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 “走進”研究其實也很簡單
研究者需“卷起褲腿走進田地”
課題研究需要讀書,細讀《何炳章文選》,特別是他推薦的22篇應讀篇目。需深究明白“引導自學”型課堂結構是怎么回事,如何抓住子課題的靈魂來踐行課堂;細讀體會課外閱讀指導方略,如何就閱讀的內容、時間、方法上給予孩子有效的指導,從而培養學生做到“每生每天堅持閱讀”。特別是我們研究者對于“自育自學實驗”中的一些概念、名稱一定要清晰,并明晰名稱的內涵,自育自學理論中有六個子課題,即“引導自學”課堂模式,“課外閱讀指導”模式,“早餐睡眠”保證模式,每天鍛煉堅持模式,“自育自學情況個案分析”模式,“四個主人”活動模式。這樣,我們就不會隨意地說成“自育自學”課堂、課外閱讀了。
課題研究者必須進入實驗課堂,兩種課堂概念,一是自己到課堂中踐行“引導自學”型課堂;二是走到“引導自學”型課堂中看課,這樣課堂五環節才會明晰,即:確立自學重點;圍繞重點自學;討論自學未解;點撥自學得失;鞏固自學成果。并且每個環節主要的解決什么問題,如何操作進行等,從而在熟練應用,掌握精髓后,采取變式的教學環節。如果環節尚未明晰,用意尚且不明,操作也未熟練,就一廂情愿,采取變式,那么這樣的課堂就是變異的課堂,是課堂,但均不是“引導自學型課堂”。
課題研究者必須參與實驗,每個學校的管理層面進行該課題管理時,不能僅僅停留在制度建設,會議召開上,需要的是走進課堂,看課,研課,指導實驗教師的備課、上課、反思等。甚至是每校的“自育自學”論壇上的教師發帖上,課題管理者也要光顧,留下駐足的印跡。
研究隊伍的“動態維護”
很多學校的課題研究隊伍在不斷地變化,教師的考編、教師自身的原因、班級隨年級的升遷變化等等因素造成了研究隊伍的變化。但是,每校應該在實驗的子課題中確立一個核心帶頭人,這個教師是區域學科組的中心成員,也是本校學科研究的領頭人,確保這樣的核心人員后,研究隊伍再不斷地動態變化,增加新的成員,增加其他學科的成員都可,甚至,成效明顯的學校可以多班級、全年級、多年級、多課題地開展自育自學實驗。目前16實驗校中,2所實驗校實驗一個子課題“課外閱讀指導方略”;11所實驗校實驗“課外閱讀指導方略”、“引導自學型課堂”兩個子課題,3所實驗校實驗“課外閱讀指導方略”、“引導自學型課堂”、“吃好早餐、確保睡眠、堅持鍛煉”三個子課題。
學科實驗從語文、數學,擴展到英語、音樂、體育、思品、美術、信息技術等,區學科中心組將由語文學科中心組、數學學科中心組、課外閱讀中心組再擬增加綜合學科中心組,分層分學科培養學科研究的領頭人,輻射帶動16所實驗校。
研究要“剝去外衣,直擊核心”
課程改革的核心是課堂的改革,課堂的改革的核心是學生的學習,“引導自學”型課堂結構的改革正是直面課堂,直面學生個體,這是一種不好看的課堂,沒有精心架構后的一氣呵成、行云流水,沒有環環相扣、高潮迭起的教學環節,沒有教師激情洋溢、入情入境地言說。但是,這種課堂是看學生的靜心自學,深入思考,是看學生的真心交流,誠心商討,是看學生長期自學后發言時的那種自信、那種積淀、那種素養,讓你內心有種抑不住的激動,這是有助于孩子終身學習成長的自學習慣、能力,靜心的學習力,凝視的思考力,小組合作學習的傾聽、質疑、補充,小組匯報時發言者的概括力等等。
“自育自學”論下的課外閱讀,不簡單等同于親子閱讀、親近母語、經典誦讀,它的靈魂直指學生閱讀習慣、閱讀興趣、閱讀方法、閱讀內容的綜合體,那就是達到“每生每天堅持閱讀”,這是學生課外閱讀的最高境界,此時,教育也好,教學也好,課堂也好,留在學生身上的是終生的,那就是閱讀素質。因此,我們“自育自學”實驗校開展閱讀,無論從何角度進入,無論從何種方式開展,我們的核心靈魂不能偏離。
研究領頭人需思考“應對策略”
有了穩定的實驗隊伍后,走進實驗的課堂,學習對照《“自育自學”實驗學校規程》,制定出本校的實驗制度。在實驗過程中,需要的是堅持,堅持的過程需要思考的是“有效”,有效地同學校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整合,有效地同學校的教學改革、校本教研整合,有效地同學校的其他課題相關活動的整合。
“引導自學”型課堂結構的改革,正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學習力的一種改革,那么課堂上的時間節省下來以后,就需要補充大量的課外讀物,課堂實踐活動,有效的練習等,這樣就同教材的改革、課程的改革、學生創新活動、實踐活動相關聯起來。
實驗是艱難的,對內是革自己的命,對外是創出一條生路,然而陶行知言:故試驗者,當內省其才,外度其勢;視阻力為當然,失敗為難免;復貫以再接再厲。日本教育學者佐藤學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多次言及教師應對課堂上學生各個角度拋過來的球,都要能接住,那么,作為教育實驗的領頭人也是要應對學校的各種各樣的實驗苦難,接住這不同角度拋過來的球,是教師隊伍的老齡化,是教師觀念的陳舊固守,是學生生源不優,是家長配合不佳等,所有的事情也正因為是困難的面對,才有了付出投入的意義。
【二則】課堂結構改革的魅力隨想
“引導自學”型課堂在廬陽實驗兩年來,一批教育人投身于實驗,以教育的熱情克服了實驗過程中的許多困難,而成效也是極其顯著的。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學校正是在課題研究中,教師的研究能力得以提升,學校的教科研氛圍日漸濃厚,課堂結構改革也初顯雛形,這一切無疑是可喜的。而每每聽到一些初入門者以質疑的口氣來審視“引導自學”型課堂時,我有以下幾點想法和諸位交流:
其一,新課程改革以來,各種各樣的高端理念將我們徹頭徹尾地浸泡,而當我們被浸濕或浸透以后,接下來面對眼前的路,以什么樣的行走方式來踐行新理念,眾多教育人乃是面面相覷,以至于,很多時候,專家報告后,聽到這樣的抱怨聲,“告訴我們課該怎么上?”,而“引導自學”型課堂正是將新課程標準中的精髓具體化,可操作化,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的課堂,充分體現了學習習慣養成的課堂,充分體現了學習能力培養的課堂,是對傳統課堂的“一場靜悄悄地革命”,是真正的“民主課堂”。
課程標準上的合作探究學習,究竟如何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很多教育人都在課堂上探索,但是沒有看到像“引導自學”型課堂實施方案中關于“小組合作”學習這樣細致、科學、實用、有效的操作方略,更沒有在任何公開課和觀摩課中看到小組合作學習是這樣的有序、有效、真實、自然,這是新課程理念下最好的課堂結構改革,這是一線教師關于課堂如何由教師的“講堂”變為“學堂”的最好典范。
其二,引導自學型課堂給了我們具體可操作的五環節模式,這對于初學者,是一個很好的范本,但是,只有當我們領略了“引導自學”型課堂的精神實質后,我們才可以真正地很好地有效地實施五環節教學,否則,就只能是形似而神不似,或者形也不似了。尤其是對于習慣于傳統課堂教學的教師來說,如果從理念上沒有領會引導自學型課堂的精髓,而只是從形式上模仿,那么,痛苦便由此而至,甚至是蹩腳的要命。
比如,關于小學語文課堂,我們近幾年多次的名師觀摩,公開課,已經讓我們習慣于一種激情洋溢,詩情畫意的課堂,或者說是師生對話中智慧迭起,精彩不斷生成的課堂,可以這么說,師生教學過程中,所有的精彩都在課堂上演繹出來了。但是!“引導自學”型課堂不是這樣,它是一種深沉的課堂,是一種激流涌動的課堂,是一種深度內化的課堂,所有的精彩在學生自學自得中,在學生個性化學習感悟中,在小組對話、討論中,因而,正如何先生所言:“這種課不好聽,但耐看。”也就是說,引導自學型課堂是需要我們聽課者,用心去看學生如何自學的,如何小組合作交流的,如何在課堂中自我鞏固的。也許,我們看不到小手如林的場面,但是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顰眉思考的動人場景;也許,我們看不到師生精彩的對話和師生共同演繹出精彩的朗讀,但是我們看到的是學生潛心會文,用心體悟語言文字,將文章中的精彩語句涵詠在內心中,形成了語文的內在素養。
眾所周知,語文朗讀能力的提高不僅是指導、范讀,朗讀能力提高的最核心是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如果“情動”,那么一定會是“言表”。那么,你還擔心引導自學型課堂上學生朗讀的問題嗎?況且,個人自學和小組交流時,以及匯報、鞏固自學成果時,學生朗讀的機會都存在。
其三,面對當今各種教學流派,可以說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何種為最佳,找到了切入點而帶動了根本都是最佳。古往今來,無論是杜威實用主義哲學而提出的“民主課堂”,還是赫爾巴特的“四步教學法”,都有著教育上的本質意義。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異,西方可能更多的是從“人”和“自我”的角度來思考和解決問題,而中國幾千年的儒家文化影響,師道尊嚴,教師為中心實際上占領了很多的課堂。即便如今提出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但現實的課堂,學生的主體如何能真正地體現,鮮有聞者,“引導自學”型課堂正是獨樹一幟,是真正地將課堂還給學生的課堂,是真正意義上的將“教師的講堂”變為“學生學習的學堂”。
備課時,自學重點要根據學生的學習來確定;課堂上,教師只是穿梭于學生個性化學習中,給予點撥、指導;教師即便是滿腹經綸,也不能宏論滔滔,恰恰是學生一段時間自學能力形成后,學生在課堂上的出語不凡、精彩不斷;個別學生的發言,變成了以小組交流時的竊竊私語,每節課每一位學生都能主動地抑或被動地思考和發言,誠想,長期以往,學生的自學能力能不提高嗎?而當自學能力和自學素養形成后,我們的教育目標將會是全部的更快的達成。所以,我們自然加入了“自育自學”實驗,我們便奔著一個目標而來,那就是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或者說形成學生的自學素養。
“教育教育,就是教學生會自育;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會自學。”
引導自學型課堂將我們帶進的是“真教育!真教學!”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