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記者站工作會議的召開,成就了我們飛向呼倫貝爾大草原的夢想。
2009年7月12日,我們抵達草原第一站——滿洲里。這方早年雖破敗不堪卻為中國革命作出過巨大貢獻的“雞鳴三國”之地,讓我們油然而生敬意。如今,滿洲里成了我國最大的陸路貿易口岸。這座融入了俄羅斯元素的北部邊城,到處聳立著哥特式或巴洛克式建筑,五彩斑斕,風情萬種。
一路走下去,我們看到了久違的藍天、白云、碧草、蒼松和綠染的山巒;我們聆聽了牧歌聲聲、溪流潺潺;我們走近了駿馬、奶牛、綿羊、獵犬和靜靜的湖泊;我們感受了草原的廣袤、綿遠、潤澤和可人的氣息;我們品奶茶,飲美酒,與篝火同舞,和牧民攀談……
幾千公里的路程,如行畫中,如坐春風,沒有絲毫倦意。
室韋,這座鮮為內地人所知的北部邊陲小鎮,因其寧靜、自然的原始風貌而魅力四射。據說,這座歷史悠久的小鎮是蒙古族的發祥地。我們沒有時間去考察現存的歷史遺跡,而是來到了靜靜流淌的額爾古納河邊,河對岸俄羅斯人居住的村莊清晰可見。
在鎮子里漫步,路兩邊是木柵欄圍起的院落和被稱為“木刻楞”的民居,院落里有菜園和堆放整齊的柴火垛,周邊綠樹環繞,青草遍野,一派田園風光。
和當地居民聊天得知,室韋是中國唯一的俄羅斯民族鄉鎮,不足2000人的鎮子里,俄羅斯人的后裔占了大半。人們和諧共生,書寫了中俄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相處的不朽篇章。
在草原的每一天,我們都被生態草原的神奇和草原淳樸的民風感動著,體驗著人生不可多得的另一種幸福和快樂,內心充滿了對呼倫貝爾的摯愛,涌動著幾乎無法遏制的詩情。
和我同居一室的治軍先生多次感嘆:“這景色,實在是太美了,沒見過,沒見過。”一路上,他時不時地會重復吟唱那首他中學時代的歌:“呼倫貝爾大草原,朵朵白云飄在我心間……”神態如夢如癡。
有言道:“得閑便是主人。”能閑下來做一回自己的主人,對我們這些新聞記者來說,實屬不易。而治軍先生則把這難得的清閑幾乎全部用于了他的詩歌創作。他每天都在用手機不停地寫——車上、枕上、廁上……寫完一首就發給我們分享。5天時間,竟寫了近40首。
陳強和炳德先生也都是業內的資深新聞人,他們的新聞作品不但見報率高,還屢屢獲獎,而詩作卻不多見。此次草原之行,同樣撥動了他們心底那根詩的琴弦。
詩因情至——愛情、親情、友情、離情,情由境生——環境、心境、處境、情境……就詩歌創作而言,什么樣的情境,就會產生什么樣的詩歌。古今中外,大凡如此。
地球是人類的家園,面對人類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極具藝術生命力的詩歌已經被遠遠地邊緣化了。作為詩的國度的古代中國成了現代人遙遠的夢想。
著名文藝理論家、蘇州大學教授魯樞元先生認為:文學的力量亦即人的精神力量,原來是根植于天地自然之中的。所以,當天地自然蒙受貶抑、傷害、羞辱、遺棄的時候,文學藝術也就失去了它的根本,也就必然衰敗枯萎下去。
愛因斯坦也曾發出過深沉的嘆息:那無可忍受的生態災難熄滅了藝術的純真聲音。
以犧牲人類生存環境為代價的現代文明,不僅破壞了生態環境,也扼殺了詩意的存在,這不能不說是人類的悲哀。
一位叫阿文的詩人在他的博客中寫了一首詩——《森林里的挽歌》。詩的開頭這樣寫道:“一派衰景/散發著原始的吼叫/樹樁、倒木、折翅的枯葉/在濫砍濫伐的斧頭下/發出一聲哀嘆……”
我們這些被鋼筋混凝土包裹著的都市人,早已讓鬧心的噪音、污濁的空氣麻木了神經,何以生出詩意來?
而我們看到的呼倫貝爾大草原,確為一方美麗的生態凈土,那種透著原始野性的自然風貌,人與動物、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存狀態,震撼了我們的心靈。置身這天人合一的境地之中,怎能不其情悠悠,其樂融融?怎能不讓人思潮翻卷,生出縷縷綿長的詩情?
呼倫貝爾詩人七角馬在《草原喲草原》中抒發了這樣的真情:“草原,海的胸懷/綠波潮起潮落……”
從“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描繪,到“綠波潮起潮落”的比喻,人們讀出了草原綿延不息的生命,馳騁了無盡的想象,產生了“袖里乾坤”的效果。這便是詩的力量。
7月16日,我們來到了草原之行的最后一站——海拉爾市。晚餐,我們選擇了一家面館。邊吃邊聊,興致頗濃。席間,我們萌生了合出一本詩集的念頭。治軍先生說:“這是件大好事,它可以成為我們這次難忘之旅的心靈的記錄,同時,也能讓更多熱愛呼倫貝爾的朋友分享我們的快樂。”于是,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就詩集的結構、內容安排、書名以至裝幀設計議論開來……
是美麗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催生了這些不成熟的詩行,它當是志的言說、情的迸發,浸潤著我們對美好生活深深的愛和由衷的渴望。同時,我們企望用詩的形式喚起人們正確的生態觀,保護好我們的生存環境,讓我們的地球不再蛻變而逐步成為荒漠,讓綠色成為地球生命的永恒。這更是教育的義務和責任。
美國作家亨德里克·威廉·房龍說得好:“我們擁有同一星球,我們是伙伴和朋友,我們所有人都應對人類世界的幸福美滿擔負起共同的責任。”
感謝中國教育報刊社社長史習江先生在百忙之中為詩集作序,感謝詩詞大家王綬青先生為詩集題寫書名,感謝河南教育報刊社美編室主任張濤女士對詩集的精心設計,感謝為詩集的印制和出版付出辛勞的所有的朋友們。
(作者系教育時報社總編輯)
責編:曉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