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學校舉行了語文優質課比賽。教師們積極參與,紛紛使出看家本領,結果的點評令人大跌眼鏡。幾乎都有不可原諒的弊病,諸如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不能統一,工具性人文性沒有兼顧,文本研讀與拓展延伸沒有注意結合,只有“預設”沒有“生成”等等,其他細節上的弊病更是多如牛毛。滿懷激情的參賽教師發出慨嘆:一堂優質課究竟是怎樣的?語文課真是越來越不會教了。
出現這樣的局面,的確令人深思:新課程改革給中學語文教學和教研帶來了機遇,中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教研水平不斷提高,為何如此多優秀的語文教師竟然上不好一堂語文課?是“婆婆”太多了吧?如此嚴峻的現實不能不讓人對新課程背景下語文課的評價進行重新審視。
語文的外延是生活,我們要有大語文觀。近幾年全國普通高校自主招生語文試題,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鮮明的體現了語文的這一特點。社會開放,生活豐富多彩,語文教學的方式方法應該各有特色。語文教學應該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態勢。語文課堂只有40分鐘,用太多的條條框框去加以限制只能讓語文教學陷入無所適從的尷尬境地。
未來的文盲不是沒有知識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語文教師的責任就是“點染”,即通過課堂點撥使學生受到感染,從而激發學生熱愛語文、熱愛生活的情感,產生學習語文的愿望和沖動。
上好一堂語文課不易,上好一堂受到廣泛贊譽的語文課更不易,少一些完美的要求,多一些欣賞和贊美,語文課或許會精彩起來。蘇格拉底說,優秀教學的本質在于那些組織得當的問題。語文課堂評價應該擯棄面面俱到的苛刻要求,應該在新課程標準的宏觀指導下,討論制定出新的較為可行的標準。新課程標準前言里“變革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說得很含糊。就評價方式而言,應該有兩種,即宏觀評價和微觀評價。前者適用于文本解讀,后者適用于考試。當前的文本解讀課堂和考試有些脫節。能教出高分學生的課堂在知識和能力訓練方面往往比較強勢,這樣的課堂也有自身存在的價值,其評價標準應該以考分作為標準,即可以采取微觀評價方式。我們通常所說的優質課多針對文本解讀課堂而言,其宏觀評價的標準應該適當的明確化。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價:
1.看課堂教學目標達成度如何
一堂優秀語文課應該教學目標明確,知識能力方面的目標盡量做到可操作。在教案中,大多數教師都設置了三位一體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諸如“積累文中重要文言詞語”、“了解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所要抒發的思想情感”、“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之類的目標達成與否,大部分情況下都是一筆糊涂賬,目標任務無法進行檢測。語文教學效率低下,學生成績徘徊,不喜歡學習語文。我在教學陶淵明《歸原田居》一詩時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1)到下課時,90%的學生能夠背誦默寫詩歌;(2)要求每個學生都能將詞改編成現代詩歌或散文,并能說出作者寫作詩歌時的心境;(3)體會學習陶淵明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品格。前兩個目標便于檢測,第三個目標也可以通過學生課堂參與的觀點以及表情觀察或提問進行檢測。
2.確定重難點進行突破,一課至少有一得
一堂課只有40分鐘,眉毛胡子一把抓結果什么也抓不住。一堂課要有教學重點,這個重點可能是“預設”,也可能是課堂“生成”,但一定要讓學生每堂課學有所得。這里所說的“學有所得”不是指會寫一個字,讀準一個字音之類的所得,而是知識積累、學習方法、思維方式、情感熏陶等方面的收獲,日積月累自然進步。新課程標準里設計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我們常說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等,應該是針對長期的教學過程而言的,不應該是針對一堂課,沒有必要也不可能讓一堂課面面俱到,無可挑剔。
3.教師要引導學生高度參與課堂活動
寓教于樂是相對的,輕而易舉就解決的問題是沒有價值的問題。教師要設計有梯度的問題,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應該受到挑戰。教師要心甘情愿地從傳授主角退而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支持者與幫助者,應該注意啟發學生,培養學生深入研讀文本的興趣,獨立思考,找到問題的答案或形成自己見解。具體來說,教師要在課堂上做到五個善于:一是善于傾聽,諦聽課堂里方方面面的聲音,決定推進的速度;二是善于煽情;三是善于點評;四是善于把握問題解決的差異度;五是善于把握課時目標,促使教學目標實現。2005年9月24日,當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在中國礦業大學(徐州)體育館為礦大附中初三學生執教未經預習的哲學論文《人生的境界》。在40分鐘時間內魏老師引導學生自行解決了字詞書寫解釋問題,自學理解了人生境界的含義和自己的努力目標途徑,互助處理了課后習題,是一堂引導學生高度參與課堂,深入研讀文本的成功范例。
4.引導學生根據文字聯想想象,深入研讀文本
文本解讀的本質就是通過文字進行聯想和想象。在這方面語文可以與音樂合作,但和美術、電影似乎格格不入。例如有的老師在教學《荷塘月色》時,為了讓學生欣賞月下荷花的各種姿態,為了增強文本的直觀效應,把一張張荷花圖片投影出來,這明顯違背了文本解讀應有的過程。給了學生現成的答案,學生自然就沒有了把語言文字轉化成圖片了過程。長此以往,沒有了聯想和想象的過程,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如何提高?文學屬于看不見的藝術,比可聽可視的藝術更美。語文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文字解讀形成聽說讀寫能力的過程如何應該成為評價一堂語文課的標準。
目前高中語文教學舉步維艱,有語文課堂評價標準模糊方面的原因,也有其他原因。真心希望語文專家同仁少一些苛刻和指責,多一些寬容和關心。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