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2009年第8期刊載了張超老師的《〈項鏈〉教學實錄》,張老師“針對(《項鏈》)這一傳統名篇”,“運用新課程理念的探究這種教學方式作了一些嘗試”。張老師從文本出發,引導學生認真讀課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體現了新課程理念,教出了新意,教出了特色,值得我們去借鑒、揣摩。但是在閱讀體悟該實錄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在語文課堂中怎樣才算是實施探究教學方式以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探究教學方式,還有進一步探究的必要。
張老師這堂課實際上只“探究”了一個問題,就是:丟項鏈對瑪蒂爾德來說是“斷送”,還是“拯救”?那么,對這個問題究竟是怎樣“探究”的呢?張老師組織了一場“討論”,緊接著又設計了幾個問題。從這幾個問題的設計和學生的回答,我們可以推斷出答案的獲得是很容易的,學生基本上不需要深入細致的思考,只要對課文的故事情節有初步的印象,就可以答出老師預設的答案。從提問藝術的角度來看,這幾個提問缺乏應有的深度,基本上可以說是無效提問,哪里能夠看出是在實施探究式教學的影子呢?
所謂探究式語文課堂教學,是指教學過程是在教師根據教材精心設計的挑戰性問題的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探究式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教學活動,它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課堂的主人。①
從以上的理解來看,《項鏈》教學中,只是就某幾個問題師生之間展開探討而已,并且教師大段大段的總結式、結論式的語言頻繁出現,尤其是在“探究”板塊的最后,基本上是教師在獨白。而學生一直在被動地聽,被動地思考問題,回答問題,沒有主動地參與進來,沒有一個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進行質疑問難,沒有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嘗試,這和真正的探究式語文課堂教學尚有一定的差距。
那么,在《項鏈》一課的教學中,怎樣進行探究呢?
首先要明確在探究式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在探究式課堂教學中,教師具備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的多重身份。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解決學生的問題,切不可搞成問答或對話形式,要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對話、答辯、爭論,讓學生各自發表見解,集中解決難點。否則的話,教師所講的東西過多,學生被動地接受某些觀點,而不是在學習過程中自主地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有偽參與之嫌。
其次,探究活動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之上的,對于《項鏈》這篇課文的教學來說,至少需要兩個課時,將兩堂課的內容放進一堂課內,高密度的教學效果勢必使課堂節奏過于緊迫,教師始終背著時間包袱上課,學生的思維時間和空間受到限制,有些內容未能展開和落實,比如深刻細膩的心理描寫也是本堂課學習的目標,顯然分析不夠。倘若這堂課一分為二,先理清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和探討小說主題,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深入探究,那么課堂節奏則更為從容,學生的參與面更為廣泛,思考討論的問題則更為深入。
其實,《項鏈》這篇小說意蘊豐厚、構思精巧,值得探究的問題是很多的。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分小組深入思考和討論交流。如:瑪蒂爾德為什么不知道項鏈是假的?佛來思節夫人在得知項鏈的故事后,為什么把真相告訴瑪蒂爾德呢?瑪蒂爾德的項鏈到底是怎么丟失的呢?②我們還可以借鑒美國的做法:假如瑪蒂爾德沒有丟失項鏈,結果又能怎樣?根據故事提供的她的感情和行為,請你思考一下,她的未來生活將會是什么樣子的?今天,當人們獲得財富和社會地位之后將會追求什么呢?你認為追求身份地位有價值嗎?③
在對《項鏈》這一課實施探究式教學時,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結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分析過程,只要能言之成理,哪一種結論應該肯定。二是人性是復雜的,試圖用一把尺子來衡量復雜的人性是不太客觀的。
探究式的語文課堂教學是否能取得實效,歸根到底是以學生是否參與、怎樣參與、參與多少來決定的,同時只有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才能改變課堂教學機械、沉悶的現狀,讓課堂充滿生機。探究式教學,教師必須把學習的自由還給學生,把學習的空間還給學生,權力還給學生,讓他們真正做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使課堂成為充滿生命活力的學堂。
【注釋】
①孫祖學、陶宗保《探究式課堂教學中的教師角色》,《文學教育》2005年第20期。
②張強《瑪蒂爾德為什么不知道項鏈是假的——〈項鏈〉教學反思》,《中學語文教學》,2007年第11期。
③朱嬉《從〈項鏈〉的教學看美國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語文教學與研究·綜合天地》2008年第9期。
(作者單位:安徽省淮南市教育局教研室)