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溝通師生教與學的橋梁,是傳授知識的有效途徑。提問得法,可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提高學習效率;提問不當,不僅對教學無益,而且會堵塞學生思路,窒息課堂氣氛。
那么,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如何設計并實施提問呢?
一、提問要切中要害,啟迪思維
初中學生在課堂最希望得到信任和重視,他們隨時準備接受探究性,開放性的問題。就以《藤野先生》中的一個句子為例來說吧。我抓住這篇文章思想內容深刻、語言鮮明準確的特點,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藤野先生第一次跟學生見面時,為什么不說“我就是藤野嚴九郎”?而說成“我就是叫做藤野嚴九郎的……”。讓學生比較兩個不同的句子所表現的人物思想性格有什么不同。學生對這個問題是感興趣的,經過比較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懂得,“我就是藤野嚴九郎”的說法,多少有藤野的姓名早就為人所共知的口氣。而課文中的措辭雖然只多了三個字:“叫做……的”,語氣就顯得誠懇而平易近人。十分準確地突出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質。接著再問學生:為什么這個句子的結尾除了句號還用省略號?這跟刻畫先生的思想性格有什么關系?學生聯系上下文馬上回答:省略號表示先生的話被留級生的笑聲打斷。課文是以精神無所寄托,作風低級庸俗的留級生來反襯先生,更突出了他的嚴肅認真,誠懇熱情。就這樣,一個個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引導學生不斷地鉆研思考,這正是我們追求的教學境界。
二、提問要捕捉信息,開拓思維
把對話教育理念貫徹于閱讀教學,教師的講授與學生的積極思維有機結合,主動探求知識,開動腦筋,我設計了“問題導向——學生活動——生成新的問題”的教學模式。善于從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中捕捉有效信息,及時篩選并延伸引導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如在講授何其芳的《秋天》一課時,經過學生反復朗讀,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作者描繪了一幅幅鄉村秋景圖,可作者為什么不是完整地連貫地描寫某一景象或某一圖畫?一個學生回答道:詩歌貴在含蓄,所以作者不愿把所有的內容都寫盡了,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就像……就像……我接過話茬:就像維納斯的斷臂,給人帶來的是想象,學生連連點頭。我接著說:詩歌語言有跳躍的特點,我們閱讀詩歌時有一個任務?學生說“還原”,把跳躍的景物連貫起來思考,連貫起來組合成一個個完整的畫面。然后讓學生想象,交流,描述詩節的意境,很快學生在描述的基礎上,歸納出三幅圖畫的名稱:“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牧女遐思圖”。
在對話中,對學生帶有創意性的思維,要及時鼓勵并捕捉學生答話中有價值的信息,延伸疏導,說出學生不知如何說的話。幫助學生完善認識,引導學生完成回答。
三、提問要選擇最佳突破口,把握時機
提問中,先由小問題再到大問題,小問題的提出是對大問題創造時機,問在要害處,問在恰當的時機。比如,教學《石壕吏》,我提出老婦自己說‘請從吏夜歸’,而且還‘急應河陽役’,是她自己要求去的,好像不算是‘捉人’,這如何解釋。學生一時回答不上,我暫不解答。我提出另一個問題:“老婦既說了‘室中更無人’,何以又說‘唯有乳下孫’?既然是‘唯有’,怎么又提到‘有孫母未去’?老婦說話不是自相矛盾嗎?”學生激烈爭論,思維活躍,這時我不失時機地引導大家注意,全文中直接寫吏的只有這兩句話,為什么題目用“石壕吏”?這說明吏在本文中的作用不可忽視。我又發問:老婦致詞時,“吏”在干什么?“吏”可能說些什么?如果把“吏”的話加進去,變成對話的形式,應該是怎樣的?我讓學生發揮想象,兩人一組進行對話試驗,經過點撥和師生互動,學生自然明白,省略了差吏的話,老婦的話才顯得似乎矛盾,而老婦的“請”和“急”是為了掩護有乳下孫的年輕母親,才不得已而出口的,并非真正的主動應征。由于選擇了較好的切入口,讓學生換角度思考,避免了看問題的表面性,片面性,從而順利地解開了疑惑。
四、提問要難易適中,體現民主,面向全體學生
提問要點撥引導,化大為小,化難為易,為學生答題架橋鋪路。如我在講《皇帝的新裝》時,提問“如何評價課文中的兩個騙子?”學生一時難以回答。我就圍繞“騙”字讓學生思考幾個具體問題,1.誰在行騙?騙子的出發點是什么?2.誰被騙?為什么被騙?3.騙子是怎樣行騙的?4.作者在結尾為何不讓騙子落入法網?這些問題由淺入深,環環緊扣,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思考,最終知道了作者的用意:把騙子當作一面鏡子,剖析社會人生的病態。
提問的宗旨在于引導學生學會發問,真正平等的與文本、教師對話,教師要以平等的身份聽取學生的回答,以求實的態度肯定學生回答中的每一點成績,不拘泥于己見,不輕易排斥學生的答案,小心呵護學生智慧的火花。
【參考文獻】
王耀平. 課堂提問的“是”和“非”[J]. 語文教學通訊,2009年第5期.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第七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