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rector 2009年12月
薪酬縮水已成定局
英國董事協會(IOD)2009年度董事獎項調查顯示,與去年相比,英國有近半數總裁工作時間加長,薪酬卻維持不變甚至下降。其中,44%的董事及高管面臨薪酬凍結的窘境,6%遭遇減薪,而另外半數得以加薪的高管,平均上漲幅度也只有3.2%。
經理層得到獎金分紅的人數更是屈指可數,而執行董事的“錢袋”鼓脹則因企業規模而異。年收入額達500萬-5000萬英鎊的中等企業,董事薪酬較之去年略高;年收入在5000萬-5億英鎊之間的大型企業,薪酬水平基本與去年持平;而眾多小型企業的董事則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獎金的縮水。
根據統計結果,小型企業執行董事的平均薪資為8萬英鎊,但獵頭顧問公司Park Brown International的總經理科奇蘭(Stuart Cochrane)表示,在石油天然氣板塊,這個數字還要往上攀一些,至少有10萬英鎊?!爸灰蛢r上漲,這個行業的薪酬待遇還是很可觀的?!?/p>
而電話營銷顧問公司Teleleads的執行總裁埃芬博格(Denise Effenberg)則更為關注男性董事與女性董事之間的薪酬差異。數據顯示,這一差距已由去年的17%降至15%?!安罹嗫s小很令人欣慰,因為根本就不應該存在男女薪酬差,我不接受任何以性別為借口的區別性薪酬?!?/p>
錢袋癟了并不代表精力省了,董事與高管天天都在和時間賽跑,爭分奪秒地在經濟海嘯中穩住企業的陣腳。調查顯示,約4成任職于小型企業的董事每周工作時間高達55小時(去年這一比例僅為26%),同樣,中等企業和大型企業也分別由去年的30%、32%上升至46%、50%。
而有很多企業隨之采取了相對更為靈活的工作時間制。Gyro:HSR廣告公司總裁格拉森(Glasson)解釋說,“只要條件允許,‘靈活’就意味著如果我愿意,我也可以在家辦公”。實際上,已有近五成的大型企業和超過八成的小型企業采用這種彈性工作時間制。
The Directors’ Bulletin 2009年11/12月
保護獨董的必要措施
出任中小企業(SMEs)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對于很多人來說是件費力不討好的事,可能致使個人資產面臨巨大的風險。一般認為,獨董應該動員公司為其購買董事及高管責任險(DO insurance)。這聽起來似乎毋庸置疑,但面對高額的保險成本,無論公司一方還是眾多董事與高管,都選擇了退避。其實,規避風險并非無路可走,我們為獨董提出以下建議:
建立訴訟風險規避機制。公司會否被起訴,這誰也無法預測,但若治理方法得當,就如同工廠里的消防灑水設備,可以幫助獨董有效降低風險,免受訴訟之災。內控嚴謹的公司自然不會受到諸如“授權行為不當”一類的審查,更不會出現股票期權倒簽(options backdating)的丑聞。
簽訂訴訟預賠償協議。該協議規定,公司有義務承擔獨董因遭受訴訟所致的法律開銷,它所涵蓋的領域要遠大于DO險單授予獨董的福利。獨董應該聘請外部法律顧問和保險經紀人,確保就職公司能為自身提供最大化保障。
爭取最高投保額度。在針對獨董的訴訟案中,證券集團訴訟(securities class action)所占比例最大,但多數情況下,雙方可以通過調停而非審判達成和解。DO險單的協商空間又很大,基于這兩點,公司會把保額壓至最低。獨董要做的就是委托律師密切追蹤公司的風險預測,爭取拿到最高限額的保費。
個人購買財產安全保險。這是一項針對董事與高管的個人財產保險計劃,目前正在醞釀生成中,旨在提供DO險單覆蓋區域外的風險保護。如果企業不能提供相應的保護措施,獨董可以選擇自己投保以規避風險。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針對獨董的證券集團訴訟案數量呈明顯下降趨勢?,F行的司法機制既然對獨董提出諸多規范要求,如懲處獨董失職或違背忠誠原則等,自然也會保護其免受非法訴訟的困擾。
Forbes 2009年12月28日
太陽能價格下跌在即
上個月,美國著名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SunPower公司被迫對外宣布,由于會計賬目失誤,共計1500萬美元的漏報成本及某些未經證實的條目,如今已衍生出4.18億美元的“天量”資產和債務。消息一出,公司股票立跌19個百分點,預計至少會引發過半數的股東訴訟。
媒體紛紛猜測,SunPower這一“意外”并非財務系統出錯。由于近期太陽能電池板行情下滑慘烈,各光伏太陽能企業很可能鋌而走險出此下策以保利潤。
2007年伊始,該公司的三家中國競爭對手——無錫尚德、常州天合光能與河北保定天威英利,一致將產品價格下調50%,而SunPower當時僅“吝嗇”地給出了28%的下調率。據今年最新數據統計,在美國最大的太陽能市場——加州,SunPower的市場份額已由去年的22%下滑至17%,相反,無錫尚德成了最大的贏家——市場份額飆升7個百分點(5%到12%)。SunPower面臨的形勢如此明顯——要么降價,要么沒生意做。
由于太陽能電池板的生產技術含量較低,許多新興的亞洲制造商紛紛參與競爭,并積極擴大產量,產品過剩導致全球價格下跌嚴重。對此,SunPower的新聞發言人布倫登(Julie Blunden)宣稱,“作為一家垂直一體化的太陽能企業,我們對價格下降早有預料,并且有能力控制好價格下調帶來的相關影響”。
紐約Hapoalim證券公司分析師約翰遜(Gordon Johnson)曾對太陽能行業的“假賬把戲”提出質疑,他表示,SunPower和First Solar(第一太陽能公司)等企業存在夸大電池板銷售價格的嫌疑,因為在過去的14個季度中(自2006年始),共有10個季度兩公司投入運營的現金流量遠遠滯后于凈利潤。這不禁令人懷疑:錢都到哪去了?
The Economist 2009年12月5日
迪拜夢魘揭幕企業歸屬亂象
隨著迪拜公司(Dubai Inc.)的破產,評論家們發現,竟然找不到合適的詞匯來定義迪拜世界(Dubai World)及其下屬公司的歸屬:國有控股、國助民營還是半國營?
放眼全球,越來越多隱藏在國有與私營之間的“灰色”企業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中國有成千上萬的企業與地方政府存在微妙聯系,俄羅斯也有大批“國有企業”以打壓性價格收購民營資產。以能源產業為例:全球前13位石油公司均被國有企業壟斷,它們不僅走出國門——馬來西亞石油(Petronas)與中石油(CNPC)的子公司遍及全球30個國家,更是大量吸收民間資本——挪威石油(Statoil)、印度石油與天然氣公司(ONGC)等均已公開上市。
雙重身份的好處從來不乏鼓吹者:這些企業可以靠關系獲得銀行低息貸款,再利用資金進行跨國拓展,然后反向運作將全球資源引為“國用”。然而,迪拜世界的噩夢驚醒了樂觀者的囈語,灰色身份帶來的雙重利益轉瞬化作劈向企業的“利斧”?!盎煅逼髽I與生俱來的組織架構混亂將其置于矛盾又復雜的壓力之下,以致內部運營模式模糊,企業行為不可預知。
商業公司染上國有色彩的另一弊端是容易卷入政治權利的紛爭,來自克里姆林宮的“聲音”左右著無數俄羅斯企業的戰略決策,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e)也是打著美國政府的旗號躲避監管機構的批評。
前不久,眾多西方國家政府紛紛示意要出售救助企業的股權,俄羅斯政府也表示“需要控制減緩國企的蔓延態勢”。希望他們不只是說說而已,實際上,國有與私營之間的界限越明顯,對雙方的利益就越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