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美日德三國的企業治理機制被認為是西方世界三種主要的治理機制。但是隨著日本經濟從20世紀90年代后進入相對的衰退,日本型企業治理機制開始受到質疑。在革新派的推動下,針對企業治理機制的改革構成了日本企業改革的主要部分。正如本書中文版序言——《獻給日本型資本主義的悼詞》所點明的那樣,治理機制的變化將動搖傳統的日本型市場經濟的基礎。
本書作者羅納德#12539;道爾是英美日三國的院士,也是英語世界中最著名的日本企業專家。作者從企業治理機制的典型案例入手,詳細分析了近年來日本企業治理機制改革的進展和推動這些改革出現的社會原因,并對改革的實際效果進行了冷靜的分析。考慮到我國正在進行的企業治理機制改革也是以美國型為樣板這一事實,日本企業所進行的同類試驗對我國各界無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與主流的論調不同,道爾對簡單地套用美國型企業治理機制持強烈的批判態度。這一價值判斷建立在本書作者關于企業存在的根本目的的理解之上。一般來說,企業存在的根本目的被認為是利潤(或股東收益)最大化,而包括本書作者在內的一批研究者認為企業存在的根本目的在于附加價值最大化。如果說利潤反映的是股東收益的話,那么附加價值所反映的則是社會的收益。如果企業存在的根本目的是附加價值最大化,那么企業治理機制當然就不一定非美國式的股東主權型不可。以這樣的認識為基礎,道爾將傳統的日本企業定位為“準共同體企業”,并對這樣的企業在全球化時代如何改革治理機制進行了具體的設計。
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后,本書作者的獨特視角值得重視。但是筆者認為,在哪種企業治理機制更優的問題上,美國模式的擁護者和道爾可能犯了一個同樣的錯誤。具體而言,兩者都過于強調組織形態的意義而忽視了技術變化的影響。實際上,任何組織形態或制度安排都只能在特定的技術形態之下發揮作用。日本經濟的低迷與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數字化和模塊化為代表的技術革新有重要關系。在這樣的參照系之下,我們可以發現近十年來美日企業競爭力的變遷其實主要發生在部分模塊化產業。在這個意義上說,在企業治理機制問題上可能不存在適用于所有產業的最優模式。即使存在最優的企業治理機制,這種機制可能也是復數的,即因產業的技術特征不同而不同。
《出海: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戰略》
作者:郄永忠
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年1月
翻閱它的理由:中國企業如何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中國企業的國際化之路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模式?本書回顧了中國企業“出海”戰略形成的歷史背景,梳理了其發展脈絡,并通過詳實的“出海”案例,詳細解析了“出海”的路徑抉擇,詮釋了適應中國企業國際化市場戰略的八種模式,從而為實施“出海” 戰略的中國企業提供了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經營思路,對意欲走出國門開展對外投資的企業具有很重要的啟示作用。本書中的全部案例都是基于作者對企業的實際深入調研撰寫而成的。
《后資本主義社會》
作者:【美】德魯克
譯者:傅振
東方出版社2009年8月
翻閱它的理由:本書對當前世界正在發生的主要變化進行了透徹與深刻的分析,展現了這些變化將如何影響社會、經濟、企業和政治。同時,這些分析也解釋了如何從一個基于資本、土地和勞動力的社會,轉向一個以知識作為主要資源、以組織作為基本結構的社會。作者認為,往后一二十年內,一定會有新的“經濟奇跡”出現,貧窮落后的第三世界很可能短期內就會成為經濟強權,其變動甚至比過去40年還大。對比當前的世界經濟現實,此種論斷有著非常前瞻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