出售的業(yè)務也獲利頗多。如果不是金融危機的到來,也許三洋還將進一步被拆分出售,畢竟零售總比批發(fā)賺錢。
高盛等“禿鷲”到底是天使還是魔鬼?一方面他們讓三洋找到了出路,另一方他們又冷酷無情地進行著裁員和重組。有人會問為什么與三洋關系密切的松下不在三洋危機爆發(fā)時出手相助,而要把主動權交給高盛?最主要的原因也許在于松下做不了肢解三洋的手術,也當不了冷酷無情的“惡人”,多花一點錢演一個拯救者的角色或許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