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以其精美的韻律,宏闊的意境,深邃的情理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其形象、其氣勢、其哲理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語文課程標準》將誦讀古詩詞列為一項重要的內容,在7-9年級的閱讀要求中提出“誦讀古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課本中的“誦讀欣賞”就是根據這一理念設計的。7-9年級6冊課本中編入“誦讀欣賞”古代詩詞43篇,古文7篇。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古詩文在初中語文中的比例越來越大,要求也越來越高。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古詩文教學的現狀卻讓人有些尷尬: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索然無味了無興趣,大有一種望而生畏甚至望而生厭的感嘆。曾有學生戲語古詩文:你的柔情我實在不懂。
學生何以不懂古詩文的“柔情”?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
1.教師教法上的偏差
不少教師認為,初中古詩文教學僅是讓學生多積累,多背誦,于是,“解詞釋句——串講全詩——背誦默寫”的教學方法成了不少教師一成不變的做法,把古詩文膾炙人口的美感和韻味講解得消失殆盡,課堂氣氛沉悶無趣單調無味。所以,教師教法上的單一,致使古詩文中的營養丟失,進而造成學生在古詩文傳統文化積淀方面的“貧血”。
2.學生認識上的偏差
學生對古詩文不感興趣的原因,除了對古詩文難理解、難背記,把古詩文視為第二門外語;更有不少學生認為學古詩文十分枯燥,現代人都用現代漢語說話,古文學了也沒有什么用。這種“無用論”致使學生不愿意好好的學習古文。
老師沉悶乏味的教,學生不感興趣的學,最終導致了詩歌教學效率的低下,也無法體現新課程標準強調的“學生應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的理念。其實,課程標準所要求的每一篇古詩文作品,都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名篇,其中蘊藏著人生的智慧和美好的情感。那如何讓學生自己慢慢地靠進古詩文、愛上古詩文呢?我們必須改變“古調雖好空自愛,今人無心多不彈”的認識,逐步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同時,在古詩文教學中必須改變教法,指導學生在咀嚼、體會、感悟和創新上下功夫,放手讓學生自主誦讀,從整體上去感知古詩文的音樂美,讓他們自然而然地步入詩文的意境,最終獲得思想的啟迪,達到積累祖國語言,提高審美情趣的目的。為此,我在教古詩文時,著重在以下幾點上作了大膽的嘗試。
一、熟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無疑是古詩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首先讓學生自讀,從課題到作者,從課文到注釋,讓學生自由讀,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初步了解作者,課文的大意,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后,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研讀。
1.讀準字音。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認識的字,由學生自己或小組查字典或詞典解決。
2.讀準詩文的節奏。要求在語言層面上讀通全詩,做到停頓正確。特別是教古詩,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正確停頓、富有節奏的朗讀可使學生較快地進入賞析古詩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詩的含義。
3.讀出語氣和語勢。這樣有利于體會古詩文的感情和氣勢,表現出古詩文的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節奏感。
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誦讀,學生必然會被古詩文的韻律美、節奏美深深感染,欲罷不能,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對詩文的感知。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文興趣,而且為學生理解、體味詩歌的意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品味
1.了解作者。我們常說“文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從側面了解其文。體會作者創作時的豐富情感的重要一環,它可以使學生對古詩文及作者有一個初步感知,為理解詩文作好鋪墊。了解作者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1)介紹作者的文風;(2)介紹對作者的評價;(3)介紹作者的創作背景。
在介紹作者時切忌老師一人包辦,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如在教《望天門山》時,先引導學生復習小學中學過的古詩《望廬山瀑布》,有了感性體驗后接著板書“李白——豪邁奔放”,再教學《望天門山》。這樣,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認識過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對詩人、詩歌的感知在不斷深化。或先讓學生說作者,知道多少就說多少。
2.品味文本。這是學習古詩文中重要的一環。這一環節的教法是靈活多樣的,我比較喜歡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首先還是讓學生老老實實地根據注釋讀懂課文,把不懂的字、詞、句作個記號,在小組內提出解決,解決不了的在班上提出,師生一起探討。學生提出的問題先由其他同學分析解決,老師點撥。這一環節的訓練,學生提出的問題的“面”廣,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再由老師設計問題,讓學生討論解決。目的是引導學生把握重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學生帶進作者所營造的意境里,品味古詩文的美。這一步就是為學生創設學習古詩文的情境。古詩文的美,常常表現在它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觀的生命情調和客觀的自然景色互相滲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配合,如散文描述法,配圖激趣法,配樂法等,引導學生根據詞語所蘊含的意象展開豐富的想象,進入詩文的意境中,品味深蘊其中的濃郁的情懷,獲得強烈的審美體驗,真正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效果。通過各種方法創設情境,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創造出生動形象的藝術氛圍,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讀者心中的意象,這樣讀者與作者的感情就會產生共鳴,水到渠成地有感情的朗誦課文。
如《題破山寺后禪院》的頷聯寫禪房的幽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詩人穿過佛殿步入后禪院,經過的是一條修竹夾道的小徑,置身在這翠竹掩映,靜謐無喧的氛圍中,自然會有一種超塵出世之感。“幽處”的禪房在茂密的花木叢中,一個“深”字十分準確而生動地描繪出僧人們居處的幽雅寧靜。綠樹成蔭,百花盛開,陣陣清香,這真是使詩人神往和流連忘返的“幽處”!這一聯詩人以自己內心的幽意和淡泊情懷,抓住破山寺后禪房突出的景物特點,創造了一種幽深淡雅的藝術意境,可謂“抒寫胸襟,發揮景物,境皆獨得,意自天成”(《原詩》)。
三、背誦
熟讀了,也品味了,“背”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師應加強對學生背誦的指導,在真正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下,在把握詩的音樂美、意境美的同時,讓他們熟讀精背以至默記在心,最終完成語言積累和情感熏陶。要求背誦的古詩文一定要背誦,并且要當堂背誦。
如在教《小石潭記》時,在學生品味文章后,和學生共同列出了一個背誦的提綱“從小丘——隔——聞——如鳴佩環——心——伐——下——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坻——嶼——青樹翠蔓……潭中魚——皆若——日光——影——佁然——俶爾——似與……潭西南——斗折——其岸勢……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愴——以其境——不可……同游者……”
四、融會貫通
很多老師在教到背誦這個環節后就結束了,但我在嘗試后發現可以引導學生把知識融會貫通,豐富教學內容,拓展語文學習時空。古詩文鑒賞雖然重在本身,但不囿于一篇,推及其他,聯類比照,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溫故而知新,可擴大閱讀和拓寬視野,可映襯對比,加深認識,對提高學生詩歌鑒賞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如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傳達了作者的情感,但有人認為作者表達的是“閑愁”,有人認為是“閑情逸致”,是“閑趣”。是悲涼還是樂觀?確實不易體會,那么就讓我們由此及彼,看看他在被貶期間所寫的《浣溪沙》中的詩句“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通過這些詩文的比較閱讀,我們便可體會被貶的作者在此文中表達的情感的是微妙而又復雜的,有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蘊涵其中,但感情有其特色性,那便是曠達。
古詩文中的名篇佳作,曾是滋養一代又一代讀書人的精神樂園。我想,只要我們讓學生在有情的誦讀中體驗情感,感受語言,在強化擴展中不斷的積累和運用,提高了學生古詩文的欣賞品位和審美能力,也同樣可以讓古詩文中的名篇佳作成為我們今天學生的“精神后花園”。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煙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