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棟虹
作者為中國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全球企業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要重視企業家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提升企業家的地位,要把以企業家成長、企業家精神發展為導向的產業制度、企業制度、信譽制度和對企業的服務制度建立起來
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是指企業家在所處的社會、經濟體制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壓力下養成的心理狀態、價值觀念和精神素質。在中國中西部地區,企業家精神被廣泛提及并受到重視,它指向企業家精神在中西部地區的現狀與特點,包括與東部企業家的差異和距離。
激活中國中西部地區企業家精神,對中西部地區的企業家來說是個重新被喚醒的過程,是中西部地區乃至整個中國發展布局中的關鍵籌碼。因為在中西部社會發展中,我們總是感覺缺少一個本應該活躍的身影——企業家,這與中西部地區企業家精神的缺失現狀有很大關系。
一談起中國的中西部地區,尤其是西部地區,人們總是提及自然條件如水資源條件的限制。實證比較發現,企業家精神甚至同自然條件的優劣程度成反比:自然條件愈是豐裕,企業家精神卻愈弱;而自然條件愈是惡劣,企業家精神愈是旺盛。與中國的東部地區比較起來,中西部地區恰恰是資源豐裕的地區,恰恰在資源豐裕的背景下,中國中西部地區的企業家精神卻顯得十分疲弱。
為什么企業家精神會與自然資源條件反相關呢?原因在于企業家精神起始于危機意識。資源的豐裕容易導致人們危機意識的薄弱。
中國中西部地區歷史上其實是有企業家精神傳統的,比如徽商、晉商,曾經引領中國歷史的發展,然而歷史上這些企業家精神的傳統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與創新。
國際公司包括來中國的跨國公司,公司治理上的核心是文化治理,即使是許多創業時間不長的新創企業,如Google、FaceBook等,也已經進入企業文化主導的發展階段。與此相比,中國東部地區的企業正從賣產品階段發展到尋求管理升級的階段,而中西部地區的企業還處在賣產品的初級階段:企業嚴重依賴產品與市場,產品市場一旦波動,企業一定隨之波動;本地產品市場一旦消亡,企業一定衰亡。對于中西部地區的企業,管理還是處在行政管理階段,科學管理與人本管理均談不上,而對所謂的企業文化更是具有陌生感——當深圳的華為制定《華為基本法》(1998年)十余年后,中西部的企業還處在行政管理的原始思維框架下,對暴力管理與控制性管理還習以為常。在中國中西部地區企業家的視野及理念里,除了產品、市場、銷售(有別于營銷)、競爭對手等,幾乎看不到領導思維、發展創意、企業文化、人力資本、企業家精神、社會價值等現代企業的核心要素。
企業家精神是企業文化的根。IBM文化就是其締造者托馬斯#12539;沃森(Thomas J. Watson)的文化,是托馬斯#12539;沃森要創立一個偉大企業的夢想的實現。什么是微軟文化?微軟文化就是其創始人比爾#12539;蓋茨的文化,是比爾#12539;蓋茨開創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軟件產業的精神與理念的體現。沒有企業家精神,企業文化一定是舶來的、虛置的,是沒有根的,也一定長不大的。
制度管理意義上的市場,是培育企業家精神的土壤。比較起來,為什么東部地區的企業家精神就相對活躍?因為東部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多了一些市場主導的成分,而中西部地區則依然是較完全的政府主導。所以應建立以大市場為主導的經濟與社會體制,盡量做“小政府、大社會”,保持市場的透明性、延續性和穩定性,使企業家有一個可預期的、理性的投資與創業環境。
其次,要提升企業家在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中的主體性。政府要充分認識到企業家精神和創業對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的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美國、以色列等國家能發展到今天,都是靠創業創造起來的 ;美國的國家信條就是“美國的事業是企業”,企業和企業家在美國的地位至高無上。因此,中國的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政府要重視企業家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提升企業家的地位,要把以企業家成長、企業家精神發展為導向的產業制度、企業制度、信譽制度和對企業的服務制度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