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進國際板建設方向是對的,但目前的前提條件還不夠成熟,必要的前期準備還不夠充分
目前關于上證所國際板的推出時機,討論的很多,但主要集中在盡快建與緩建慎建兩種看法。筆者更贊同后一種觀點。
雖然上海推進國際板建設方向是對的,但目前的前提條件還不夠成熟,必要的前期準備還不夠充分,特別是證券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還不完善,監管體系和監管力量還比較薄弱,服務國內企業的融資需求相距甚遠。因此,國際板的推出應該循序漸進,穩步推進,在目前仍未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下,更應小心謹慎,緩行為宜。
證券市場基礎制度建設相對薄弱
證券市場制度是保證市場交易產品有效定價機制的形成,同時又是保證市場交易主體公平公正交易的基礎性制度。目前我國的證券市場在基礎制度上總體來看是存在錯位,即行政干預多、市場化手段相對薄弱。主要體現在:一是新股發行實行核準制,不夠市場化;二是發行定價機制需要進一步市場化;三是我國股票市場至今缺乏做空機制,市場價格發現功能未充分發揮,降低了市場運行的有效性和穩定性;四是信息披露機制建設遠未趕上市場本身的發展;五是證券市場淘汰機制尚未真正形成;六是投資人利益保護等基本制度建設上有待進一步強化。
監管和服務水平需要提高
證券市場監管和服務的核心任務是保護投資者利益。推出國際板需要國際化的監管與國際化的服務水平。但中國證券市場上,上市公司圈錢、信息披露失真、內幕交易、操縱市場、欺詐行為等損害投資人利益的現象屢見不鮮。這反映出國內證券監管和服務的法律制度建設、治理結構、市場監管和服務水平等差距不但無法滿足國內快速發展的市場要求,與成熟的國際化交易所相比更是相去甚遠。
在監管和服務上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為:一是多頭監管;二是監管越位,行政職能代替市場職能的領域過多;三是監管缺位,監管部門不作為,不能在投資人的利益受到掠奪的情況下扮演投資人利益的守護神;四是監管標準不一,整體監管構架并不完善;五是監管隊伍的監管和服務能力需要提升。如果連當前國內企業上市的市場監管和服務都不能有一份及格的答卷,如何能讓投資者相信管理層能夠監管好境外的企業,如何能保證為中國未來建設一個健康的國際板呢?
需要進一步滿足國內企業的融資需求
融資是證券市場的主要功能。中國境內的證券市場第一功能是為境內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目前境內企業與國際大企業相比,無論從規模上還是發展階段上都處于發展期,資本實力相對較小,特別需要資本市場的支持。初步計算,境內符合上市條件并有上市期望的企業數以萬家,等待排隊上市的企業也在數千家以上。但由于市場融資環境所限,加上市場承受能力不高,證券發行市場時開時停,融資功能遠遠落后于企業的預期。許多企業已經苦苦等待上市多年,卻一直處于候選待命的狀態。在受到金融危機沖擊的當前,國內公司對融資的需要比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因此,有限的融資資源,應優先滿足國內公司的融資需要,還是滿足國際大公司的融資需要?這是不言而喻的。
部分技術問題尚待解決
目前還有許多技術問題、難點需要解決。一是人民幣資本項目未實現自由兌換,開放國際板,相當于變相地放開了外匯管制,要考慮可能會加劇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將對我國金融秩序、市場安全以及實體經濟的發展造成沖擊。二是目前國內股價普遍高于海外市場,可能導致更多的人民幣資產流失。三是募集資金的使用管理,是用于境內項目的投資,還是可用于境外投資?四是股票發行制度,是實行實質審核的核準制,還是實行形式審核的登記注冊制等。這些技術問題的解決進度都制約著國際板的開通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