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社會的發展需要創造型人才,創造型人才需要創造型的教育,而教師,作為教育的重要資源和知識技能的傳承者,必然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我所理解的創造型教師不僅是一種形象,更應該是一種行為。
【關鍵詞】創新 創造 競爭 發展
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進而又提出了教育創新的要求。胡錦濤同志進一步強調,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是我國應對未來挑戰的重大選擇,是統領我國未來科技發展的戰略主線,是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目標的根本途徑。這實際上就為21世紀的基礎教育提出了培養創新人才的歷史使命。然而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學生,首先得有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教師,教育創新呼喚著創造型教師。
那么,創造型教師應該具備哪些形象和行為特征呢?
一、“不做教書匠,要做教育家”——創造型教師的理念
陶行知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提出:一個真正的教育家具有的良好素質就是能尊重科學,敢于向傳統教育觀念進行沖擊。這個教育家不僅僅是對領導干部而言的,他也包括我們普通教師。問題是,作為普通教師我們有無這個膽量和氣魄去開展創新教育改革?不想當將軍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同樣不想當教育家的老師就不是好老師。
去年搞班級文化建設,我注意到很多班級都到書店購買名人名言,我想能否有更恰當的方式呢,正巧,學校公布了上學期獲得學校獎勵的優秀學生名單,我立即抓住了這個契機,請他們分別寫一句最感動的話,然后用他們的照片做成了全校獨一無二的“名人名言”,是的,這里的名人名言還打著引號,可是,誰又能說長大的他們一定不能成為名人呢?
這件事情給我的啟發就是要以教育家的思想和高度要求自己,努力開創嶄新的教育方法,反對教育中的主觀主義和本本主義,而這是創造型教師的基本理念。一個普通的教師,可能沒有教育家的頭銜和光環,但是,你仍然可以有教育家的情懷、膽識和智慧,你可以不拘泥于教學中的刻板的條條框框,而開展創造型的工作。
二、“不做春蠶和紅燭,我是你生命中的同路人”——創造型教師的形象
我校有一位王教師,教學非常認真,經常早來晚走,有時加班給學生補課,但是我發現他所帶的班級總是在初一的時候非常出色,到初二之后,成績很快下去,到初三基本上都是倒數。很長時間我一直迷惑其中的原因,在反復思索之后,我發現是這位教師的錯誤教師觀和學生觀制約了學生的發展。
教師到底在學生的成長中是怎樣的角色,或者說怎樣的學生觀和教師觀,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方式。教師傳統形象是“紅燭和春蠶”。而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該是課程資源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僅是課程資源的組織者和使用者,更是教學資源的創造者和更新者。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是共同成長的伙伴,共享教育生活的同路人。作為一個創造型的教師,應該準確地找到自己的位置,不以愛的名義阻擋學生對失敗和成功和體驗,應該是挫折時的指導者和心理咨詢師,成功時的欣賞者和粉絲,是共同前進中的合作者和同伴,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才能真正突出教育的人文特征,才能把教育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沒有教育”,其含義正是如此。
在開頭的事例中,教師把自己當成了學生的保姆,所有的事情,不論大小總是要親自過問,表面上的關心,實際上剝奪了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發展,其中的危害性短期內看不出來,但是時間一長,伴隨著自我管理能力的下降和初中學生的青春期思想變化,學習就出現了問題。
所以,我不做春蠶和紅燭,我是和學生共同成長的同路人,風也罷,雨也罷,我們總是一路高歌,一路向前。
三、“有教無類”——創造型教師的胸懷
關于教育對象,孔子明確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其現實意義就是“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面向少數的精英。創造型的教師,總是懷著美好地期望,并對學生報著深深地同情和關愛,來啟發和教育他們,幫助他們不至于偏離人生的跑道。
有教無類的主張不僅包含著教育對象的全面性,同時也包含著終身學習的思想,因為教育對象的全面性要求教師有著更加豐富的知識,更加廣闊的胸懷,而廣博、豐富的知識是創造力的源泉,作為教師知之甚少是無法創新的。唯有知之甚多,才能為創造提供原材料,才能啟迪人們的創造靈感。教師要能勝任對創造型學生的創造性活動的引導和啟發,同樣必須具備多元、合理的知識結構,不但要建立深刻扎實的專業知識體系,還必須掌握現代教育理論(特別是現代教育新觀念和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還包括一些現代心理學的知識)、掌握創造力的原理和方法并有意識地引進移植到教學活動中,掌握計算機等現代教學技術和手段并具有廣泛的科技知識。所以,一個創造型的教師,必然是一片大海,而不只是一桶水或者一條小河,教師通過不斷地反思和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總是新鮮的,這樣才能使自己不斷進步,不斷贏得勝利。
四、“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創造型教師的行為
特級教師李鎮西在他的博文《在反思中成長》中指出:“……反思是對自己教育行為乃至教育細節的一種追問、審視、推敲、質疑、批判、肯定、否定……”,所以一個創造型的教師總是善于思考和總結,并且不斷把嶄新的理論用于實踐的,或者說總是帶著“頭腦”工作。
由李鎮西的班級日記《心靈寫詩》開始,我學習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法,每一年新學期開學都會準備兩本日記本,一本是學生寫的《班級成長日記》,其中并不是記錄誰遲到了,誰違紀了,而是記錄班級每天發生的新事件和自己的感想。另一本是我的《青春風景線》,主要是記錄班級管理中的案例,我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反思。幾年來,已經有8本了。我在班級管理的時候很多的例子都是我和我以前學生的,也許這樣更加親切和貼近學生的實際理解力。
反思的好處不僅如此,它其實更像一根鞭子,時刻逼迫我們更新觀念和方法,鼓勵我們前行。
【參考書目】
[1]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第4頁.
[2] 李鎮西《心靈寫詩》,科學出版社.
[3] 俞國良《創造力心理學》,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第102頁.
(作者單位:江蘇省銅山縣茅村鎮中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