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現階段,青少年學生的人格障礙已是較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探索分析造成青少年學生人格障礙的原因,尋找其解決對策,有助于青少年學生養成健全的人格,使他們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這既是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進步民族復興的客觀要求。
【關鍵詞】青少年學生 健全人格 養成
青少年學生能否健康成長關乎國家的前途、民族的未來。近年來,由于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的不利因素以及青少年學生自身的原因,導致青少年人格障礙問題越來越嚴重,由此引發的社會問題時常發生,性質越來越嚴重,影響越來越惡劣,引起整個社會的強烈反響和高度關注。因此應著力養成青少年學生的健全的人格,使他們健康成長,顯得越來越迫切。
下面就青少年學生健全人格養成問題做一點初步的探討。
一、青少年健全人格問題的提出
1.對“青少年學生健全人格”概念的理解
人格也稱個性,它是人的素質的基礎。美國教育家戴爾·卡耐基在對各界名人的廣泛調查研究后發現,個人的事業成功,15%是由于他們卓越的學識和專業技術,85%是靠他們健全的人格心理素質。因而有人說“人格即命運”。
青少年學生的不同的個性心理呈現出不同的人格特征模式,不同的人格特征對人生甚至對社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它關系到青少年學生能否健康成長。
臺灣師范大學的賈馥茗教授認為:所謂健全人格是能夠重視環境與個人的責任,因而對自身、別人或所居處的環境能夠做出正確的適應。
因此,健全人格應對自己、他人有積極、全面、客觀的評價,有自制力、意志堅強,有能力信心戰勝挫折困難,能夠調節和控制因失敗或成功產生的情緒,有責任心,有積極向上的人生目標,有和諧的人際關系。
2.我國青少年學生人格問題的現狀
專家研究資料顯示,我國青少年學生人格偏差問題比較突出。
據廣州某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心理咨詢門診的階段性統計,在3828個咨詢病例中,10-29歲的青少年學生占66.35%,病態人格的咨詢病例則占87.5%,而且比例在逐年上升。
來自北京的一項調查指出,中國大城市約有7%-20%的青少年學生存在著各種類型的人格障礙或心理疾病。國家“八五”攻關科研項目《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驗》課題組在對東北地區76所學校的萬余名學生的心理檢測后發現,約有32%的中小學生存在心理異常現象。
筆者所在學校的“心理驛站”接待的心理咨詢的學生的統計數據表明:有部分學生存在心理偏差,且有明顯上升趨勢,少數學生還因心理障礙不得不休(退)學,一些高三畢業班學生對升學的畏懼和對前途的茫然而引發的心理問題尤多。
近年來,青少年學生違法犯罪的比例的上升,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不同程度的人格心理問題引發的。
這一切都說明青少年人格發展中的問題比較突出,嚴重阻礙他們智能的發揮和優良道德品質的養成,影響他們學業的進步和人際間的正常交往,甚至危及社會穩定、家庭安寧。
總之,目前,我國青少年學生的人格障礙已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
二、影響青少年學生健全人格養成的原因
一個人的人格養成是一個很長的時期,從出生一直到青年時期,國外學者甚至認為從胎兒就開始了,而且可塑性很大,影響人格養成的因素是比較復雜的,除先天的遺傳外,更有家庭、學校、社會以及傳統觀念等因素的影響。
1.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健全人格養成的影響
我國古代“孟母三遷”擇鄰處,“精忠報國”背刺青等故事,說明了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對孩子人格健全和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作用。
而前不久在網絡上看到一則消息說,在歐美,華人家庭總是千方百計為孩子設計這、打算那,有的還包辦一切,結果適得其反,使這些孩子缺乏自立、合作、創新等意識,競爭力反而弱化了,“中國媽媽”——一個本來很親切的稱呼也成了家庭包辦式教育的代名詞,被涂上了貶義的色彩,可見家庭教育環境的好壞對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長的影響是很大的。
家長的教育引導以及為孩子設計合理的人生目標是必要的,只是在目標的設計和實現過程上是否遵循科學、合情合理,是否從孩子的智能、心理等承受力的實際出發的。
但是,現實中,不少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很高,甚至為了自己的面子或寄望于孩子來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理想,而給孩子以重壓,不顧及孩子的實際發展情況,導致孩子不堪重負,或逆來順受,人格奴化;或逆反而致暴力傾向;或對生活厭倦失去信心……由此造成青少年學生心理、性格等方面的偏向值得深思。
“子不教,父之過”,在父母的嚴厲管教下,也曾使許多孩子迷途知返,使許多有志青年成為國家有用之才,使一個個家庭和樂安康。但當父母家庭的期望轉化為孩子必須達到的,卻超出孩子的體力、智力等能力所能承受的現實目標時,必然使青少年的身心受到巨大壓力和傷害,這不僅無益于青少年學生獲得適合其身心發展的正常的知識、技能,更扭曲了其人格,阻礙人格的健全發展。
現實中多少個青少年學生的悲劇的發生和演變的背后無不有這樣或那樣的家庭原因啊。某地一小學生因為考試未得“雙百”而逗留在外不敢回到那個本應該給他溫馨依戀的家;又如近年來常見諸報端,因高考落榜就選擇輕生的,還有如自殺、弒母、仇師、殘害同學等案件,就是其例證。
還有相當一部分的家庭,父母等對孩子缺乏正確的愛和引導,什么都護著呵著;一些家長奉行“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觀念,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動輒打罵斥責;一些家長對孩子又過于溺愛,缺少起碼的管束,放任自流,或者什么都包辦不放手;甚至一些家長在家庭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上給孩子做了的不良的表率,致使孩子過分驕縱暴戾,或游手好閑,以致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者和示范者。如果家長以自己的好惡為好惡,以自己的功利為目的,都會使孩子無所適從,從而壓抑本來天真、純潔、靈動的心靈世界,導致精神抑郁性疾病,人格發展由此發生變異。
值得注意的是在當前一些家長紛紛外出務工(特別是農村),使許多孩子成了留守兒童,倍享孤獨與親情的缺失,幼小的雙肩過早地承擔起生活的艱辛,這也對青少年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造成了障礙。社會有識之士已高度關注留守兒童問題,各級政府也已行動起來。
2.學校環境對青少年健全人格的養成的影響
教育改革在逐步推進,人才強國戰略逐步實施,素質教育也成了教育的主旋律。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方式、一種目標,目的是要培養青少年學生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而基礎的工作應該是著力養成青少年學生的健全的人格。但由于教育體制處于轉型期,仍不完善,教育評價標準不一,規范辦學的力度以及實行的難度都不是短期能突破的,盡管“應試教育”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不相符,帶來許多社會負效應,已逐漸成為共識,但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在“無章可循”的情況下,以“應試”來統領教育工作的現狀還未根本改變。但在沒有新的評價機制下,千萬學子擠獨木橋,維“分”是從,做了“分”的奴隸,人為造成學生兩級或多級分化,被家長、學校、學子們視為“命根子”的分成了束縛青少年學生的繩索,而作為教育的根本的理想、信念、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教育“營養不良”。這樣,青少年實質上變成了“考試機器”,成了給學校、老師獲取名利的工具。
近年來,補課之風甚囂塵上,家長要求補,學校安排補,青少年學生的課余時間大多在補課上了,書包大了、重了,活動的時間少了,假期和周末沒了。
雖然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口上三令五申,但是仍剎不住補課之風。今年因假期補課被通報的學校之多足以說明問題了,何況還有很多行補課之實還沒被通報的學校。在升學和利益驅動下,學生被家長和學?!敖壖堋绷?,天真、活潑的天性被扼殺了,造成了青少年學生厭惡學習,憎恨教育。某報刊報道的陜西某學校高三學生以拋撒和撕扯書本進行發泄,不正是青少年學生在升學重壓下人格扭曲的寫照嗎?
3.青少年學生人格障礙問題的社會原因和現實原因
從大的方面看,我國社會仍處在轉型時期,原有的主體意識的淡化,新的信仰和普世價值觀正在形成中;同時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青少年學生易受西方不良思想的影響。同時,社會上的貪腐、分配不公、執法不嚴的現象以及封建殘余思想,也使青少年心理狀態的傾斜與失衡,人格低落缺失呈現上升勢頭;市場經濟的競爭性和現實的職業觀念也直接影響了他們對自身價值的追求,少數影視作品、網絡媒體、報刊雜志的低俗,都對青少年學生人格發展起到負面影響。
4.傳統背景下的歷史根源
中國社會長期受儒家思想文化的統治,又受其他思想文化的深刻浸淫,加上近代外來多種文化思潮的影響,由此而形成的人格心理品質自然也具有多樣性??鬃拥摹爸倚⑷柿x”思想,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思想,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欲”思想,佛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忍耐順從”以及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在造就中國人的人格特點上打上了深深的歷史文化的印痕。在今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積極思想和深刻哲理對于我們在青少年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教育中仍極具價值和現實意義,但傳統文化中的糟粕也毒害著青少年學生,影響著他們健全人格的養成。
三、培養青少年學生健全人格的對策
1.要把青少年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與培養“四有”公民的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健全人格的養成教育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是應對未來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青少年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是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主力軍。
世界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或者說是青少年一代的競爭。培養一代什么素質的人才,將決定我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
我們要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注重培養青少年學生的態度、能力,增強他們的自尊、自信,讓他們主動發展,讓他們學會學習、學會勞動、學會健體、學會審美,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具有健全人格和創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2.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積極引導青少年學生自我教育,培養健全人格。
青少年學生隨著認知能力的提高,世界觀、理想、信念的逐步確定,人格發展也由外部控制逐漸轉化為主動的自我調節。
人格教育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要積極倡導修身教育,確定人生目標,把社會客觀要求轉化為內在需求,從道德、政治品質、思想意識方面自我剖析、自我控制。根據現實社會的要求選擇自己的理想人格目標和人格發展之路,養成自己的健全人格。
3.重視學校教育,為青少年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
首先,我們要發揮好教材中許多健全人格養成的實例的教育作用,擷取現實中的典型事例,以健全的人格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其次要尊重學生,方法得當。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孩子將永遠賴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人的尊嚴,在影響孩子的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人的自尊心。給學生以能支撐人生自信風帆的信任和贊美。
再次,強化價值觀、道德觀的教育,加強班級道德訓練,增強凝聚力,激發主人翁意識,培養團結、友善、勤勉、認真負責的品質。
第四,發揮校園文化的感染力,開展文化活動,以優秀文化感染人;加強心理健康課程的教育,開設心理驛站進行心理咨詢,舉辦心理講座等。
4.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構建培養青少年學生的健全人格的長效機制。
從宏觀上看,家庭、學校、社會是影響學生健全人格養成的三大因素。
一直以來,人們總把學生的人格養成看成是學校教育的任務,而忽視家庭、社會在培養青少年學生的健全人格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學校單兵作戰,協調不一,而且學校在人格教育觀上與家庭、社會的價值觀不相一致的情況時有發生,導致許多人格問題的產生和心理沖突。
從微觀上看,家庭、學校、社會是諸多因素構成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一個有機整體。因此要重視家庭教育,搞好人生啟蒙;重視社會關愛,把關愛作為一種責任,家校攜手,全力共建,形成合力,統一標準和價值觀,培養青少年學生的健全人格。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雄于世界則國雄于世界”。我國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偉大事業需要造就一大批適應時代要求,具有健全人格品質的高素質建設人才。青少年學生的健全人格的養成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不僅是學校的責任,更是全社會的責任,需要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各界的重視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 馬勇瓊. 青少年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J]. 社會縱橫,2004年第4期.
[2] 王鳳霞. 論青年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年第1卷.
[3] 孫英. 青年學生的人格障礙與健全人格的塑造[J].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9(3).
[4] 王學峰. 論高校青年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J]. 中國科技信息,2005年第14期.
[5] 楊敏. 青年學生逆反心理及其矯治[J]. 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5,11(4).
(作者單位:安徽省歙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