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語文課上完,看看學生的語文書,很干凈,幾乎沒有做什么筆記,或者只是隨手把老師在黑板上隨意寫的記下來了。有的教師認為,那是因為學生懶惰,上課不愿意動手;有的則認為高中生聽課還停留在“小學水平”,根本不知道哪些該記,哪些不該記,非要老師一句一句的念他們才知道記筆記……不管是因為學生懶,還是因為他們不會,教師要做的就是引導他們做好筆記。不然,聽完一節課,書上沒有留下一些有價值的印記,這樣的聽課效率肯定是低下的。時間一長,課堂上聽到的那些東西就容易忘記,復習時就往往無所適從了。其實,我們教師自己在上課時又有沒有有意識的要求學生做筆記呢?你又是否清楚的知道哪些地方是應該要求學生記下來的呢?下面以鄭桂華老師的《荷塘月色》教學實錄來做分析。
一、重溫“舊知”,做筆記鞏固所學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荷塘月色》,大家文章有沒有看過?(板書:荷塘月色)
……
師:嗯,很熟悉,我再請一位同學上黑板來寫一些朱自清的字、號。你來。(一學生上黑板寫,教師對其他學生)我們學過他的那些文章?
……
師:好,我們先來看黑板,他寫的對不對?你們也該抄一抄,不會寫的人要記住啊!這幾個字,很容易錯的。(寫黑板的學生將“秋實”的“實”誤寫為“時”)
高一的學生,雖然初中時接觸過朱自清,但時間畢竟很長了,有些知識肯定已經忘記了,教師明確要求學生抄下來,就是要求學生做筆記。這就告訴我們,對于那些學生雖然接觸到過,但是時間間隔比較長的重要的知識點,重新遇到時,有必要要求學生做筆記。
二、易出錯處,做筆記強化記憶
生:“實在”的“實”。
師:聽到了嗎?如果沒有聽到,你們就講得響一點啊。他要聽到了就有行動的。(對一些沒動手的學生說)抄下來啊。
學生把“秋實”寫成了“秋時”,也許是筆誤,也許真的是忘記了,但不管怎么說,學生在這一知識點上出錯了,而且,這種錯誤很可能不是只有他一個人會犯的,很可能是有代表性的(現在學生筆下的錯別字很多,有論者分析出了很多原因,但作為老師在課堂上既然發現了,就要要求他們改正),鄭老師要求學生記下來,就是要加深學生的印象,這一“記”,學生必然記得深刻、牢固、持久,以后不會再犯了。這就告訴我們,對于那些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應該要求學生當堂記下來,盡量避免同樣的錯誤再犯第二次。
三、分析過程,做筆記理清思路
……
師:……我想問大家,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你們能用幾句話把它概括出來嗎?哪位同學來說說看?
……
生:荷塘到家。(板書:荷塘——家)
……
師:應該從家到荷塘再到家。(教師在“荷塘”前板書:——家)
……
師:看樣子這個小路要往這邊寫一點,是不是啊?(板書修改為:家——小路——荷塘——小路——家)
……
接下來,教師在和學生一起分析課文的過程中,對板書不斷的做修改;后面還分析到不同地方景物的特點以及作者情緒的變化,教師讓學生上黑板板書,并且和學生一起對板書不斷做了修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一直沒有明確要求學生做筆記,我想原因有二:板書一直是處于不斷的修正過程中,沒有最后定型的板書是不能要求學生記筆記的,學生在書上修改沒有在黑板上修改那么簡單;對老師在黑板上特意板書的內容,學生一般都知道主動做筆記的,教師不需要明確去要求。鄭老師板書的內容,正是她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得出的結論,所以,她才引導學生對板書不斷進行修改,她才設計了這樣的板書。這就提醒我們教師,要重視板書的設計,要把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體現在板書中,這樣一來,學生在復習時就很容易能回想起上課時分析的過程。
四、不明之處,記筆記有助明晰
……
師:這是他的第一個發現。前面是“陰森森的,有些怕人”,而這里出現了“今晚卻很好”。他的語感非常好,除了剛剛講的前面與“今晚卻很好”產生一個對比,這一句在句式上還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啊?
生:承上啟下。
師:承上啟下是針對句式講的嗎?
生:是針對過渡講的。
師:是過渡,而不是句式啊。記下來,過渡不是句式。誰家的孩子要放在誰家,不要搞錯了。我們是高一(2)班的,把你送到高一(3)班你愿意嗎?
教師提問是明確問“在句式上還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可是學生的回答卻是“承上啟下”,它是屬于句子在結構上的作用,而不是句式,學生的回答反映出他們在分析句式和句子在文章結構上的作用這兩個知識點上存在認識不清的問題,鑒于此,教師及時明確要求學生記下來。這就告訴我們,當遇到學生認識不清、分辨不明的知識點時,一定要及時幫助他們明確下來,并要求記下來,避免“糊涂到底”。
五、起始年段,記筆記養成習慣
……
師:就是呀,你看這個地方:“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這是什么句式啊?
生:轉折。
師:轉折一般怎么說?
……
師:通常是這樣,“雖然……但是……”、“雖然……卻……”。可你看這個句子:“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雖然”是放在后面的,這是什么句式?
生:倒裝。
師:(板書:倒裝)記一下啊,不是你們不知道,有時候你們會忘記的。要有記筆記的意識。為什么要倒裝啊?
這里教師明確提到讓學生記筆記的目的:“不是你們不知道,有時候你們會忘記的。”并且提醒學生要有記筆記的意識,這樣的提醒對于高一起始年段的學生來說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一開始教師就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到后來上課就沒有那么麻煩了,就不會再抱怨學生不知道記筆記了。除此以外,我以為教師還有一個目的是:暗示學生要特別注意現代文中出現的倒裝句,為下面進一步分析倒裝的作用張本——知道是“倒裝”,才可能知道它的作用。
六、教學內容,記筆記凸顯重點
……
生:接下來在荷塘,寫荷葉和月色,他的心情調整的非常好了,很陶醉。
師:(板書:荷葉,月色,陶醉)(對學生)重點你都記下了嗎?同學們記下了沒有?他其實已經講到了荷塘上的優美景象了。作者描寫荷葉、月色,寫的很美,語言可以說達到了極致,下節課我們再來推敲,今天我們主要分析作者的情緒、感受,他用了一個什么詞?
教師明確說了本節課主要分析作者的情緒、感受,這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所以教師明確要求學生要把這些重點記下來,并且是連續兩次提醒。這就提醒我們:對于重點的教學內容除了要引導學生好好分析外,一定要要求學生當堂在書上合適的地方記下來。重點的教學內容都沒抓住,都沒記牢,這樣的語文學習幾乎是無效的。王榮生教師多次提出,一堂語文課,成功的關鍵在于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假設我們選擇的教學內容是恰當的,而在課堂上沒有讓學生很好的掌握落實,那么再恰當的選擇都是無益的。
……
師:最后回到家,該用哪個詞語描述作者的情緒?
生:回到現實。
師:這一句抓得非常好,記下來,聽他說說這個詞的好處啊。
教師先是肯定了學生的回答,然后要求學生記下來,因為要記的正是教師要學生分析掌握的“作者的情緒、感受”,這又是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知識點。
七、精彩發言,記筆記積極鼓勵
……
生:我認為荷塘是美食,(師生笑)因為朱自清在荷塘,高興的時候可以——我認為是好吃的東西可以讓他心情高亢,感覺荷塘也能理解他,但是荷塘的理解只是暫時的事情,沒有永遠的那種感觸。
師:她又將我們的討論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荷塘只是什么?
生:暫時的事情。
師:記筆記呀,這都是非常精彩的發言啊,這個肯定是要記下來的,這種陶醉是(板書:暫時的事情)“暫時的事情”,為什么呀?我們可以看結尾,結尾什么地方特別能夠說明荷塘是暫時的?哪個詞語特別能夠說明?
教師幾乎是以非常興奮的話語要求學生記下來,并且明確說“這是非常精彩的發言”,這對發言的學生來說是多么大的鼓舞,對其他學生又是多么大的激勵啊。這提醒我們:當遇到學生精彩的發言時,我們一定要要求學生記下來,這樣做,學生記下的不僅僅是知識點,更是老師對他們的鼓勵!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在某一場合的發言得到主持人的充分肯定,并且要求其他人用筆記下來,這對我們的鼓舞該是多么的大啊!教師這樣做,學生上課發言的積極性也會大大提高的。
八、課堂總結,記筆記卒章顯志
……
師:……大多數散文,往往描寫自己的一段經歷。因此,散文閱讀,首先要理清作者的蹤跡,再進一步理清作者情緒、思想變化的軌跡。(板書:行動蹤跡——情緒軌跡)這是讀懂這類文章很關鍵的一個途徑。大的東西把握住,接下來再進入細節的、局部的體會。大家回去可以找一篇散文來檢查一下。你們會去做嗎?
這是這一節課結尾時教師最后的板書,教師在告訴學生該如何閱讀散文,這是在傳授閱讀的方法,是在前面的分析的基礎之上總結出來的方法,它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普遍實用性。教師在課后反思中也說到:“我教《荷塘月色》,不是像以往許多老師那樣,直接引導學生欣賞朱自清優美的散文語言,而是要學生按照散文的模式,……學生用這樣的‘圖式’解讀一篇散文,也可能用來解讀其他類似的散文,這樣,學生就能將一篇文章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以后的散文學習中去……”正是基于這樣的目的,所以老師沒有一說而過,而是特意在黑板上板書出來。課堂總結不能因為就剩下最后幾分鐘而草草了事,教師意在“卒章顯志”,所以就要要求學生記下來,否則,我們前面所做的努力,到最后產生的影響就小了很多。
……
以上是我結合鄭桂華老師的一堂課做的分析,我想,只要我們能像鄭老師那樣,在課堂上有意識、有目的、有方法地讓學生做好筆記,那么我們的語文課堂不僅生動活潑,而且實實在在——學生們入乎耳,存乎心,記乎書,他們在復習時就能有重點,有內容,有效果!
【參考資料】
《聽鄭桂華老師講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作者單位:浙江省嘉興市第四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