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城市是有效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在分析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率先建設低碳城市基礎條件和優勢的基礎上,提出建設低碳城市的總體思路和深圳建設低碳城市的十大策略。
[關鍵詞]低碳經濟 低碳城市 策略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10)03-0077-04
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削減C02排放量,已成為21世紀全球必須面對和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城市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深圳建設低碳城市已具備一定基礎,進一步明確思路,制定策略,意義重大。
一、深圳率先建設低碳城市基礎條件的優勢
深圳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經濟社會持續高速發展,創造了世界城市發展史的奇跡,積累了豐厚的經濟和社會財富,形成了獨有的文化特質與環境。在經濟發展不斷創歷史新高的同時,深圳也面臨著人口、土地、資源和環境四個“難以為繼”的巨大壓力,發展低碳經濟,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能源危機追在眉睫。近年來,深圳已將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節能減排放在非常突出的戰略地位,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由“速度型”向“質量型”和“效益型”轉變的關鍵時期,深圳有條件和優勢在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城市和低碳社會方面繼續發揮“排頭兵”的作用。
1.經濟高速發展,能耗不斷降低,為建設低碳城市夯實了經濟基礎。深圳經濟總量一直保持快速發展勢頭,即使在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沖擊下,2009年全市生產總值仍達8201.23億元,比上年增長10.7%,高出全國、全省水平。經濟總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的第4位,集裝箱吞吐量連續6年位居全球集裝箱樞紐港第4位,外貿出口總額實現17連冠。地方財政規模穩居內地大中城市第3位。經濟快速發展,能源消費量不斷加大的同時,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能耗不斷降低,全市萬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0.59噸/標準煤,下降到2008年的0.544噸/標準煤,僅為全國平均能耗的49%,廣東省平均能耗的75%。
2.政策法規體系基本形成,為建設低碳城市保駕護航。深圳率先制定并頒布了《深圳經濟特區循環經濟促進條例》,之后相繼頒布實施了《深圳經濟特區建筑節能條例》、《深圳市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管理辦法(試行)》、《深圳市單位GDP能耗考核體系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法規文件。出臺了《深圳市節能中長期規劃》、《深圳新能源產業振興發展規劃(2009-2015)》、《深圳新能源產業振興發展政策》、《深圳市節能減排綜合性實施方案》等規劃政策,營造了良好的政策法規環境。
3.清潔能源利用量不斷增加,為建設低碳城市打下了優質能源基礎。近年來隨著LNG、核能、水電、垃圾焚燒發電等清潔能源的使用,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2007年,深圳一次能源消費中,石油消費占55.13%,煤炭占9.75%,比2005年分別下降8.57和2.65個百分點,在終端能源消費中,天然氣、電力等清潔能源比例占據半壁江山,達50.37%,與目前我國能源結構仍以煤炭為主(占70%)形成了鮮明的對比。2008年,以核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為代表的新能源裝機容量占全市總裝機容量的38%。不斷優化的能源結構為深圳率先建成低碳城市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4.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為建設低碳城市奠定了產業基礎。隨著深圳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以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高端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正在加速形成。三次產業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0.2:52.4:47.4調整為2009年的0.1:46.7:53.2。高新技術、現代金融、現代物流和文化四大支柱產業占GDP的比重達到60%以上。同時,推進強制淘汰制度,逐步淘汰落后工藝、技術和重污染企業,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高碳產業逐漸被低碳產業置換。
5.節能減排力度大,有力促進了低碳城市的發展。深圳開展了對工業、建筑、交通、政府公共機構、商業等重點領域的節能減排工作,將GDP能耗下降指標、污染物排放指標分解到各區政府、各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并分別簽著了責任書。引入合同能源管理(EMc)節能新機制、開展LNG分布式冷熱電聯供系統試點工作,加快推進cDM項目。目前,已有兩個CDM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其實施將分別減排二氧化碳260萬噸、470萬噸。通過實施《深圳市節能中長期規劃》,強力推進節能減排,s02和COD排放量分別下降9.3%和6.8%。
6.技術創新活躍,為低碳技術提供了良好的創新環境。深圳已形成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的官產學研緊密結合,具有鮮明特色的區域技術創新體系。2009年,全市發明專利授權量為8132件,比上年增長50.34%,連續4年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PCT國際專利申請3800多件,占全國總量的47.5%,連續6年蟬聯全國第一。深圳作為全國唯一的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頒布了《關于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見》、《深圳國家創新型城市總體規劃(2008—2015)》等一系列鼓勵自主創新的政策,為低碳技術研發提供了優越的創新環境。
二、深圳建設低碳城市的十大策略
深圳建設低碳城市要從眼前著手,結合中長期發展戰略,將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城市作為新形勢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超前認識,超前部署,超前投資,以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城市為契機,以低碳技術研發和低碳制度創新為突破口,以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為先導,以產業結構優化為基礎,超常規地大規模發展低碳經濟,特別是低碳技術,為全國向低碳經濟轉型做出應有的貢獻,把深圳打造成為低碳經濟先鋒城市。
1.完善政策法規,促進低碳城市建設。在已形成的推進循環經濟,促進節能減排的政策法規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法規體系。一是將低碳城市法規建設納入2010年市人大立法計劃,并繼續發揚“深圳速度”,采取超常規方式,加快制定《深圳經濟特區低碳經濟促進法》。二是梳理現有與之相關的法規文件,制定配套的具有法律效應和約束力的政策、規章等,形成層次清晰、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推動低碳城市建設的法規體系。三是將具有約束力的碳排放指標納入市、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并分解到各級政府、企業和相關部門,制定相應的統計、監測、考核辦法。
2.調整產業結構,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發展低碳產業是建設低碳城市的重要途徑。目前,深圳產業低碳化的空間還很大,應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大力發展創新金融、網絡信息、服務外包、創意設計、品牌會展等高端服務領域。二是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嚴格產業政策、市場準入標準、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節能評估審查等節能減排準入管理,加快逐步淘汰落后技術、工藝和設備。三是加快發展新一代移動通訊、新能源、新材料、精細化工、生物醫藥、航天科技等戰略性產業,并從源頭做好產業低碳化定位。
3.優化能源結構,進一步提高低碳能源比例。發展低碳經濟,就是要減少使用煤、石油等高碳燃料,增加清潔能源利用量。一是穩步推進LNG利用和西氣東輸二線翁深支干線工程,加快嶺澳核電三期、深圳濱海電廠、抽水蓄能電站等高效、清潔電源項目前期和建設工作。二是開展能源梯級利用。在南山、月亮灣等地方電廠建設區域熱電冷聯產系統;利用LNG冷能,實施“溫度對口、梯級利用”,構建冷能利用產業鏈。三是大力發展用戶端的中小型分布式能源供應系統,打造大電源、大電網與分布式能源系統和諧互補的安全高效的智能型能源供應體系,保障電網和城市能源供應安全。
4.節能優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節能優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控制碳排放量的重要措施。深圳雖然沒有鋼鐵、有色金屬、水泥等高耗能行業,但全市各行業中普遍使用的機電設備(如電機、風機、水泵、注塑機、壓縮機等)平均效率比發達國家低3~5個百分點,電機拖動系統整體運行效率比發達國家低20個百分點,可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潛力很大。可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加大電力、建筑、交通領域節能改造力度,推進“油改氣”工程,嚴格執行建筑節能標準,同時加大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加快公共交通建設,大力推廣清潔能源汽車。二是對全市能耗在500011屯標準煤以上的重點用能單位采取有效的節能措施。三是推進商貿、餐飲酒店、公建和政府機關的節能改造和管理。
5.發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對高碳能源的依賴。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潮汐能、核能等都是低碳能源,應重點開發利用,并逐步提高其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首先,加快出臺促進低碳能源發展的配套政策。目前,深圳正在制定發展新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產業的配套政策,建立推進工作機制,落實專項資金。其次,強力推廣太陽能光熱和光電應用,加快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站、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BI PV)、太陽能屋頂計劃、儲能電站建設,再次加快風能發電示范項目建設、生物質能開發利用和大亞灣核電站、嶺澳核電站建設,擴大低碳能源裝機容量。
6.發展新能源汽車,大幅度減少尾氣排放。以深圳建設國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城市為契機,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推動新能源汽車的廣泛應用。一是以比亞迪、五洲龍等企業為依托,加快新能源汽車研發與制造。二是按照《深圳市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實施方案》,加大應用推廣力度。三是加快充電站(樁)建設和公共停車場改造,完善基礎設施體系。四是鼓勵企業研發新能源汽車,引導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同時,規范汽車消費市場,為推廣普及新能源汽車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7.建立碳基金,激勵低碳技術研發。建立以政府投資為主,多渠道籌集資金的碳基金,主要用于:一是低碳技術研發。發展低碳經濟需要低碳技術支撐,在深圳優越的技術創新環境中,重點向低碳技術傾斜,加大支持力度,特別是碳捕捉和碳封存等低碳關鍵技術和攻關技術。二是充分利用深圳發達的市場經濟優勢,加快低碳技術成果轉化,開拓和培育低碳技術市場。三是資助碳匯項目。深圳的重點是保護生態環境,加快植樹造林和生態修復,嚴格保護現存紅樹林濕地,維護和營造適宜生境,啟動紅樹林適宜區域的營林建設。
8.加強政策引導,探索碳交易機制。充分利用市場機制較為靈活的優勢,以深圳證券交易所為平臺,探索碳交易模式。一是開展建立碳交易市場的可行性研究,碳減排量的估算、核定以及碳排放源識別等方法論研究。二是加快建立排污權交易市場,通過cOD排放權交易,為碳交易積累經驗。三是開展政策和制度研究,探索適合我市的碳交易市場模式。四是在已經推進的東部電廠和下坪垃圾發電廠兩個CDM項目的基礎上,積極擴大宣傳和培訓,組織更多的企業開展CDM項目建設。
9.引導綠色消費,建立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方式無處不在,關鍵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綠色消費理念。聯合國環保署執行主席施泰納說,在CO2的減排過程中, “普通民眾擁有改變未來的力量”。可以通過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宣傳媒體以及單位、公園、社區等宣傳欄,開展廣泛宣傳,逐步使市民樹立節約資源、能源意識,提高對低碳生活方式的認知度。倡導民眾使用節能產品和節水器具,減少使用一次性物品,盡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減少碳排放,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做起,逐步建立低碳生活方式。
10.發展生態碳匯,豐富植物碳庫。碳匯是從空氣中清除CO2的過程、活動和機制。發展生態碳匯,就是要大力植樹造林,增加植被吸收大氣中的CO2。目前,深圳全市土地面積的50%作為基本生態控制線范圍,為發展碳匯創造了條件,今后發展生態碳匯的重點,一是加快建設森林公園,改良樹種,提高植被碳匯能力。二是嚴格執行《深圳市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規定》,推行建筑物屋頂綠化和建筑外墻綠化。減緩城市熱島效應,豐富植物碳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