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資本市場國際化的基礎條件充分具備的基礎上,國際板的開設才能吸引大量的國際著名公司來國內市場上市,并確保其在上市和交易過程中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避免其資本的大規模流進流出對國內市場帶來的不利影響
從決策層的表態和媒體以及學者的評論來看,國人對國際板的推出寄予了厚望,充滿了期待。但期待能否變為現實則取決于上海證券市場主板市場的環境。
紅籌企業回歸A股市場和部分國際著名企業來境內上市,無疑在量上有利于優化上市企業的整體分布結構,但在質上能否提升上市公司整體的治理水平和質量則難以定論。
依筆者的揣測,國際板的開設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和質量的邏輯前提是,隨著海外優質上市企業的增加,市場競爭機制將促使現有主板上市企業提高其公司治理水平和質量。然而,上市公司治理機制包括內部治理機制和外部治理機制兩個方面,外部治理機制僅僅是內部治理機制的補充。在股權結構、董事會治理、管理層激勵和內部監督等內部治理機制尚不完善的前提下,外部市場競爭的效果將會非常有限。因此,在當前主板市場上市企業治理水平和質量普遍不高、股權融資偏好和圈錢動機極強的情況下,僅靠引進幾家外資企業來國際板上市就能夠提升上市企業整體的治理水平和質量的愿望可能難以實現。相反,在主板市場現有的環境下,主板上市企業的融資行為很有可能使國際板上市企業產生追隨效應,放棄其原有的理性融資行為,追隨主板市場企業的融資偏好和圈錢行為。
國際板的推出對于豐富資本市場的投資品種、拓寬投資渠道均具有積極的意義。但能否就此認為,國際板的推出能緩解國內的流動性過剩,平抑市場投機,培育投資者的價值投資理念?問題并非如此簡單。暫且不談在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是否真的存在流動性過剩的問題。至少,造成當前我國流動性充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由于養老和醫療保險不足所導致的高儲蓄和過度依賴外需導致的外匯儲備激增等,其根本原因并不在資本市場。在此情況下,如果開設一個國際板,增加一些海外企業上市就能解決流動性過剩的問題,那么,流動性過剩也就不成為一個問題了。中國資本市場經歷了近20年的發展,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投資品種不斷增加,機構投資者的投資比例也不斷上升,但市場投機傾向并沒因此減弱,相反,在近幾年卻呈日益加劇之勢。這說明,中國資本市場上投資者的投機傾向和投資理念的形成有著更為深刻的背景和基礎性原因,并非僅僅只靠增加一些海外企業的股票上市就可以消除。
從世界各國資本市場國際化的進程來看,國外企業的上市并非資本市場國際化的決定因素。貨幣的自由兌換、良好的基礎設施和法律環境、完善的監管制度、高質量的上市企業以及高素質的投資者等因素才是資本市場國際化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在資本市場國際化的基礎條件充分具備的基礎上,國際板的開設才能吸引大量的國際著名公司來國內市場上市,并確保其在上市和交易過程中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避免其資本的大規模流進流出對國內市場帶來的不利影響。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的資本市場,如日本東京證券市場,其外資上市企業的數量非常有限,但并沒有對其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產生影響。因此,寄希望于引進一批海外企業來國際板上市就能夠將上海證券市場建成國際資本市場恐怕不太現實。
國際板的推出確實能給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帶來許多積極的影響因素,但這些因素的影響效果最終取決于我國證券市場的基礎性條件。若在制度建設、交易者素質和水平、市場環境等方面本身存在短板,海外企業上市的作用也將會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