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教育的目的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它是高等教育在實現各種具體目標時的終極追求,同時也規定和影響著高等教育的價值取向,對教育活動起著導向作用。高等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受教育活動內部價值取向的規定,另一方面又受復雜的社會因素的影響。這種內外因素的影響會造成我們對高等教育目的認識的模糊。所以,認清高等教育的目的,有助于促進高等教育的實踐活動走向理性,推動高等教育改革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科學發展觀立足于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張揚著科學理性的精神旗幟,是我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即把人作為價值的核心和社會的本位,一切為了人,一切服務于人,人是發展的目的。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是一種以培養人為目的的社會活動,沒有哪一個領域像教育領域這樣與人的關聯如此直接、緊密: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歸宿;人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育的根本。教育的落腳點在“人”,歸根到底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所以,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為我們正確認識高等教育的目的提供了新的認識視角和理論基礎。
一、在科學發展觀背景下,我們對高等教育目的的認識回歸到了人的本位
近60年來,我們對高等教育目的的認識和討論主要是圍繞“培養具有什么社會屬性和質量規格的受教育者”進行的。在不同時期,我們對高等教育的目的和任務的認識也不同,先后提出過培養“勞動者”“人才”“建設者和接班人”等要求。1950年,政務院頒布的《高等學校暫行規程》指出,我國高等學校的宗旨是:培養具有高級文化水平,掌握現代科學和技術成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級建設人才。1956年,高等教育部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學校章程草案》規定,高等學校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具有一定馬克思列寧主義水平,具有基本知識、掌握科學技術的最新成就,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并且身體健康、忠實于祖國、忠實于社會主義事業和保衛祖國的高級專門人才。195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更加明確地規定: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四條規定:高等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第五條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但是,今天看來,“勞動者”“人才”“建設者和接班人”“專門人才”等這些表述都是指“人”的一個類型或人的一個方面的基本屬性,而不具備“人”的概念內涵的豐富性和普適性。這些關于高等教育目的的定位過于強調政治性和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服務性,沒有把人作為最終目的來看待和培養,導致教育的實踐活動時常陷入迷茫,高等教育本身失去自我,所培養的人也時常受到社會的詬病和專家的質疑。
從高等教育產生和發展的歷史來看,高等教育的基本目的是育人,即促進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這也是高等教育的根本意義。中國傳統的儒家教育有“小學”和“大學”之分。朱熹在《大學章句》中論及“古人為學次第”時說,小學“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這些基本生活技能,而“大學者,大人之學”,則“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也就是說,大學的目的是通過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質教育使人“長大為人”,培養和造就“君子”和“圣賢”。古希臘倡導博雅教育,旨在培養具有廣博知識和優雅氣質的人。“博雅”的拉丁文原意是“適合自由人”,在古希臘,所謂的自由人指的是社會及政治上的精英。博雅教育所成就的不是沒有靈魂的專家,而是有文化的人。現代高等教育自中世紀在歐洲興起時,其目的就是培養“有教養的人”。德國教育家洪堡認為,“一個有教養的人必須是個性和諧、全面發展的人”,大學教育應當“成為完全的人的那種至上至善的力量的教育”。無論中國還是西方,高等教育自產生之時起,其基本目的都是促進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也就是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和《經濟學手稿》等文章中從不同角度論述過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高等教育的目的也在不斷變化演進。近代工業革命的興起、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及其對社會生產力的巨大推動作用,促進社會對科技人才大量需求,從而引發高等教育目的的分化:是繼續秉承人文傳統培育完美人格,還是按照科技規格培養社會需求的各類人才?這成了一個問題。分化產生了背離。社會需求的強大驅動使得高等教育的目的逐漸趨向于對以職業技能培訓為依歸的專業科技人才的培養。人文樹人,科技格物,人文與科技“兩種文化”的分裂,導致了學生人格的分裂。過分倚重“科學主義”,使得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內容上偏重實用性、功利性,注重“專才”教育。也就是說,工具理性的東西比較多,價值理性的東西相對少;對人類文明的普適價值關注甚少,專業細分而視野局限、重知識而輕能力、重書本而輕實踐、重理工而輕人文,從而造成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往往是“單面人”“物化人”。
科學發展觀則把人放在了發展的重要地位,人作為真正的主體不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和尊重,而且人的發展問題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在科學發展觀的背景下重新審視高等教育的目的,我們可以看到,高等教育重新回到了“以人為本”的根本原則,回到了它的根本意義上來。
二、在科學發展觀背景下,我們對高等教育促進人的發展問題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一方面必須面向“全面的人”的發展,另一方面又要面向人的“全面發展”。
面向“全面的人”的發展,即促進全社會每一個人的發展,這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標,是高等教育促進社會文明和進步的根本途徑。我國高等教育長期以來是一種“精英”教育,關注的是少數人。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人們往往歸屬于強勢群體或弱勢群體這兩個不同的群體之中,存在著身份和地位的差別。高等教育應該在解決人的發展不平衡問題、全社會人的整體發展方面發揮自己的特殊作用。因此,我們的高等教育應向更多的人開放,使高等教育成為每一個人獲得生存和發展能力的力量之源。
高等教育要面向人的“全面發展”,即教育應該面向每一接受教育的個體,引導其心智全面發展。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高級專門人才,更主要的是對人的身心發展有意識、有目的地產生直接影響,從而提高人的技能和素質,發展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個性和潛能得到發展。這就使高等教育超越了只追求受教育者在某一方面片面發展的局限,更加關注人的主體地位,從而實現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的最終目的。促進個體的人的全面發展是實現整體的人發展的必要前提,只有每一個個體的人都得到發展,整體的人的發展才能實現。
三、正確認識高等教育的基本目的與現實目的,準確把握高等教育“通識”與“專才”的關系
通過分析高等教育目的的發展演進使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高等教育的目的具有“變”與“不變”兩個方面,所“不變”者是培養和發展“人”這個目的,所“變”者是不同時代和不同社會對培養人的規格和需求的差異。高等教育目的的這種“變”與“不變”給予我們如下啟示。
高等教育的目的有“基本目的”和“現實目的”兩個層面。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目的。這個目的作為高等教育在理想和理論上的終極追求,所關注的是人的發展、人的完善和人的幸福。高等教育如果沒有這種理想和信仰,就會喪失自己的根基和獨立性。但人最終是要融入社會實踐的,作為個體的人只有當他具備了適應他所存在的社會的能力時,其生存價值才能得到最大的體現。所以,高等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教育活動內部所能完全決定的,而是受到社會意識和社會需要影響的。高等教育的目的必須反映時代和社會對培養人的規格的要求,這可視為高等教育的現實目的。
這就是說,高等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基本目的”與“現實目的”的結合與統一。現實目的可能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沒有現實目的的“變”,高等教育就勢必封閉、僵化,就必將異化于社會,甚至被社會所拋棄;基本目的是恒在的,沒有基本目的的“不變”,高等教育作為獨立的社會活動其特性也必將黯然、模糊,辦學導向勢必與社會發展亦步亦趨,表現為扭曲、無序。肯定高等教育的基本目的,其意義就在于維護高等教育的本體價值和獨立性,避免因現實目的的需要而造成教育方向的迷失和整個高等教育的搖擺與動蕩。
高等教育的目的問題其實還關涉了高等教育是“通識教育”還是“專才教育”的問題。大學應培養“通才”還是“專才”?這個爭論在高等教育發展史上一直沒有停止過,但是如果認識不到這是兩個層面的問題,爭論恐怕永無休止。通才教育是理想目的,專才教育則是現實需要。我們注意到,目前以提倡人文素質教育為主要內容的通才教育固然是對過去過分注重技術培訓的教育方式的糾偏,但是,如果離開了現代學科的發展和社會現實的需要,通才教育就不免陷于虛妄,而成為一個過于理想化的美麗的神話。知識分類、學科分化是現代高等教育教學內容的重要基礎,社會對專門人才的需求也是高校必須面對的現實,高等教育完全脫離這個現實基礎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正是現代學科的分化和社會需求造成了現代大學類型的劃分。也就是說,在知識分類、學科分化和因社會職業分工細化而越來越需要專門知識的今天,學生專修一門學科也是必要的,所以,對綜合性或工科類等不同類型的高校,在教育目的和培養規格的要求上應是有所差異的。但是,就高等教育的基本目的而言,大學畢竟不只是職業技能訓練。一個大學生應該對人類文化知識有相當程度的欣賞與把握,同時,應該具有一種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一種對真、善、美等價值的體悟和對公平、正義的擔當意識。這樣,我們就應該在高校的課程體系中尋求一個均衡點,即在專業教育中引進通識教育,在通識教育的基礎上進行專業教育。但無論是“通重于專”還是“專重于通”,都有一個前提:“專”或“通”都不可偏廢,過分強調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會“失衡”,從而導致一代人的教育或教育實踐活動不完整。只有“通”“專”結合,才能做到既可保持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學校的特色和個性,又可兼顧高等教育的基本目的和現實需要。這樣,才符合統籌兼顧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
(作者系周口師范學院院長)
責編:路 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